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通脉口服液配伍规律及有效组份新复方药效学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药学
作者: 刘明平
导师: 黄兆胜
关键词: 通脉口服液,配伍规律,有效组份,系膜增生性肾炎,药效学
文献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慢性肾炎,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诱发,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免疫性疾病。掘统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是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约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病理类型的66.6%。该病迁延难愈,预后较差,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 西医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以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为主,但均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从中医药中筛选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成为许多肾病学者的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组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肾炎辨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气虚血瘀贯穿于慢性肾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而提出慢性肾炎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的观点。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主要由免疫失调而发病,因凝血功能障碍而致疾病发展恶化的机制极其相似。在此观点指导下,课题组另辟奚径,以益气活血法为基本治法,研制成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通脉口服液,广泛应用于慢性肾炎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既往的药效学研究证实,通脉口服液具有降低大鼠24小时尿蛋白量及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降低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肾组织病理损害等作用。 在中药复方研究中,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以复方主要功效和复方配伍理论为引导,选用恰当的药理模型和研究设计方案,评价药效、筛选、分离、提取复方主要药效的化学成分或化学成分群组成的“新复方”已成为创新中药开发研制的新的生长点。很显然,这种“新复方”在药效原理、配伍规律以及内在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具有新的特点和优点,既可以体现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色,又易于制订质量标准、易于制成现代制剂等优点,将可能成为开启中药现代化的一把“钥匙”,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本课题选用具有较好临床基础及前期研究工作,治疗慢性肾炎疗效确切的通脉口服液(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在进行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上,以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C)增殖为药效学导向指标,对其复方有效部位的活性进行筛选,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复方有效部位间最佳配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1 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研究概况
综述2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有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法的立法依据及通脉口服液组方及药物分析
第一节 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立论依据
第二节 益气活血治法及通脉口服液的组方及药物分析
第三部分 通脉口服液有效组份筛选及最佳组合研究
实验Ⅰ 肾小球系膜细胞(MC)培养与脂多糖(LPS)浓度选择
实验Ⅱ 通脉口服液组方不同剂量配比对MC增殖的影响
实验Ⅲ 通脉不同提取组份对MC增殖的筛选研究
实验Ⅳ 通脉有效组份最佳剂量配伍组合研究
第四部分 通脉有效组份新复方防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药效学评价
实验Ⅰ 大鼠胸腺细胞抗血清(ATS)的制备及效价检测
实验Ⅱ 通脉有效组份新复方防治MsPGN的药效学评价
第五部分 结语
照片附录
缩写词表
在读期间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半夏泻心汤配伍规律数据挖掘方法初探[D]. 尚景盛.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2].基于“OD-IM-RD”模式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D]. 宋小莉.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3].枳实、枳壳的应用及配伍规律研究[D]. 许爱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4].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谢臻.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5].天冬药性及配伍规律研究[D]. 王加锋.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 [6].麻黄汤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D]. 马艳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
- [7].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的影响[D]. 王治平.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 [8].《千金方》养生方药研究[D]. 王东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 [9].《医学心悟·内、妇科》相关方剂用药特点与配伍研究[D]. 钱旭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 [10].《景岳全书》治疗内科杂病补益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 金中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探索[D]. 周明眉.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
- [2].精制血府逐瘀复方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李秀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
- [3].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药味配伍的实验研究[D]. 高艳青.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4].益智复方汤活性物质基础研究[D]. 孙连娜.第二军医大学2004
- [5].半夏泻心汤配伍规律数据挖掘方法初探[D]. 尚景盛.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6].基于“OD-IM-RD”模式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D]. 宋小莉.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7].厚朴咳喘方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D]. 李卫民.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8].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减毒机理研究[D]. 胡一冰.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 [9].麻黄汤组方原理的研究—麻黄汤及拆方抗炎、抗过敏性哮喘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刘永刚.第一军医大学2005
- [10].复方丹参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D]. 曾桂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