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 曾守锤
导师: 李其维
关键词: 现实性监测,发展,易受暗示性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源监测及其发展的研究是当前错误记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现实性监测又是源监测的一种,指的是对现实与想象经验记忆的区分。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发现,现实性监测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大于6岁)。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现实性监测能力的最初发展是在学前期(如,Welch-Ross,1995)。本研究考察了3~5岁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的发展、影响因素,以及这种发展与易受暗示性发展的关系。 通过比较3、4和5岁儿童在互动性动作记忆的区分能力,实验一发现,虽然儿童总体的现实性监测能力在学前期间得到了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想象动作的源记忆的发展上,且3岁儿童对想象动作的源记忆成绩基本上处于随机猜测的水平,但他(她)们却可以对真实的动作作出准确的区分。根据已有的理论,这种发展可能与学前儿童对想象的概念性理解、对记忆的表征方式(如,Johnson,Hashtroudi,Lindsay,1993)、一般推理能力(如,Johnson,Hashtroudi,Lindsay,1993)和对逐字逐句信息的记忆能力(如,Reyna & Brainerd,1995a)等有关。但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这种发展可能还与学前儿童执行性功能的两种成分——沉思-冲动能力和工作记忆有关。 实验二从统计控制和实验操纵两个角度为沉思-冲动能力的发展与现实性监测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汇聚的证据。在统计控制角度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言语能力的影响后,儿童的沉思-冲动能力可以对现实性监测能力作出较好的预测。实验操纵角度的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冲动儿童的冲动反应,实验组中的4岁和5岁组冲动儿童的现实性监测成绩显著地高于同龄的控制组儿童,但3岁儿童未从这种操纵中受益,这可能与3岁儿童的前额叶功能的不成熟有关,也可能与3岁儿童对想象的概念性理解有关。 实验三的目的在于考察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与工作记忆发展的关系。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儿童源监测的研究与进展
1 引言
2 源监测的定义
3 源监测的分类
4 源监测发展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5 儿童源监测发展路径的特点
6 幼儿的现实性监测困难与前额叶功能障碍的关系
7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范式
8 源监测及其发展的理论解释
8.1 源监测理论
8.2 模糊痕迹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的发展
实验一 学前儿童对真实和想象动作记忆的源监测发展的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设计
2.3 程序
3 结果
3.1 源监测
3.2 再认
3.3 虚惊
3.4 再认与源监测的独立
4 讨论
4.1 动作类型的源监测差异
4.2 源监测的发展差异
4.3 虚惊的发展
4.4 源监测与再认的独立
4.5 对学前儿童目击者证词准确性的含义
第三章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实验二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的发展:沉思-冲动能力的解释
实验(一)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与沉思-冲动能力的关系:统计控制角度的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程序
2.3 测量
3 结果
3.1 现实性监测能力和再认的评估
3.2 Kansas沉思-冲动能力的评估
3.3 言语能力测量
3.4 现实性监测与Kansas沉思-冲动测量之间的相关和偏相关
3.5 多元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学前儿童的现实性监测和沉思-冲动能力的发展
4.2 沉思-冲动能力的发展与现实监测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与沉思-冲动能力的关系:实验操纵角度的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3 程序
3 结果
3.1 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前测及其差异比较
3.2 现实性监测
3.3 击中
3.4 虚惊
4 讨论
4.1 现实性监测
4.2 虚惊
4.3 击中
实验(一)和(二)的总讨论
实验三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工作记忆的解释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程序
2.3 测验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的遗忘特点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设计
2.3 程序
3 结果
3.1 源监测的遗忘特点
3.2 再认的遗忘特点
3.3 再认与源监测的独立
3.4 虚惊的延时效应
4 讨论
4.1 源监测的遗忘特点
4.2 再认的遗忘及其与现实性监测遗忘的关系
4.3 虚惊的延时效应
4.4 对学前儿童目击者证词准确性的含义
第四章 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发展的应用研究
实验五 学前儿童的现实性监测与易受暗示性相关的研究
1 引言
1.1 儿童的易受暗示性及其研究范式
1.2 儿童易受暗示性的发展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程序
3 结果
3.1 现实性监测和易受暗示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2 现实性监测和易受暗示性的相关和偏相关
3.3 易受暗示性对现实性监测和非误导性提问得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学前儿童的易受暗示性及其发展
4.2 现实性监测与易受暗示性的关系
4.3 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能力与易受暗示性的关系
第五章 总讨论
1 现实性监测错误:发展差异、个体差异与延时效应
2 现实性监测的发展:沉思-冲动和工作记忆的解释
3 学前儿童源监测错误的性质
4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1 动作表
附录2 易受暗示性测验材料
附录3 易受暗示性实验(即时测验)
附录4 易受暗示性实验(延时测验)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拓扑占优[D]. 赵一仑.华东师范大学2007
- [2].学前儿童抑制控制的发展、作用及促进研究[D]. 焦小燕.东北师范大学2017
- [3].学前儿童图画故事书阅读理解发展研究[D]. 李林慧.华东师范大学2011
- [4].3-6岁维吾尔族儿童汉语语言发展研究[D]. 辛宏伟.华东师范大学2011
- [5].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 刘航.东北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 刘秀丽.吉林大学2004
- [2].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 丁芳.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 胡金生.辽宁师范大学2004
- [4].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 邹晓燕.辽宁师范大学2004
- [5].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 张野.辽宁师范大学2004
- [6].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 周楚.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研究[D]. 杜伟宇.华东师范大学2005
- [8].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 张坤.华东师范大学2005
- [9].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D]. 于松梅.辽宁师范大学2005
- [10].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 左志宏.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