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萍(广西梧州岑溪市马路中学广西梧州543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华民族更好地凝集精神力量,中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应该及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从学校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切实加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将道德与法治课书本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056-01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涉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百年大计。作为中学阶段德育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毋庸置疑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将凝聚了十八大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提高自身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其将来在社会中的岗位需求。
一、以情感为基奠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从情感入手更容易取得他们的认同,达到教育教化的目的。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情绪受到感染,从而激起表达的动机,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增强了认同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从知识直接转化而来,也不是靠说教灌输形成。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离不开情境和案例的承载,但情境和案例必须是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激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例如,教师可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班干部敬业爱岗、老师们敬业奉献的典型事迹,创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不断感悟和内化“敬业”,并最终让学生的“敬业”品质得到自主建构和自觉践行。
二、以教材为抓手
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有形无痕融入。教材能很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思想中,所以我们要注重教材的应用。
例如,对于“文明”,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可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如八年级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九年级的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让学生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把握教学深度,引导学生知道,要通过四个文明协同创新与整体推进来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此外,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优秀读物或校本教材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以生活为沃土
教育生活化是促进教育深入而持久的有效手段,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应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道德的沃土”,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例如,在培育学生的“友善”品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是否“友善”,当下的生活是否做到了“友善”,在未来生活中如何做到“友善”。如此,这一价值准则就会自然地确立于学生常态化的真实生活之中。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改变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材”既有共性的规律,更有个性化的特征。因为学生主体的生活经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特殊经历和情感需要等。
例如,在“诚信”教育中,对于有的学生,我们要引导其学会忠于事实,而对于有的学生,则需要引导其懂得真诚而善良相随,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准则。
而且,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中,我们不能从空洞、灰色的本本或教条出发,而要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生活等客观实际;研究这些客观实际,从中找出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例如,对于“爱国”这一价值准则,我们可从具体、实在、可感的小处着眼,首先引导学生爱自己;然后,引导学生爱家庭、学校、单位;最后,引导学生爱民族、爱国家。学生的现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扩展,爱国主义精神的涵养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才会更加自然、质朴,才会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奠定丰厚的精神底蕴。
四、以实践为推动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在践行,体现在知与行的合一。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的空洞说教,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复制,而是在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学生主体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躬行”和“亲历”,在获得感知和领悟的同时实现知行统一,才能不断养成和强化自身的德性。
例如,初中生对“自由”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颇,为此,可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一种纪律,开展体验性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由”与“纪律、法律、制度”的辩证关系,从而感受和认识到何谓真正的“自由”。
众所周知,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切忌操之过急。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由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一个渐进而非突变的过程。
例如,对于“民主”,我们的施教策略可以是:第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第二步,在有关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第三步,进入高中后,再了解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以及民主思想、民主作风等。如此,当学生就业踏进社会以后,将更加深入和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民主”的内涵和意义,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应当立足学生生活,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活动,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培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史玲玲,余林:《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学理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