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为主题,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为主线,系统地回顾和借鉴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等,明确界定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规范性地定义和解释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内涵、目标和依存条件;然后,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方法,实证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水平,揭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理,进而提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带动模式、带动路径、带动条件、制度创新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一、研究内容围绕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进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研究重庆城市怎样带动农村发展,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概念规范及绩效评价规程在解析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入手,揭示并确立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内涵、目标、内容和依存条件以及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价规程,构建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2)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价与问题探讨根据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系统特征,建立基于PSR框架下的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进行评价;然后运用灰色关联法对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揭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首先从时间、空间两维视角探究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轨迹和特征,然后从社会再生产活动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和制度角度系统地定性分析城乡居民差距的原因;并利用重庆1997-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估计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揭示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子。(4)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网络化”模式及实现机制在探讨国内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主要模式及其推进措施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提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要选择“网络化”带动模式,并分析“网络化”带动模式的保障条件和实现机制。(5)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保障条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根据重庆市情以及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网络化”模式推进的内在要求,研究并提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主要路径与保障条件。(6)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基于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进程中制度缺失、创新不足及其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关键制度创新,构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二、研究结论(1)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内涵现阶段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是一种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是城市和农村要素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收入反哺与要素反哺的全面带动过程。在城乡著异巨大的背景下,城市带动农村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建设的权利,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享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互通、城乡产业发展互动、城乡劳动就业平等和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均衡。要使城市有效带动农村发展,必须建立统一的城乡制度体制、形成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2)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不显著,城乡差距仍在扩大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水平是逐步提高的,但总体绩效仍不理想,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其中,1997~1999年期间,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绩效属于差级别;2000~2006年期间,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绩效属于较差级别;2007~2008年期间,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绩效属于一般级别。从综合绩效的绝对值来看,综合绩效数值偏低,数值最大的2008年按百分制计算得分仅为45.07分。重庆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由1997年的3.13倍上升为2008年的3.81倍,这一差距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城市未能很好带动农村发展已影响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一是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层次的提升,梗阻了重庆城乡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二是致使农户既缺乏扩大生产规模的欲望,缺乏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动力,又缺乏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产品的动力和能力,阻碍了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进程;三是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村居年收入水平的提高;四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撑,农村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偏低一是传统农村城镇化模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工农产品剪刀差降低农业自我积累能力;三是农村资本存量不足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农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且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妨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五是农村低效率生产方式引发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六是不公平的财政分配政策增大了城乡差距。(5)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应走“网络化”带动模式的发展道路“网络化”带动模式的实现条件有七大构成要素: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城市带动农村网络化发展格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运行能力;构建利谐城镇体系,建立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城镇网络;提高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网络节点辐射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城乡网络系统密度;鼓励企业集团化,积极推进产业网络化进程;培育农村市场,协调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网络化”带动模式实现的动力机制来自于五种动力的耦合:城镇增长极的辐射效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力作用、基础设施的公共关联效应、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效应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6)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必须寻求有效的带动路径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一是发展城乡优势关联产业,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和融合度。重庆应把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等作为城乡优势关联产业,并大力发展。二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市民化。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各类城镇增长极,扩大就业容量,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安居扶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重点是: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7)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带动条件城乡协调发展需以相应的条件作保障,重庆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带动条件: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及布局;二是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降低城市要素进入农村的成本和门槛;三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构建城市带动农村网络通道,增强城市对农村辐射功能;五是整合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力量,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合力。(8)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保障体系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困境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重点在于推进与“三农”密切相关的系统的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就业管理制度、财政支农制度、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构建有利于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的制度轨床,才能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政策建议(1)全面深化配套改革,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实质要求是革除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旧制度,为此,要全面深化配套改革,为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二是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三是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四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农民均等享受发展成果的体制保障;五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六是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障碍;七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构建优化城乡网络,创造“网络化”带动模式实现的良好条件一是科学制定城乡统筹规划,构建城乡网络化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网络运行能力;三是建立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城镇网络,构建大城市、中等城市、百强镇、中心村为一体的城镇体系;四是继续推进“百强镇”工程,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大城乡网络系统密度;五是继续推进“百万产业化工程”,鼓励企业集团化,积极推进产业网络化进程;六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十地、资本等要素市场以及产品交易与流通市场。(3)发展城乡优势关联产业,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一是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发展柑橘业、畜牧业、中药材种植业、竹业、花椒业等产业。二是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柑橘、肉类、榨菜、魔芋等综合深加工。三是旅游业。积极打造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等一批特色旅游精品。四是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住宿和餐饮体系,挖掘美食文化,开展菜品创新研究。五是交通运输业。以交通主骨架、枢纽节点、农村和偏远地区交通建设为重点,建设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六是电力业。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逐步完善城乡输配电网。七是金融保险业。加大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业务范围,增大小额贷款力度和范围。(4)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二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三是加大实用技术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或非农产业就业能力;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五是加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坚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第六,着眼于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促进已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向市民转化。(5)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在工农业之间分配格局,提高各级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能力。二是突出财政支农的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扩大农民使用良种补贴范围。四是完善国家支持农业和资金投入的法律法规体系。五是制定并实施向农业与农村发展倾斜的金融政策。六是改造传统农业。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在农业中引进资金、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科学技术、现代经营形式等新的生产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6)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安全影响重庆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因此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一是减轻人口对库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按计划将生态过载人口尽快转移出来;二是将库区腹地及周边地区不适宜的经济活动移出并治理工业污染;三是优先发展环保型城乡关联产业,为城乡环境保护奠定经济基础;四是组织城市科技力量推动环保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五,政府要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提高城乡环保工作的独立性,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监管力度。四、论文创新点(1)基于PSR原理,结合城乡系统特征,构建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对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等绩效进行了评价,为重庆城市更好带动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3)以相关系数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偏最小二乘法为主,从社会再生产活动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和制度角度展开了对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详细研究。(4)提出了适合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进行了创新。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受资料、时间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存在待完善的地方: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是,本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层面对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进行绩效评价,导致在分析结果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需要系统地制度创新,但是,本研究仅分析了与“三农”相关的制度创新问题。上述待完善的地方,本人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的问题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目标与假设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假设
  •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理论借鉴
  • 2.1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2.1.1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简介
  • 2.1.2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启示
  • 2.2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 2.2.1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简介
  • 2.2.2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启示
  • 2.3 二元结构理论
  • 2.3.1 二元结构理论简介
  • 2.3.2 二元结构理论启示
  • 2.4 科学发展观
  • 2.4.1 科学发展观内涵
  • 2.4.2 科学发展观启示
  • 第3章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内涵与评价规程
  • 3.1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互动关系
  • 3.1.1 城市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3.1.2 农村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3.1.3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互补互促
  • 3.2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基本内容
  • 3.2.1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内涵
  • 3.2.2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标
  • 3.2.3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内容
  • 3.3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保障条件
  • 3.3.1 统一的城乡制度框架
  • 3.3.2 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
  • 3.3.3 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 3.3.4 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
  • 3.4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的评价规程
  • 3.4.1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的评价准则
  • 3.4.2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的评价程序
  • 3.4.3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章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价与问题分析
  • 4.1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现状描述
  • 4.1.1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 4.1.2 重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特征
  • 4.1.3 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特征
  • 4.1.4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的时空演化特征
  • 4.2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价
  • 4.2.1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绩效评价
  • 4.2.2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社会绩效评价
  • 4.2.3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生态绩效评价
  • 4.2.4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
  • 4.3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分析
  • 4.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 4.3.2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
  • 4.3.3 农村生态环境较脆弱
  • 4.3.4 城市带动农村绩效差
  • 4.3.5 城市扩散效应不明显
  • 4.3.6 政府主导作用仍欠佳
  • 第5章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问题的成因透视
  • 5.1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问题成因的定性分析
  • 5.1.1 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
  • 5.1.2 农村发展的基础薄弱
  • 5.1.3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 5.1.4 城乡产业互动性偏弱
  • 5.1.5 城乡要素流动不对称
  • 5.1.6 城乡制度供给不均衡
  • 5.2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5.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5.2.3 相关检验与模型模拟
  • 5.2.4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解析
  • 6.1 国内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典型模式简析
  • 6.1.1 中心城市带动型的上海模式
  • 6.1.2 乡镇企业带动型的苏南模式
  • 6.1.3 政府规划调控型的佛山模式
  • 6.1.4 大城市带大郊区的成都模式
  • 6.1.5 国内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的共性
  • 6.2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网络化"模式
  • 6.2.1 国内典型模式在重庆的适用性分析
  • 6.2.2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 6.2.3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 6.2.4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网络化"模式
  • 6.3 重庆"网络化"带动模式实现的条件与动力机制
  • 6.3.1 "网络化"带动模式的实现条件
  • 6.3.2 "网络化"带动模式的动力机制
  • 6.3.3 "网络化"带动模式的保障体系
  • 6.3.4 "网络化"带动模式实施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7章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基本路径
  • 7.1 路径一: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 7.1.1 重庆城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7.1.2 重庆城乡关联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 7.1.3 重庆城乡关联产业及建设内容
  • 7.1.4 重庆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对策措施
  • 7.2 路径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 7.2.1 城镇化与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关系
  • 7.2.2 重庆城镇化发展滞后及其原因分析
  • 7.2.3 城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7.3 路径三:发展现代农业
  • 7.3.1 重庆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判断
  • 7.3.2 重庆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 7.3.3 重庆发展现代农业对策措施
  • 第8章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条件探析
  • 8.1 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及布局
  • 8.2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互动机制
  • 8.3 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 8.4 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 8.5 构建城市带动农村网络通道
  • 8.6 整合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力量
  • 第9章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
  • 9.1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
  • 9.2 创新财政支农制度
  • 9.3 创新劳动就业制度
  • 9.4 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 9.5 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 9.6 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 9.7 创新户籍管理制度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运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6(03)
    • [2].国际化城市发展经验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借鉴[J]. 南方论丛 2015(06)
    • [3].提升深圳的城市发展质量[J]. 南方论丛 2012(01)
    • [4].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方式的历史演变[J]. 城市建筑 2019(27)
    • [5].德国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启示[J]. 中国经贸导刊 2019(23)
    • [6].浅析雾霾经济对安徽省城市发展影响及相关策略[J]. 商讯 2020(03)
    • [7].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以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为例[J]. 邓小平研究 2019(06)
    • [8].下一个十年 智慧城市发展的八大趋势[J]. 通信世界 2020(03)
    • [9].关于培育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对策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05)
    • [10].《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J]. 现代建筑电气 2020(01)
    • [11].浅谈城市活力更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 居舍 2020(07)
    • [12].城市发展与媒介演变[J]. 青年记者 2020(04)
    • [13].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资源丰富型城市鹤壁为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0(01)
    • [14].“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与治理应实现四个突破[J]. 国家治理 2020(Z4)
    • [15].大数据推动城市发展智慧转型——中国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探索“智慧”之道[J]. 大数据时代 2016(01)
    • [16].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马拉松赛事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17].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 天津科技 2020(07)
    • [18].基于明代广州城水系演变浅析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 中华建设 2020(06)
    • [19].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布[J]. 国际人才交流 2020(08)
    • [20].新基建:智慧城市发展新动力[J]. 互联网经济 2020(06)
    • [21].疫情不会改变城市发展路径[J]. 上海国资 2020(01)
    • [2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J]. 世界科学 2020(09)
    • [23].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变”与“不变”[J]. 中国发展观察 2020(Z7)
    • [24].文化助力城市发展的途径[J]. 中国国情国力 2018(12)
    • [25].智能化城市发展中智能建筑的建设与应用[J]. 中国新通信 2019(04)
    • [26].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16)
    • [27].深圳气象融入城市发展[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03)
    • [28].城市发展集团资本运作思路探讨[J]. 中国市场 2019(30)
    • [29].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郑州召开[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18)
    • [30].文化、艺术与城市发展[J]. 艺术教育 2019(10)

    标签:;  ;  ;  ;  ;  

    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