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新元古代—古生代岩浆事件与中生代冷碰撞造山

南秦岭新元古代—古生代岩浆事件与中生代冷碰撞造山

论文摘要

中央造山带横亘于中国中部,自西向东由昆仑、祁连、秦岭、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等构成一条长约5000 Km的巨型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脊梁”。中央造山带是一个复合的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复合造山所奠定的最终产物,经历了新元古代及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微陆块的拼合和碰撞,三叠纪南、北中国板块群的汇聚和碰撞造山,以及燕山期以来的隆升、剥露和陆内造山的复杂历史。本文对中央造山带中段的丹凤断裂以南的南秦岭造山带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各个时期的演化。本文报道了南秦岭武当山群中广泛侵入的形成于705-716Ma的花岗岩类和闪长岩,以及形成于630Ma左右的A型花岗岩、正长岩和二长闪长岩。基于目前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资料,南秦岭造山带在新元古代晚期的岩浆事件可以分为约800-700Ma和约630Ma两期。约800-700Ma时,南秦岭造山带曾存在过一个长期俯冲的过程,侵入了火山弧成因的花岗岩类和闪长岩。约630Ma时,由于板片反转而形成伸展裂谷,侵位了碱性岩类。由于华南板块的周缘在新元古代存在长期的俯冲作用,因此,华南板块当时可能位于Rodinia超大陆的周缘。在晚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曾经经历了类似的演化历史,暗示了它们当时离得很近甚至可能组成一个联合的古陆位于澳大利亚的西缘或西北缘。南秦岭的南部存在着一个形成于440Ma左右的由基性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霞石正长岩和碳酸岩等组成的碱性岩浆岩带,为板内伸展裂谷的产物。本文根据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结果提出南秦岭古生代碱性岩的形成模式:区域的伸展事件使得南秦岭的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交代岩石圈地幔,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基性岩;与此同时,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的岩石圈地幔源区受到来自软流圈的熔体或流体交代,减压脱水熔融产生了岩浆。南、北中国板块于印支期碰撞。作为南中国板块被动陆缘一侧的南秦岭,其构造格架表现为前震旦纪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的印支期深层滑脱构造和上部盖层板片的铲式构造样式为特征,具有坡坪式的结构,展示了多层次的滑脱变形,指示南中国陆块的向北俯冲的运动学特征。新的研究揭示,滑脱构造不仅发育在南秦岭东部武当,而且在西部的安康和平利隆起,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向南剪切的双滑脱带。南秦岭的变质基底在由北向南的剪切-滑脱作用下,通过形成滑脱褶皱、双重构造或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等方式而隆起,同期或随后的剥蚀作用则使得基底地层被剥露出来。南秦岭变质基底呈现低级变质相(绿片岩相)特征;滑脱剪切带中的中低温石英组构表明滑脱带为形成地壳上部较冷的环境;南秦岭无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这表明南秦岭印支期为一个典型的冷碰撞造山带,与具有高级变质相、高温韧性变形和普遍局部熔融的高喜马拉雅热碰撞造山带有本质区别。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位于秦岭南缘,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印支期-燕山期主造山期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轨迹受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和前缘两侧隆起所控制。大巴山弧形构造是在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前缘两侧隆起的砥柱作用、滑脱作用为主要控制因素而形成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 1.1.2 超大陆与前寒武研究
  • 1.1.3 古特提斯
  • 1.1.4 热碰撞造山与冷碰撞造山
  • 1.2 选题及经费来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锆石U-Pb定年
  • 1.4.2 锆石Lu-Hf同位素
  • 1.4.3 主量和微量元素
  • 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法'>1.4.4 常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法
  • 1.4.5 数值模拟
  • 1.4.6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与地质背景
  • 2.1 区域格架
  • 2.2 南秦岭造山带的地质背景
  • 2.2.1 新元古代地层与侵入岩
  • 2.2.2 南秦岭主要的边界及断裂
  • 2.2.3 南秦岭构造演化历史
  • 第三章 南秦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
  • 3.1 样品描述
  • 3.1.1 凤凰山岩体
  • 3.1.2 武当地区~710 Ma的花岗岩类
  • 3.1.3 武当地区~630 Ma的岩浆岩
  • 3.2 锆石U-Pb年龄
  • 3.2.1 凤凰山岩体
  • 3.2.2 武当地区705~716Ma的花岗岩类
  • 3.2.3 武当地区~630 Ma的岩浆岩
  • 3.3 锆石Lu-Hf同位素
  • 3.4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3.4.1 凤凰山花岗岩岩体
  • 3.4.2 武当地区705~716 Ma花岗岩类
  • 3.4.3 武当地区~630 Ma的岩浆岩
  • 3.5 讨论
  • 3.5.1 南秦岭岩浆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 3.5.2 南秦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
  • 3.5.3 南秦岭新元古代的演化模式
  • 3.5.4 扬子与塔里木板块在晚新元古代的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秦岭古生代岩浆事件
  • 4.1 样品描述
  • 4.2 锆石U-Pb年龄
  • 4.3 Hf同位素
  • 4.4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4.5 讨论
  • 4.5.1 岩石的成因
  • 4.5.2 南秦岭古生代的构造演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秦岭中生代冷碰撞造山
  • 5.1 滑脱层
  • 5.2 盖层变形特征
  • 5.3 基底变形特征
  • 3.3.1 野外构造特征
  • 3.3.2 显微特征和EBSD结果
  • 40Ar-39Ar年代学结果'>5.440Ar-39Ar年代学结果
  • 5.5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数值模拟的证据
  • 6.1 大巴山弧形构造研究进展
  • 6.2 模拟设定及结果
  • 6.2.1 实验模型
  • 6.2.2 实验结果
  • 6.3 讨论
  • 6.3.1 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
  • 6.3.2 大巴山弧形构造演化模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南秦岭新元古代—古生代岩浆事件与中生代冷碰撞造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