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刘娟江苏省沭阳县城郊中学

新课标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这种认识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素质结构的形成过程、素质水平的提高作为出发点,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引导独立思考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学生不明白哪些,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能自己解决的,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做恰当的处理: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自己经过学习、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其自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学生个体智能上的差异。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学问与智慧》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构层次基本相同,就可运用“教法的渗透转化”的方法,精讲第二部分,让学生弄清“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

总之,“乐学教育”既符合新课标精神,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

标签:;  ;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