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背景下生态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浅谈海绵城市背景下生态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海绵城市是城市化建设体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生态道路景观设计又是生态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既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绿色道路景观,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景观设计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把雨水最大限度地积存渗透与净化的城市管理雨洪技术。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1】从转变传统的以排水为主的观念开始,利用低影响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滞留池、绿色屋顶、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等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减慢径流速度、增加雨水渗透为设计理念。

2生态道路概述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以生态和自然为原则,借助科技手段和铺设绿色植物,构筑了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就是在城市道路上创造出一种具有生态、文化和观赏价值的具有独立形态的景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就是发挥道路景观的生态功能,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生态道路景观设计一般包含生态湿地、雨水花园(含雨水种植池、路牙石扩展池、雨水渗透园和雨水种植沟)、生物滞留地以及可渗透路面系统等设计要素。

3.生态道路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城市道路的修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此时就需要在道路修建之前以尊重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并借助道路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当地的植物种类结构与特点进行借鉴,因地制宜的开展道路设计工作。

3.2美观性原则

在进行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道路两个景观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设计,并遵循美观性原则,以期形成独特且美观的地域景观。

3.3以人为本原则

当地居民是道路的使用者,如果道路与居民区相距比较近时,会对居民的出行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惑,此时就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道路设计,以确保城市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度,更好的发挥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

3.4整体性原则

道路设计并非简单的公路修建,其属于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植物的选择、道路的绿化、景观的设计等都属于城市道路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此时就需要以整体性为原则,设计出与城市当地环境、人文和风貌相契合的道路景观。

3.5地域性原则

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坚持地域性原则才可以更好的展现城市道路在不同区段所具有的地域和人文特点,因此在道路设计阶段,要遵循地域性原则。

4.生态道路植物设计与道路的生态设施

4.1道路植物设计

4.1.1植物种类的选择

在生态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植物设计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所采用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不同季节、不同地区雨水量不同,从而导致降雨情况难以估计,而且少水期和丰水期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别。通常情况下,植物设计阶段需要对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给予综合考虑,此时就需要植物设计人员按照植物特点和生长习性来对生态道路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进而达到比较理想的设计效果。在进行植物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道路特点,来选择中生植物或者水生植物。在植物选择过程中,最好选择本土植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外来植物入侵对当地植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还需要尽量选择一些吸附性比较强、抗逆性比较强的植物。在进行植物选择阶段,还需要对植物的质感、植物的色彩及植物的花期等因素给予综合考虑,以期更好的发挥植物的效果。实际上,后期养护也是植物设计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植物设计效果。

要做好生态道路的植物设计工作,可以选择的植物种类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选择要满足下述几个方面的要求:(1)可以选择叶子数量比较多且树冠浓密的乔木,这样一来雨水从上往下经过乔木可以减缓下流速度,并增加与叶面的接触面积,降低雨水径流的压力。以华南地区为例,可选择芒果、小叶榄仁、白兰等既具备岭南特点,又能够降低雨水下流速度;(2)灌木与乔木的要求基本相同,可以选择抗污抗毒能力强且根系发达的种类,如红背桂、夹竹桃等;(3)草本植物可选取根系发达,有吸收重金属或有机物能力的植物。从而减少路面雨水径流污染,重复利用雨水。如狗牙根、黑麦草、蜘蛛兰等。

4.1.2生态道路的景观立面设计

在生态海绵城市背景下,要想使道路附近硬质地表所聚集的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入绿化植池中,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绿化种植池竖向标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竖向标高的形式来使路面铺装和种植池间的关系得到有效处理。在绿化种植池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绿化种植池的高度低于周围位置的硬质地表和周围位置道路,可以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的实际土壤渗透率及水温情况来确定具体下沉深度,同时还需要明确洪涝灾害、雨水等控制目标。实际上,下沉深度最好控制在50mm-100mm范围内,严禁超过200mm。生态道路景观的路缘石一般要求与周围道路高度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免雨水能够顺利的流入其中。如果路缘石比硬质地表及周围道路高时,可以根据实际上设置一些缺口,以确保雨水顺利流入,但是缺口高度一般要求维持在50mm左右。在缺口位置,工作人员还可以铺设一些鹅卵石,这样可以避免由于雨水的冲刷而对生态道路的景观立面设计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4.2街道生态设施

4.2.1雨水植草沟【2】

植草沟一般是指种植有植被的地表雨水排放沟渠,由人工改造土壤组成的过滤层和位于过滤层底部的排水管道构成,其可以强化雨水的滞留和输送能力。植草沟一般在雨水径流的路径中设置多个挡板,可以减慢雨水流速,延长雨水滞留时间,使植物净化作用最大化。植草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坡度,以确保雨水可以顺利的流动,但是为了避免雨水流速过快,导致其无法达到净化的效果,此时可以通过放置卵石【3】或增大植物种植密度来达到降低雨水流速的目的。

4.2.2生态滞留地(雨水花园)

滞留地属于下凹式绿地,借助细菌、植物和土壤来管理水资源,并通过人工强化植物与基质系统来对径流雨水进行截污收集或下渗。滞留地从控制雨水量与控制雨水质量得以运作:通过植物的截获、在土壤中的下渗、浅水的蒸发和叶片的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或控制过量径流的流失;控制雨水质量的结果大致通过自身沉淀、植物的过滤、同化作用、吸附作用、沉降与分解得出。【4】

5植物设计在生态道路设计项目中的应用

5.1道路行道树设计

城市的行车道可以采用树带式和树池式两种植树形式。树带式植树形式是将树木种植在主干道两侧或者主干道的中间隔离线位置,使其呈带状分布。种植绿带的宽度和长度,可根据道路周边环境确定,一般宽度要大于1.5m。可根据种植绿带的宽度设计竖向标高,有必要时候加入生态植草沟设计。树池式栽植方式,一般分为平树池和立树池。

5.2道路附属绿带植物设计

5.2.1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植物品种的选择标准与群落的组合方式,以及维护、耐受性或从安全角度考虑的种植高度等等。设计原则是采用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外来引进植物为辅。能够有效处理雨水中的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COD),悬浮物(SS)等的湿生植物种类。种植要满足景观功能、美学、还要满足耐水文变化,植物的种类、植物的要求,体现当地特色。

6小结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推广,生态道路目前被公认为最先进的雨水管理方式之一,改善了城市街道暴雨洪水问题的同时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绿色空间。我们应当借由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机遇,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生态道路建设经验,以生态道路建设为着手点和推动力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2]张善峰,王剑云.绿色街道—道路雨水管理的景观方法[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优秀论文刊登.2011:25—30.

[3]汤萌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2:12—13.

[4]奈杰尔.邓尼特安迪.克莱登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0—41,103—104.

标签:;  ;  ;  

浅谈海绵城市背景下生态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