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谷氨酸发酵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优化的研究

L-谷氨酸发酵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优化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应用代谢控制发酵原理,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L-3为出发菌株,进行L-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继而研究了摇瓶条件下的最适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初步优化了补料分批发酵的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检验生物传感仪法的准确性,结合实验具体情况,确立生物传感仪法为实验中检测L-谷氨酸的方法,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7%,而且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L-3为出发菌株,经化学和物理诱变处理,用高渗平板、琥珀酸(Suc)为唯一碳源平板、氟化钠(NaF)、磺胺胍(SG)及谷氨酰胺(Gln)平板定向筛选,成功选育出一株L-谷氨酸产生菌N77-124(耐高渗, Sucg, NaFr, SGr, Glnr),在未经优化的发酵条件下积累L-谷氨酸110g/L。对菌株N77-124进行了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种子培养条件:初始pH7.2,装液量30mL/250mL;最佳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161,K2HPO4·3H2O 2.0, MgSO4·7H2O 0.8,初尿5.5,玉米浆3.0;摇瓶发酵最佳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7.5,种龄为8h,接种量10%,装液量为20mL/500mL,往复式摇床30±1℃培养,摇床转速100次/min,发酵周期36h。优化后最终产酸可达114g/L,转化率可达71%。对菌株N77-124进行了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初步研究,确定了最佳初糖浓度为80g/L,最佳残糖维持浓度为10-20g/L,最佳流加糖浓度为600g/L,发酵较佳控温方式为:0-10h 34℃,10-20h 36℃,20h以后38℃,在此条件下,N77-124发酵32h产酸达到117g/L,转化率可达7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谷氨酸的理化性质
  • 1.3 L-谷氨酸的应用
  • 1.3.1 L-谷氨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3.2 L-谷氨酸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1.3.3 L-谷氨酸在工业中的应用
  • 1.3.4 L-谷氨酸在农业中的应用
  • 1.4 L-谷氨酸的发酵生产
  • 1.4.1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历史
  • 1.4.2 我国谷氨酸发酵的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
  • 1.4.3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1.4.4 谷氨酸产生菌的育种思路
  •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谷氨酸产生菌选育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出发菌种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3 培养基
  • 2.2.4 培养方法
  • 2.2.5 诱变方法
  • 2.2.6 筛选方法
  • 2.2.7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生物传感仪检测方法准确性
  • 2.3.2 出发菌株性状的测定
  • 2.3.3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4 诱变剂量和时间的确定
  • 2.3.5 L-谷氨酸产生菌选育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谷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菌株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3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 3.3.2 发酵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 3.3.3 L-谷氨酸产生菌N77-124 的发酵过程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菌株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3 培养基
  • 4.2.4 培养方法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最适初糖浓度的确定
  • 4.3.2 最适残糖维持浓度的确定
  • 4.3.3 流加糖浓度的确定
  • 4.3.4 流加发酵中不同控温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4.3.5 流加发酵过程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谷氨酸发酵废液在聚谷氨酸发酵中的应用试验研究[J]. 种子科技 2020(02)
    • [2].谷氨酸发酵废液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3)
    • [3].海藻糖酶在谷氨酸发酵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 2017(07)
    • [4].基于模糊聚类的谷氨酸发酵过程故障诊断研究[J].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2017(02)
    • [5].谷氨酸发酵液预处理新工艺[J]. 广州化工 2017(13)
    • [6].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条件优化[J]. 食品工业 2015(04)
    • [7].谷氨酸发酵废液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5)
    • [8].基于生物参数在线检测的谷氨酸发酵动力学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14(06)
    • [9].谷氨酸发酵过程专家系统研究[J].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2012(03)
    • [10].为什么说减磷增钾可提高谷氨酸的产量?[J]. 发酵科技通讯 2010(02)
    • [11].生物素与谷氨酸发酵[J]. 发酵科技通讯 2010(02)
    • [12].影响谷氨酸发酵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J]. 发酵科技通讯 2009(01)
    • [13].谷氨酸发酵用糖液质量浅述[J]. 发酵科技通讯 2009(01)
    • [14].影响谷氨酸发酵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J]. 发酵科技通讯 2009(02)
    • [15].金属离子及添加表面活性剂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10)
    • [16].生物素与谷氨酸发酵[J]. 山东食品发酵 2009(04)
    • [17].谷氨酸发酵废液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发酵科技通讯 2008(01)
    • [18].菌体蛋白水解液应用于谷氨酸发酵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7(02)
    • [19].γ-聚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优化[J]. 广州化工 2017(08)
    • [20].谷氨酸发酵废液施用时期对水稻氮营养效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11)
    • [21].谷氨酸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J]. 发酵科技通讯 2010(04)
    • [22].谷氨酸发酵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8(02)
    • [23].聚类综合算法对于谷氨酸发酵过程运行状态的识别[J]. 应用技术学报 2017(04)
    • [24].在线检测在谷氨酸发酵中的应用[J]. 中国调味品 2015(08)
    • [25].谷氨酸多级混合转型发酵初探[J]. 发酵科技通讯 2011(01)
    • [26].一种“分瓶”培养与二次接种优化谷氨酸发酵条件的方法[J]. 中国酿造 2011(05)
    • [27].超大种量生产型细胞种子谷氨酸发酵的试验[J]. 发酵科技通讯 2011(03)
    • [28].谷氨酸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J]. 发酵科技通讯 2011(04)
    • [29].在谷氨酸发酵中,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哪几种方法?[J]. 发酵科技通讯 2010(01)
    • [30].谷氨酸发酵与提取工艺路线辨析[J]. 山东化工 2015(21)

    标签:;  ;  ;  ;  

    L-谷氨酸发酵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