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20多年,现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产业经济结构。到了20世纪末期,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结构性污染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局限的环境容量之间矛盾愈发激烈,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论文综合运用了系统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对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了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评价的模型和方法;(3)探讨了在指标体系赋权中,赋权方法的选取;(4)山西省1996年—2006年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析;(5)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结论:(1)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下降为主,2001年—2006年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明显低于1996年—2000年时期。而山西省经济整体上以上降为主,经济在1996年—2000年期间回落波动,在2001年—2006年发展迅速。(2)山西省1996年—200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大多处于严重失调到勉强协调之间,整体上协调度还是不断提高。协调度最高是2003年,为0.992。最低是1999年,为0.001。11年期间,协调度变化不稳定。1996年—2001年期间比较平稳,除1998年,勉强协调外,其余均处于严重失调。2001年—2006年期间变化剧烈,从2001年严重协调变为2003年良好协调,到2006年变成了严重失调。(3)山西省1996年—200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除2003年、2004年外,大多处于失调衰退到濒临失调之间,整体上看协调发展度渐渐提高。协调发展度最高的是2003年,为0.667。最低的是1999年,为0.018。11年期间,协调度变化不稳定。1996年—2000年期间比较平稳,为失调衰退;2001年—2006年期间变化较大,从失调衰退到协调发展,再到濒临失调,失调衰退。(4)通过综合系统地对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同时针对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富有成效的战略对策和建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突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和不断优化资源环境;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强化宣传教育,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促进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动态研究1.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相关理论1.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判定1.2.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研究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1.4 本章小结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界定及理论分析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界定2.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2.1.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2.1.3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定性分析2.2.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类型2.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性分析2.2.3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辩证关系探讨2.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2.3.1 生态经济学理论2.3.2 协同理论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2.3.4 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理论2.3.5 环境库兹涅曲线理论2.4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内在动因理论2.4.1 市场失灵理论2.4.2 政府失灵理论2.6 本章小结第三章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1.1 当前生态环境—经济指标设计的主要问题、难点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1.3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2 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实力指数计算方法—主成分分析法3.2.1 数据的无量纲化3.2.2 主成分分析3.3 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判别标准3.3.1 协调度模型3.3.2 协调发展度模型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4.1 山西省生态环境水平综合研究4.1.1 山西省生态环境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系数赋值4.1.2 山西省生态环境水平综合评价指数4.2 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研究4.2.1 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系数赋值4.2.2 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4.3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4.3.1 山西省1996年—200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4.3.2 分析山西省1996年—2006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4.4 本章小节第五章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5.1 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5.1.1 自然植被覆盖率低5.1.2 自然灾害频繁5.1.3 环境污染严峻5.1.4 水土流失严重5.2 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5.2.1 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增速飞速5.2.2 经济结构不合理5.2.3 地区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增大5.3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5.3.1 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先天不足5.3.2 开发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5.3.3 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加剧了环境污染5.3.4 环境保护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的治理5.3.5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监督不力导致环境污染难以从根本上治理5.4 山西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措施5.4.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突破5.4.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和不断优化资源环境5.4.3 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提升环境保护质量5.4.4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5.4.5 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障生态安全5.4.6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5.5 本章小节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6.1 结论6.2 主要创新点6.3 展望参考文献附表致谢发表文章目录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态环境与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分析与评价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评价模型论文; 对策建议论文; 山西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