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品格优点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群体品格优点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探讨大学生群体品格优点特征及跨文化异同性;(2)积极心理学病因学假设的初步验证;(3)探索大学生品格优点的相关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整群选取苏州大学医学部06、07级本科生520人,发放品格优点问卷(VIA-IS)、症状自评量表90项(SCL-90)、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童年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现场统一收回;随机选取苏州广济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72人,在主管医师和护士的陪同下逐个进行品格优点问卷(VIA-IS)测验。将大学生与精神病患者的VIA-IS数据录入美国VIA研究项目组数据系统,反馈结果由VIA项目组提供,所有问卷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ANOVA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结果:(1)大学生24项品格优点的平均分从3.25(信念)到3.93(诚实),最突出的五项分别为:诚实(3.93±0.40)、爱的能力(3.91±0.48)、公平(3.90±0.47)、善良(3.86±0.46)和感恩(3.82±0.52);(2)中国男性24项品格优点的得分从3.22(信念)~3.96(诚实),英国男性为2.77(信念)~3.95(判断力),中国男性得分普遍高,而中国女性的得分3.19(洞察力)~3.93(爱的能力),英国女性则是从2.90(信念)~3.97(善良),得分高低的特质项目相当,且图表显示分布趋势大体一致;(3)大学生在审美力、勇气、审慎等8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仅幽默1项独生子女得分(3.65±0.56)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56±0.57);仅好奇心1项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得分(3.62±0.61)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3.50±0.54);仅社交能力1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F=3.52);家庭结构不同的大学生的品格优点在审美力、感恩、洞察力和社交能力4项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4)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大学生的勇气、宽容、诚实、希望等10项品格优点较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精神病患者的审美力、爱的能力、希望等7项品格优点得分显著低于大学生(p<0.05);(5)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结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人格因素对于品格优点具有预测作用,总的解释变异量从10.1%~17.2%。结论:(1)大学生品格优点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较均衡;(2)品格优点分布具有跨文化一致性;(3)不同亚群大学生品格优点无明显差异;(4)品格优点的缺失或弱化是心理紊乱或障碍的根源;(5)品格优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家庭结构、童年创伤性经历、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因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 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分布特点
  • 二 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跨文化比较
  • 三 不同亚群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分布特点
  •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二)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三)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四)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五)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四 积极心理学病因学假设的验证
  • (一) 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二) 大学生与精神病人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三) 24 项品格优点对精神病人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 五 24 项品格优点影响因素的探索
  • (一) VIA 与16PF 的相关
  • (二) 24 项品格优点对16PF 的多元回归分析
  • (三) 16PF 特级人格特质(Y1)高、低分组 24 项品格优点的比较
  • (四) 童年创伤性经历对24 项品格优点的影响
  • (五) 父母养育方式对24 项品格优点的影响
  • (六) 品格优点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讨论
  • 一 大学生品格优点特征
  • (一) 大学生24 项品格优点发展较为平衡
  • (二) 中英24 项品格优点跨文化分布基本一致
  • (三) 不同亚群的大学生的品格优点特征比较一致
  • 二 积极心理学病因学假设的验证
  • (一) 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高的大学生品格优点更加突出
  • (二) 精神病患者的部分品格优点缺失或弱化
  • 三 遗传性、童年创伤性经历、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因素对品格优 点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一) 品格优点与一般人格特质相关程度较高
  • (二) 童年创伤性经历、父母养育方式对品格优点的影响
  • (三) 品格优点影响因素的探讨
  • 四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 艺术评鉴 2019(21)
    • [2].绘本审美力[J]. 父母必读 2020(06)
    • [3].有审美力,过好小日子[J]. 作文与考试 2019(35)
    • [4].说唱英语,悦动学习[J]. 中国教师 2016(S2)
    • [5].缺乏审美力的人,没有生活态度[J]. 意林 2018(19)
    • [6].语文教学如何用好“味觉”[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6(11)
    • [7].融合多学科知识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J]. 吉林教育 2017(Z1)
    • [8].如果爱,请用我喜欢的方式爱我[J]. 女子世界 2016(12)
    • [9].打击乐:唤醒孩子的审美力[J]. 教育家 2017(18)
    • [10].审美教育岂能仅挂在嘴上[J]. 山西教育(管理) 2017(07)
    • [11].语文课堂如何变得更“有味”[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24)
    • [12].众论[J]. 福建教育 2017(34)
    • [13].音乐审美力:在“自然”与“使然”的融合中生长[J]. 新智慧 2018(21)
    • [14].也谈儿童审美的培养[J].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02)
    • [15].不可替代的审美力[J]. 民族文学 2016(08)
    • [16].多媒体技术视角下民族审美力的培养与提升——以贺州土瑶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 2008(03)
    • [17].培养审美力,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助力[J]. 小学教学研究 2020(24)
    • [18].华茂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J]. 家族企业 2020(03)
    • [19].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音乐审美力[J]. 情感读本 2019(27)
    • [20].校训,一个美妙的符号[J]. 新课程(综合版) 2016(04)
    • [21].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美术审美力的培养[J]. 小学时代 2020(13)
    • [22].培养有审美力的高中生[J]. 上海教育 2019(25)
    • [23].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关键词:审美力[J]. 福建教育 2019(12)
    • [24].“曲式作品分析”课程为何需构建审美力的培养[J]. 北方音乐 2018(24)
    • [25].历史剧的审美力与传播力[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05)
    • [26].“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力的最佳途径[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8)
    • [27].总编的话[J]. 读友 2015(17)
    • [28].梯田[J]. 人与生物圈 2013(04)
    • [29].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 智力 2020(07)
    • [30].让审美教育给儿童的成长插上翅膀[J]. 学与玩 2019(Z1)

    标签:;  ;  ;  ;  ;  

    大学生群体品格优点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