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冰缘地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黑山,冰缘地貌,损伤-断裂模型,冻融作用
冰缘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1](2019)在《辽东庄河老黑山冰缘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冰缘地貌学研究的各国学者十分关注确定现代冰缘地貌过程的形成机制,因其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而且明确冰缘地貌的形成环境与条件,微观的理化过程本质,可以推定古冰缘地貌成因及形成过程,重建第四纪环境并预测气候环境的演变等原因,以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冰缘地貌类型组合形式、形态分布、形成过程及其成因,尽可能对其进行定量化描述,极大地推动了冰缘地貌研究的进展。老黑山是辽东丘陵区南部的第二高峰,最高海拔1029.4米,处于季节性冻土区,寒冷程度远不如西北及东北多年冻土区,但其冰缘地貌形成条件具备且在冻融循环作用、岩性特点、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冰缘地貌发育且具有独特性,是辽东山地至今发现的最南端的冰缘地貌区。通过对庄河老黑山主峰冰缘地貌进行野外考察,对其地貌类型、形态、分布特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黑山冰缘地貌中石海大规模分布于其主峰西北坡海拔700-800米的缓坡部位;石河主要分布于海拔稍低的山坡冲沟中,石流坡在较陡的山坡坡麓广泛分布。应用地理信息与遥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砾石组构测算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老黑山冰缘地貌特征,并发现老黑山石海地貌极具独特性,老黑山石海地貌规模较大,长300-400米,宽100米以上;砾石隆起挤压、架空堆迭,整体高于坡面1-2米,其典型的推挤型边界尤为明显。通过砾石组构分析结果说明分布无规律,堆积杂乱无序,砾石无分选,大小不一且具有不稳定性,凭砾石间的挤压堆迭保持稳定。石海有砾石块体大、形状较为规则,隆起架空且无植被覆盖等独特性。通过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理论建立的节理岩体冻融损伤-断裂模型分析能够解释老黑山冰缘地貌独特性的形成机制,并结合研究区冻融作用、岩性、构造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过程,得出老黑山冰缘地貌以寒冻剥裂和楔入过程为主,寒冻劈裂过程其次;由于石海整体的不稳定性,在石海砾石上部却发现正发生着砾石岩块的再破碎,说明老黑山地区冰缘地貌形成气候条件具备。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寒冻剥裂过程是其形成过程的决定性机制,与研究区的岩性因素、构造因素共同控制,影响老黑山冰缘地貌的形成过程。取样分析老黑山主峰基岩岩性属硅质胶结的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质地坚硬易发生脆性断裂。受岩性因素控制,研究区表层基岩平行层理广泛发育,水进入其中冻结形成薄片状冰体,有利于寒冻剥裂过程进行,形成表面平整的厚层状块体。受构造因素控制,研究区处于南北对扭的应力场中,共轭X型节理发育,将岩体切成菱形或棋盘格状,在冻融作用下岩石沿节理面被破坏,形成大小不一、菱形或矩形的厚层状砾石块体。(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娟,张华,侯荣,弋灵均,熊丹阳[2](2019)在《辽东山区古石河冰缘地貌苔藓植物的持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古石河冰缘地貌9块20 m×30 m森林群落样方的苔藓调查采样,以及室内苔藓样品的实验测试数据,对古石河冰缘地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3种林型石生和树生苔藓的持水特性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为:①3种林型石生苔藓持水量为422.8~1059.5 g/m~2;树生苔藓持水量为276.32~587.52 g/m~2;②3种林型石生苔藓持水率为6.48~12.75倍,树生苔藓水率为10.6~818.2倍,石生、树生苔藓持水率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③3种林型石生苔藓吸水速率为35.34~3258.64倍/h,树生苔藓吸水速率为15.4~2016.88倍/h,石生苔藓、树生苔藓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幂数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李娟[3](2019)在《辽东山区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山地沟谷地带广泛分布有古石河冰缘地貌,其上发育的苔藓植物对于维系古石河冰缘地貌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古石河冰缘地貌9个20 m×30 m森林群落样方的苔藓调查采样,以及室内苔藓样品的实验测试数据,对古石河冰缘地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3种林型石生和树生苔藓的生长环境特征,以及石生和树生苔藓的覆盖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就石生和树生苔藓的持水特性、营养元素富集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为:(1)古石河冰缘地貌共有苔藓植物26科46属59种。石生苔藓植物22科39属48种,其中喜阴喜湿苔藓植物共13科22属24种,耐旱苔藓植物共13科21属24种,分别占古石河冰缘地貌石生苔藓植物总科、属、种数的59%、57%、50%和59%、54%、50%;树生苔藓植物23科38属46种,其中喜阴喜湿苔藓植物共19科23属27种,耐旱苔藓植物共9科17属19种,分别占树生苔藓植物总科、属、种数的83%、61%、59%和39%、74%、41%。表明石生和树生苔藓植物的生长环境以阴暗潮湿为其突出特点。(2)古石河冰缘地貌石生苔藓覆盖率、苔藓厚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0%~88%、1.09~3.35cm和402.64~1093.07g/m~2,3种林型石生苔藓覆盖率、苔藓厚度从高到低均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苔藓生物量从高到低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树生苔藓覆盖率、苔藓厚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4%~58%、0.57~1.25cm和595.79~2252.55g/m~2,3种林型树生苔藓覆盖率从高到低为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苔藓厚度和生物量从高到低均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3)古石河冰缘地貌3种林型石生苔藓植物持水量为422.8~1059.5g/m~2,石生苔藓植物持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树生苔藓植物持水量为276.32~587.52g/m~2,树生苔藓植物持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石生、树生苔藓植物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幂函数关系。(4)古石河冰缘地貌3种林型石生苔藓植物C含量最高,为49.26%~52.74%,Cu含量最低,为0.03%~0.15%;树生苔藓植物C含量最高,为53.38%~58.69%,Cu含量最低,为0.02%,表明3种林型石生、树生苔藓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差异性明显。(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晓,张戈,朱俊,于大涛[4](2018)在《老黑山冰缘地貌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庄河地区老黑山主峰的野外实地考察,明确该处有大量冰缘地貌发育,主要有:石海、石河、石流坡等典型冰缘地貌。该处冰缘地貌与西部大陆性冰缘地貌明显不同,海拔高度位于千米以下,岩石块体较大,石块形状比较规则。与辽东地区其他冰缘地貌相比,表面苔藓类发育弱,无植被覆盖。通过对形成冰缘地貌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老黑山地区具备形成冰缘环境的基本条件。该区域属季节性冻土区,冬季发生冻融作用,岩石沿冻胀裂隙破坏;岩性质地坚脆,平行层理广泛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使得交叉剪节理发育;岩性和地质构造决定了石海岩石的形态和大小。特定的气候、地形、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形成了老黑山独特的冰缘地貌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伏捷,孙才志,张华,何红,祝业平[5](2018)在《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48块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以样地代表多种资源的综合状态,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采用Levins指数与Schoener指数,对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内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生态位宽度最大,为泛化乔木种;臭冷杉与长白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komarovii)的生态位重迭值高达0.616,共优生存于暗针叶林中。(2)灌木层内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单花忍冬(Lonicera subhispida)、大翅卫矛(Euonymus macropterus)和关东丁香(Syringa velutina)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的泛化种;狗枣猕猴桃与单花忍冬的生态位重迭值高达0.610。(3)草本层内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为研究区泛化草本植物;东北羊角芹与荨麻叶龙头草的生态位重迭值高达0.702。(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弋灵均[6](2017)在《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与枯落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广泛分布有一定面积的古冰缘地貌,其土壤环境对于植被的生长及古冰缘地貌基质环境稳定性的维系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发育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以及古石海冰缘地貌发育的灌草丛4种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试和数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10块样地的调查、测试数据,系统地揭示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特性、枯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储量的特征与分异性,并对表层土壤特性与枯落物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1)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土层温度为19.47~22.4℃,紧实度为8.08~17.45kg/cm~2;比重为2.44~2.63g/cm~3,容重为0.53~0.72g/cm~3;总孔隙度为38.40%~43.66%,其中非毛管孔隙占27.71%~41.79%,毛管孔隙占58.21%~72.29%;土壤自然含水量为16.70%~23.60%,吸湿水含量为5.34%~7.07%,最大持水量为534.12~810.79g/kg,非毛管持水量为148.34~345.06g/kg,毛管持水量为385.78~488.71g/kg,田间持水量为244.57~291.10g/kg。上述土壤物理特性变异系数均属于弱变异性或中等变异性,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土层物理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对而言,灌草丛表土温度较高,毛管孔隙所占比例大,保水蓄水能力较强;针阔混交林土壤比重小,疏松程度好;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水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较好。(2)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pH为4.49~5.44,属于酸性淋溶土,电导率为54.60~56.73ms/m,有机质为17.77%~25.67%;土壤中含有多种氧化物,其中SiO_2、CO_2和Al_2O_3含量较高。上述土壤化学特性变异系数均属于弱变异性或中等变异性,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土层化学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对而言,暗针叶林土壤酸性较强,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3)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量分别为25.71、15.33、9.61、10.00t/hm~2,枯落物层厚分别为7.13、6.97、6.07、5.50cm;枯落物中养分储量丰富,C和N的含量较均一,其余枯落物特征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性,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枯落物特征差异性明显。相对而言,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枯落物现存量较多。(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特性与枯落物现存量及养分储量间具有明显的定量关系,表明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与枯落物间相互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侯荣[7](2017)在《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苔藓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山地沟谷地带广泛分布有古石河冰缘地貌,其上发育的苔藓植物对于维系古石河冰缘地貌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古石河冰缘地貌9个20 m×30 m森林群落样地的苔藓调查数据,在分析苔藓植物种类、区系成分的基础上,采用物种丰富度、ɑ和β多样性指数,对古石河冰缘地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内石生苔藓和树生苔藓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为:(1)古石河冰缘地貌9个森林群落中共记录到苔藓植物种类26科46属59种,其中藓类植物22科42属54种,苔类植物4科4属5种,66.67%的优势科和75.00%的优势种为喜湿性苔藓植物。(2)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苔藓植物区系中北温带成分占40.68%,世界广布种占20.34%,东亚成分占15.25%,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3)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石生苔藓的覆盖率和厚度均以暗针叶林最大,生物量以暗针叶林最小;树生苔藓的覆盖率、厚度和生物量均以暗针叶林最大;不同林型石生苔藓的覆盖率和厚度约为树生的2倍;13种主要树种着生苔藓的覆盖率、厚度和生物量均阔叶树大于针叶树,苔藓倾向于着生在阔叶树树干及裸露的树根上。(4)不同林型石生、树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指数均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石生苔藓植物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间(0.44),最低为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间(0.33);树生苔藓植物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0.40),最低为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间(0.25);同一林型着生的苔藓植物中,石生苔藓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树生,Pielou指数却相反;不同树种树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以紫椴(25、0.94和3.04)为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水曲柳(1.13)最大,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指数均以暴马丁香和水榆花楸最小;不同乔木树种间树生苔藓植物β多样性指数以紫椴-臭冷杉间为最高(0.33),2种乔木着生苔藓的共有种有11种。(5)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林冠层郁闭度、海拔高度、石生和树生苔藓植物的覆盖度及厚度是影响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此外,石生苔藓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指数与古冰缘地貌上的砾石组构特征、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性较小;树生苔藓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指数与苔藓着生乔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树生苔藓生长率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熊丹阳[8](2017)在《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粗木质残体(CW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粗木质残体(CWD)可增加森林下垫面粗糙度,缓慢释放养分元素,并为苔藓、幼树、幼苗提供生长基底,为真菌、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对于维系砾石无序堆迭、土壤覆盖率极低的古石河冰缘地貌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采用野外群落样地调查及取样、室内浸泡及X荧光光谱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上发育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3种林型的CWD的地表覆盖率、贮量、存在方式、腐解等级、吸持水分能力、养分元素含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为:(1)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CWD的地表覆盖率分别为4.0%、5.5%、8.0%,而对应的古冰缘地貌环境的土壤覆盖率分别为80%、55%、27%。由此,3种林型CWD的存在缓解了因林地土壤覆盖率低下而引起的植物养料库的贫乏。(2)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CWD贮量的平均值为17.03 t/hm~2,3种林型的CWD贮量分别为8.78、18.78和23.04 t/hm~2,由此,落叶阔叶林的CWD贮量最小,暗针叶林的CWD贮量最大。(3)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CWD的存在方式以枯立木数量最多,倒木贮量最大。3种林型的CWD大多处于中低腐级;CWD的均腐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倒木的均腐级略大于枯立木。(4)累计8h的浸泡实验结果表明,在前15min内,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CWD的吸水量占总吸水量的60%左右;8h内CWD可吸持相当于2.92mm降雨的水量。总体看,高海拔地段、阔叶树种、高中腐级、根桩和倒木的CWD持水性较强,水文功能较显着。(5)X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发现,CWD边材的C含量为78.96%,而心材为96.05%;边材中N、Ca、Si、K、Mg、P等6种养分元素的含量分别为心材的4.93、5.88、10.79、2.72、1.25、2.38倍。不同树种、不同腐解等级、不同存在方式的CWD边材中,诸养分元素含量略有差别,其中C元素在针叶树、高腐级、枯立木边材中含量最高,而N元素在阔叶树、低腐级、枯立木边材中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中,CWD有重要的吸持水分功能,以及营养元素的缓释和富集功能,CWD中接近外界的边材部分,相较心材有更强的元素缓释和富集的功能。CWD是古石河冰缘地貌土壤覆盖率低,土层薄而贫瘠的森林中重要的生态组份,对于此类森林中地表的稳定性和养分元素的固持循环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威,刘锐,魏亚刚,柴乐,王斯文[9](2016)在《秦岭太白山冰缘地貌特征与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秦岭主峰太白山野外实地考察,明确海拔3000m以上发育有:石海、石河与石流坡、石冰川与地下暗河、倒石堆与岩屑堆、冰缘岩柱与石堡、雪蚀洼地及石环等典型冰缘地貌,并发现发育有冰缘黄土层存在。从各冰缘砾石组构看,砾石粒径大小不一,堆积混杂无序,砾石AB面倾向东南方向,除石冰川外,砾石AB面倾角值远大于坡面坡度,说明堆积不稳定。通过山体发育环境因素分析,发现因构造、岩性、坡向与山体高度的冰缘地貌存在差异,表现为冻融风化作用下的砾石组合地貌广泛发育,其中山体南坡石海、石冰川与地下暗河、倒石堆与岩屑堆大量典型发育,北坡冰缘岩柱与石堡、石河与石流坡发育典型,同时这也为形成山地灾害提供了条件基础,建议应人为加强干预,尽早制定合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10期)
刘剑刚,张华,何红,刘玉国,兰玉波[10](2016)在《辽东山地冰缘地貌土壤磁化率与粒度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辽东山地冰缘地貌上覆土壤沉积物进行磁化率及粒度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沉积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大,质量磁化率较高。细粒沉积中超顺磁(SP)、单畴(SD)和多畴(MD)晶粒混合存在,少数样品几乎不含超顺磁(SP)晶粒。土壤质地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粉砂其次,偶见砂质粉砂。土壤粒级整体偏细,分选不好,正偏居多,峰态多为很窄峰。磁化率高低与粒径大小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粒度越粗、原生矿物含量越大,质量磁化率表现越高;粒度越细、单畴、多畴、超顺磁颗粒组分越多,频率磁化率表现越强。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的土壤对应磁学特征更明显,磁化率与粒度的组合特征对研究土壤质地、成壤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冰缘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古石河冰缘地貌9块20 m×30 m森林群落样方的苔藓调查采样,以及室内苔藓样品的实验测试数据,对古石河冰缘地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3种林型石生和树生苔藓的持水特性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为:①3种林型石生苔藓持水量为422.8~1059.5 g/m~2;树生苔藓持水量为276.32~587.52 g/m~2;②3种林型石生苔藓持水率为6.48~12.75倍,树生苔藓水率为10.6~818.2倍,石生、树生苔藓持水率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③3种林型石生苔藓吸水速率为35.34~3258.64倍/h,树生苔藓吸水速率为15.4~2016.88倍/h,石生苔藓、树生苔藓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幂数函数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冰缘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1].朱俊.辽东庄河老黑山冰缘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李娟,张华,侯荣,弋灵均,熊丹阳.辽东山区古石河冰缘地貌苔藓植物的持水特性[J].绿色科技.2019
[3].李娟.辽东山区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刘晓,张戈,朱俊,于大涛.老黑山冰缘地貌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8
[5].伏捷,孙才志,张华,何红,祝业平.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J].地理研究.2018
[6].弋灵均.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与枯落物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7
[7].侯荣.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苔藓物种多样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8].熊丹阳.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粗木质残体(CWD)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9].张威,刘锐,魏亚刚,柴乐,王斯文.秦岭太白山冰缘地貌特征与环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10].刘剑刚,张华,何红,刘玉国,兰玉波.辽东山地冰缘地貌土壤磁化率与粒度间的关系[J].生态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