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赣州旧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旧城改造,郁孤台,文化风貌,历史建筑
赣州旧城论文文献综述
张惠婷[1](2015)在《赣州 旧城改造让文脉永存》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州地处“水上丝绸之路”的要塞位置,历史悠久而辉煌。北宋年间,赣州跻身全国叁十六大名城、四十四大经济中心之列。郁孤台街区,正是当时赣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赣州宋城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之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838年前,时(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期刊2015-08-10)
吴维,张洪,李海[2](2014)在《守护旧城记忆——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中心区更新不但是物质实体的更新,而且还承担着时代发展对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多重功能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谐交融,共同发展的结果,关乎着市民和城市的未来发展.面对旧城更新进行设计、合理地选取更新模式,成为了旧城更新的重点.(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胡晓军,许军,张惠婷[3](2014)在《江西赣州:在旧城改造中传承历史文脉》一文中研究指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838年前,时任江西提点刑狱的宋代着名词人辛弃疾挥毫写下了千古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位于江西赣州的郁孤台从此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座地标。 作为赣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区域和赣州宋城文化的发祥地,如今的郁孤(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4-10-30)
吴维[4](2014)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建筑保护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遍布神州大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二零一叁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本应得到挽救和保护的历史建筑遭致严重损毁和人为破坏。留存至今的历史建筑为数寥寥,慢慢淡出公众的视线之外。赣州作为国家审批通过的第叁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研究价值极高的历史建筑,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北宋砖砌石城墙、雄伟壮丽旅游胜境、着名八景文化的发源处八境台,城市水利建筑史中的伟大传奇--福寿沟,还有已经证实的北宋年间的砖塔等等,这些历史建筑构建了赣州名符其实的“宋城博物馆”。但同样赣州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遇到了历史建筑如何保护的问题,本文不仅介绍了赣州历史建筑保护的依据与原则,分析探讨了上海新天地的成功案例;而且阐述了赣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和赣州文物建筑的特点及赣州历史建筑特征与风格;同时剖析了赣州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的影响;最后还对赣州城市化进程中旧城中心区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从建设角度、经济角度与社会角度等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希望通过对当今国内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的分析探究,寻找到大量的可操作性实际经验,从而为赣州旧城中心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历史建筑再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期刊2014-06-10)
朱燕芳[5](2009)在《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州市是第叁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旧城范围内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包括我国唯一的宋代城墙,堪称城市建设史上奇迹的福寿沟,有确切年代可考证的北宋砖塔,中国八景文化发祥地的八境台,江西省最大规模的文庙等被专家称为“宋城博物馆”,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宋代城市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旧城区由于物质性衰败严重,经济功能和社会结构的衰退,加之政府对新区发展的政策倾斜,旧城区和城市新区发展缺乏协调和有机整合,旧城区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处于被动和劣势定位。赣州旧城保留有大量文化遗迹的同时危旧房屋量比较大,改造难度艰巨,目前政府投入到旧城改造的资金有限,且街区的自我更新能力不足,当前的旧城更新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比较大,对传统文化和城市肌理的延续缺乏尊重,导致能够反映赣州特色的传统街区、街巷、民居逐渐消失,古城形象遭到破坏。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旧城更新改造成功案例的经验及措施,在分析赣州旧城所面临问题及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旧城可持续再生的发展目标,即经济的振兴、物质环境的改善、城市传统风貌的延续、社会网络结构的维持与延续,并对未来旧城的功能定位提出应该突出体现赣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游憩功能,凸显出城市传统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建议,同时旧城还应该和新城相互补充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提升和强化角度,提出了提升居住职能、发展旅游业职能、发挥传统商业和开发滨水空间等的具体措施,以实现赣州旧城全面复兴的更新目标。本文认为赣州旧城实现可持续再生的方式应该是“整体式保护,再生式发展”,以功能的保护与提升来带动旧城的发展,依据各个街区不同的保护更新内容,以政府引导,产权人(单位)主导,多方参与的组织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经济振兴方式和建设活动达到激发旧城经济活力、保护传统街区风貌,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就业、生活与工作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再生方法。并以灶儿巷历史街区为例,在分析该街区现状的基础上,从规划策划、政策措施和实施操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赣州旧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为中小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和历史街区的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刘中伟[6](2008)在《赣州旧城更新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更新改造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不可回避的,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旧城更新改造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很棘手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旧城更新改造,给我们的城市赋予新的时代生命,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关键问题是要寻求旧城更新改造的理性发展。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赣州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及存在问题,对赣州旧城更新改造提出新的思路。旧城更新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社会工程,是涉及到政府、社会、经济和公众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而新时期旧城更新改造已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使旧城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使旧城机能得以完善,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论文以赣州旧城更新改造为例,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首先论文对赣州旧城的历史进行深入解读,以及旧城更新改造现状进行了总结。接着在对赣州旧城详尽的调研分析基础上,从旧城更新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协调发展和旧城更新改造与城市新区协调发展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现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探索出了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的旧城更新改造目标,逐步推进旧城更新改造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08-12-20)
蒋芸敏[7](2007)在《赣州旧城中心区传统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与广东相邻,北达叁江,据五岭之要会,扼闽粤之要冲。从西晋时期城址在章贡二水之间确定下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使赣州在古代成为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赣州商品经济的繁荣,“络绎轺车奔估客,萧条驴背上书生”,描绘的便是赣州城明清时期的昌盛景象。1994年,赣州被列入“第叁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空间环境景观可以概括为:“山拥水绕秀丽之城,宋代遗迹博览之城,民国遗风展呈之城”。“山拥水绕”,道出了赣州城的山水格局。城市处于青峰翠浪环绕之中,南限五岭,东阻武夷,西倚罗霄,南控百越,章贡二水在此汇聚成赣江,玉虹如泻,滔滔北去。“宋代遗存”,说的是叁千米城墙蜿蜒,沿江环绕;八境台立于城头,览群山,俯章贡;福寿沟经900年沧桑,依然运作;小巷纵横交错,深邃悠长;东园古井虽历数代,汲水洗衣的人仍熙熙攘攘。“民国遗风”,指的是颇具岭南风情的阳明路骑楼街和靠城墙而建的蒋经国故居。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造就了赣州充满浓郁地域风情的传统城市空间。本文旨在通过对赣州旧城的山水结构、街巷空间、传统民居等物质空间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宏观结构、城市边界、天际线、尺度、肌理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保护历史城市中传统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将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有特色的街巷空间连成统一的空间系统,并通过修复改造等手段发挥旧建筑的功用,使旧城中的传统空间和建筑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旧城内新的开发和建设将遵循和借鉴传统城区的空间构成规律和要素,如尺度、组群关系、建筑空间等,使赣州旧城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历史性得以延续。(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7-06-01)
邹延杰[8](2007)在《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旧城更新已不仅仅是物质实体的更新,它已发展成为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物质空间的全面复兴,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产物,是多方利益平衡的选择。如何对旧城更新进行决策、合理地选取更新方式,成为了旧城更新的难点。因此本文旨在明确旧城更新方式这一技术背后的相关价值导向,探索技术跟经济社会背景的关系,研究技术跟城市风貌保护和特定旧城地段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建立起适合将技术与价值结合起来的旧城综合更新策略。更新方式是旧城更新目标与实施结果的中间环节,是在对更新目标的理解与细化之后对实施途径做出的选择,它随着旧城住区更新的目标侧重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文首先对旧城更新目标从更新主体上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认为更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构成了旧城更新的目标,探讨了更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旧城更新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国内的旧城更新实例为研究基础,比较了不同更新方式的实施结果,研究了它们跟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背景的关系,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最后总结出,旧城更新是有阶段性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对应的旧城更新目标就不同,所以旧城更新应按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影响旧城的各种因素,选取最合适的更新方式进行。本论文以赣州旧城中心区旧城更新为例,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首先论文对赣州旧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旧城更新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阶段旧城更新遇到的主要问题,认为赣州依旧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旧城经济衰败和保护历史风貌是现阶段旧城更新的主要目标;接着在对旧城中心区详尽的调研分析基础上,以现状问题和旧城发展方向基础,综合考虑现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的旧城更新目标,划定了每期实施的重点地块,以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进旧城更新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7-06-01)
陆川[9](1997)在《赣州地区行署决定——停止旧城改造 加快新区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江西省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正式下发文件,要求赣州市政府加快赣州市新区开发建设,停止旧城改建项目。目前,该市旧城区城市居住人口已严重饱和。文件中说,赣州市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扩大其城市建设规模,(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通讯》期刊1997年16期)
赣州旧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旧城中心区更新不但是物质实体的更新,而且还承担着时代发展对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多重功能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谐交融,共同发展的结果,关乎着市民和城市的未来发展.面对旧城更新进行设计、合理地选取更新模式,成为了旧城更新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赣州旧城论文参考文献
[1].张惠婷.赣州旧城改造让文脉永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
[2].吴维,张洪,李海.守护旧城记忆——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3].胡晓军,许军,张惠婷.江西赣州:在旧城改造中传承历史文脉[N].光明日报.2014
[4].吴维.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建筑保护探索性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5].朱燕芳.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刘中伟.赣州旧城更新改造[D].江西理工大学.2008
[7].蒋芸敏.赣州旧城中心区传统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D].清华大学.2007
[8].邹延杰.赣州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更新方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7
[9].陆川.赣州地区行署决定——停止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J].城市规划通讯.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