论文摘要
胸痹是是临床常见病证,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病证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求胸痹的证治规律,期望对胸痹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借鉴。祖国医学对胸痹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关于胸痹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调护、预防保健、相关鉴别等诸方面都有丰富的记载,许多理论和方药迄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从先秦时期至今,历经两千多年,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认识,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医案精髓。本文记述了先秦时期至今历代中医文献中胸痹的病名、相关病名、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的历史源流、沿革,这对于开展该病的各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搜集了自古至今关于胸痹的各家医案,应用统计学客观的分析相关资料,探求中医药治疗胸痹的证治规律。本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历代医家关于胸痹的论述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系统分析胸痹及相关病名的沿革、胸痹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等,力求从整体上认识胸痹的辨证论治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第二部分为运用文献学方法搜集并整理自古至今关于胸痹的各家医案,并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客观的分析相关资料,利用SA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循证中医药治疗胸痹的规律。第三部分,对结果进行讨论,讨论病因病机特点以及阳微阴弦,整理总结补益法、活血化瘀法、辛甘化阳法、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第一部分 胸痹病古今文献综述一、胸痹及其相关病名源流考证(一) 胸痹病名源流1. 胸痹2. 心痛3. 胸痹心痛(二) 相关病名考证1. 心痹2. 真心痛3. 卒心痛和久心痛4. 厥心痛5. 心胃痛二、胸痹的病因病机源流考证(一) 病因1. 外感六淫2. 七情失调3. 饮食不节4. 劳役所伤(二) 病机三、胸痹的治法方药源流考证1. 先秦时期2. 汉晋南北时朝3. 隋唐时期4. 宋金元时期5. 明清时期四、现代老中医辨证论治胸痹心痛的经验1. 任应秋2. 岳美中3. 陈可冀4. 赵锡武5. 张琪6. 冉雪峰7. 张伯臾8. 蒲辅周9. 沈炎南第二部分 胸痹病古今医案数据统计与分析一、研究对象1. 涉及文献2. 涉及医家二、医案选择标准1. 诊断标准2. 纳入医案标准3. 排除医案标准三、研究方法1. 统计学依据2. 数据的规范3. 数据库的建立3.1 数据录入3.2 数据库合库3.3 数据库修改3.4 数据库目测3.5 数据库锁定4. 选择统计软件5. 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5.1 设计方案5.2 技术路线四、结果分析(一) 症状统计分析1. 症状频数分析2. 症状因子分析3. 症状聚类分析(二) 用药统计分析1. 用药频数分析2. 用药因子分析3. 用药聚类分析4. 取高频数药物前55味进行性味的频数分析第三部分 胸痹病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一、胸痹病病因病机特点(一) 胸痹的发病原因1. 外感六淫2. 七情内伤3. 饮食不节4. 年老体衰、劳役所伤5. 脏腑病变(二) 胸痹的病机特点1. 寒凝心脉2. 气滞心胸3. 心血瘀阻4. 痰浊内阻5. 心气虚弱6. 心肾阴虚7. 心肾阳虚二、阳微阴弦发微(一) 阳微阴弦释义(二) 阳微阴弦之病机特点(三) 阴弦病邪之特点(四) 阳微阴弦与立法三、胸痹的分型论治1. 心血瘀阻2. 寒凝心脉3. 痰浊内阻4. 气滞心胸5. 心气虚弱6. 心肾阴虚7. 心肾阳虚四、胸痹从虚论治1. 活血化瘀,勿忘益气2. 扶正为主,顾护阴阳3. 脏腑虚衰,养心还需补肾五、胸痹从瘀论治(一) 胸痹心痛从瘀论治理论基础(二) 胸痹心痛瘀证病因病机1. 寒凝致瘀2. 热邪致瘀3. 气滞血瘀4. 气虚血瘀5. 痰浊致瘀6. 久病入络之说(三) 胸痹心痛活血化瘀治疗1. 散寒活血2. 清热活血3. 理气活血4. 祛痰活血5. 益气活血6. 滋阴活血7. 通络活血六、基于药性频数分析探讨药性在治疗胸痹中的作用1. 辛甘化阳法2. 温阳通脉法3. 用苦养心3.1 五味应五脏3.2 五味对五脏的影响3.3 苦味入心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胸痹论文; 文献学论文; 古今医案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证治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