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有意味的城市滨水住宅群 ——福州市滨水区住宅设计研究

塑造有意味的城市滨水住宅群 ——福州市滨水区住宅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水一直与城市发展成长和人类自身繁衍生存有着不解之缘,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在江河湖海之滨。特别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及国际间城市竞争日益加剧,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大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全世界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捧着滨水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专型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居民家居生活要求日趋多元化,营造适宜的滨水住区的居住环境往往更利于社会交往的环境理念……论文尝试对福州市滨水区住宅群落进行疏浅的分析,将从城市滨水住区概念构成要素入手,围绕着“塑造有意味的城市滨水住宅群”这一中心内容,从“我国城市滨水区住宅群特色及存在问题”入手,并结合福州市滨水区住宅群来分析我国滨水区住宅的状况;探求滨水区物质形态层面及滨水空间的社会交往需求层面等相关问题,明晰住区营造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住宅群落的建构,是为完成各层次居民居住、游憩、社会交往的实体空间和精神空间。本文综合运用归纳、演绎和实例论证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述
  • 1.1.2 城市滨水住区的发展现状
  • 1.1.3 城市滨水住区的发展历程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方法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住宅区、城市滨水住宅区
  • 1.3.2 城市滨水住宅群落的特殊性
  • 1.3.3 福州市滨水分布概况
  • 1.4 所引例证的背景
  • 1.4.1 闽江
  • 1.4.2 乌龙江
  • 1.4.3 西湖、左海
  • 1.4.4 其他
  • 第2章 福州市滨水区住宅的影响因素
  • 2.1 自然因素
  • 2.1.1 地理气候
  • 2.1.2 地形地貌
  • 2.2 社会因素
  • 2.2.1 政治、经济因素
  • 2.2.2 环境因素
  • 2.2.3 社会文化活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福州市滨水区住宅的解析
  • 3.1 滨水区住宅空间的亲水形态
  • 3.1.1 空间形态
  • 3.1.2 空间组合特征
  • 3.2 滨水区住宅的环境
  • 3.2.1 环境属性特征
  • 3.2.2 环境价值意义
  • 3.2.3 滨水住宅环境关系
  • 3.3 滨水区住宅的形态
  • 3.3.1 滨水区住宅的大形态学研究
  • 3.3.2 滨水区住宅的平面布局
  • 3.3.3 滨水区住宅的建筑形体
  • 3.4 滨水区住宅大色彩和光影表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福州市滨水区住宅的设计方法
  • 4.1 整体环境的协调
  • 4.1.1 完善城市结构
  • 4.1.2 规划水体和岸线
  • 4.2 场所特征的营造
  • 4.2.1 强化环境的可识别性
  • 4.2.2 促进公共活动的发生
  • 4.2.3 加强环境的基础建设
  • 4.3 滨水区住宅建筑形态的塑造
  • 4.3.1 界面要素
  • 4.3.2 密度和容积率
  • 4.3.3 高度民主控制
  • 4.3.4 体量与尺度
  • 4.3.5 色彩与材质
  • 4.3.6 特色造型
  • 4.4 增强滨水住宅天际线特征
  • 4.4.1 深化个性特征
  • 4.4.2 建立视觉中心
  • 4.4.3 注重天际线层次关系
  • 4.4.4 前后层次渗透
  • 4.4.5 典型例子
  • 4.5 文化内涵大提升
  • 4.5.1 历史建筑大利用与更新
  • 4.5.2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国内外滨水住宅案例
  • 5.1.1 案例一
  • 5.1.2 案例二
  • 5.1.3 案例三
  • 5.2 福州市滨水住宅案例
  • 5.2.1 案例一
  • 5.2.2 案例二
  • 第6章 结论
  • 6.1 城市滨水住宅建筑形态设计本质精神是以人文为本的情怀
  • 6.2 城市滨水住宅建筑形态生成与城市自然人工环境紧密关联
  • 6.3 城市滨水住宅建筑形态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亲水场所的营造
  • 6.4 城市滨水住宅建筑的形态表现是升华滨水环境内涵的载体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滨水校园边界空间生态恢复性研究——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2].都市圈时代,广州最宜居板块在这! 嘉宾寄语花都滨水新城美好未来[J]. 房地产导刊 2020(09)
    • [3].滨水带状公园景观设计探究[J]. 江西建材 2019(11)
    • [4].滨水休闲步道[J]. 美术观察 2017(12)
    • [5].未来10年中国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发展方向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01)
    • [6].浅谈“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滨水城市景观设计[J]. 广东蚕业 2017(12)
    • [7].都市滨水绿道景观的历史人文及生态价值浅析——以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为例[J]. 现代园艺 2016(24)
    • [8].滨水安州 美丽花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欢迎您[J]. 当代县域经济 2017(06)
    • [9].可达性理念下滨水绿道优化策略的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17(24)
    • [10].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研究[J]. 现代园艺 2017(16)
    • [11].《滨水》[J]. 大众文艺 2017(06)
    • [12].明清苏州滨水街巷分布变化与城市变迁关系[J]. 城市规划 2017(07)
    • [13].城市滨水湿地空间活力提升规划设计问题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浑河滨水湿地为例[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14].浅议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界面特征[J]. 现代园艺 2017(20)
    • [15].“反规划”理念下的城市滨水带规划设计[J]. 山西建筑 2015(35)
    • [16].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化探讨[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02)
    • [17].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建设分析——以台州市黄岩区永丰河上游段为例[J]. 绿色科技 2016(07)
    • [18].城市滨水绿道发展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05)
    • [19].哈尔滨滨水开放空间活动研究——以两个滨水公园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6)
    • [20].《现代滨水广场》[J]. 美与时代(下) 2015(06)
    • [21].《金扉滨水公园》[J]. 美苑 2015(S1)
    • [22].北方地区滨水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 花卉 2019(18)
    • [23].滨水公园设计中的原生湿地景观利用研究[J]. 花卉 2016(18)
    • [24].浅谈老城区滨水岸线景观微改造——以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为例[J]. 花卉 2017(06)
    • [25].滨江城开中心,启幕滨水文化商务更新[J]. 新民周刊 2017(17)
    • [26].全球滨水文化商务发展 “论剑”徐汇滨江[J]. 新民周刊 2017(17)
    • [27].基于行为模式的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J]. 明日风尚 2017(05)
    • [28].因地制宜 适意成筑——福建南平朱熹路绿道景观实践[J]. 浙江园林 2017(02)
    • [29].浅析语言文化在南宁滨水旅游景区的应用[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7(06)
    • [30].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探析[J]. 城市住宅 2020(09)

    标签:;  ;  ;  ;  ;  ;  

    塑造有意味的城市滨水住宅群 ——福州市滨水区住宅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