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仪式研究的学理依据可以上溯到人类学的古典进化论时期,相比于仪式的现实价值,学者们似乎更关心它的原生形态和价值,“剑桥学派”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学术背景而闻名的。而后的仪式研究经历了宗教渊源的探究和宗教行式的展演,又由宗教社会学导向了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仪式研究渐渐成为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极为丰富的学术话语体系。本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锡伯族乡八家子村的“喜利妈妈祭祀”仪式为个案,通过民众在祭祀仪式中服装、器具、行为、语言、禁忌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展演,试图分析潜藏在仪式背后的深层意蕴,并运用比较分析、符号学,功能主义等理论对其作以“文化的解释”,力求在解释的基础上勾勒出民众内心真实的信仰世界,使读者能够透过仪式,走近当代锡伯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意义目的、已有成果,所用材料、研究方法、理论创新和不足之处作以说明。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研究地点的自然生态和族群源流概述。主要介绍了八家子村的自然生境、村落建制、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并在充分的史料记载和口述史基础上梳理生活在该地区的锡伯族民众生存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其整体风貌予以全景式的展示。第二章主要内容为喜利妈妈祭祀的一般概述,主要交代了八家子村的民间信仰概况,对于锡伯族民间信仰的三大块即萨满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和关公信仰予以阐释。继而对喜利妈妈仪式所用的器具和服饰加以介绍,章末对笔者参与的三场喜利妈妈祭祀予以纪实性描述。第三章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分别通过锡伯族喜利妈妈与满族的佛朵妈妈的比较、喜利妈妈信仰与人为宗教信仰的比较,来展示喜利妈妈在历经传统直贯现代的变迁历程与其中深层的文化意义。第四章语用符号学的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反观信仰的产生,从动力机制上对喜利妈妈祭祀仪式加以解读,并运用特纳的仪式理论对仪式的深层结构进行阐释。第五章运用功能理论的有关知识,主要从传承文化、表达信仰、调节身心和族群认同等四个角度对喜利妈妈祭祀仪式的现实功能予以揭示。结语部分通过个人在田野调查中的切身体会,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性事实,阐述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述时的遭遇,并简要提出笔者对锡伯族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和当下地方性意义的认识和结论。仪式的传承和延续并非完全依靠信仰的内驱力,而时时处处充满着国家在场。现代展演的仪式已是某种意义上的“被表演”,深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洪流交汇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