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星系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宇宙模型,星系,天体物理学,恒星,银河系,单星,慕尼黑,直接观测,尼尔森,刘霞
星系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19)在《迄今最详细宇宙模型建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1月21日电 (刘霞)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创建了迄今最详细的大尺度宇宙模型TNG50。这一虚拟宇宙“芳龄”约138亿岁、宽约2.3亿光年,包含数万个正处于演化中的星系,星系的细节程度与单星系模型中的相当。该模型跟踪了200多亿个代表暗物(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1-22)
刘超,黄京一[2](2019)在《宇宙元老级大质量星系挑战早期星系演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天文学家利用多台望远镜,惊喜地发现了一大批光学上不可见、存在于宇宙早期的大质量星系(质量跟今天的银河系相当)。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证实在宇宙诞生后的前20亿年时间里,有如此数目庞大的大质量星系存在。它们的存在对于解释今天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如何形成有重要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0-15)
佟薇[3](2019)在《CANDELS场中低面亮度星系的性质及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面亮度(Low Surface Brightness,缩写为LSB)星系通常被定义为在静止坐标系下其恒星盘的B波段中心面亮度比暗天光背景暗一个星等的星系。充分认识低面亮度星系有助于全面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然而由于探测遥远的低面亮度星系需要深度观测,至今鲜有关于低面亮度星系的演化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从CANDELS巡天所有5个场中选取了约14000个红移在0—1范围内恒星质量M_*>10~(7.7)M_☉的盘星系。我们首次系统研究了星系盘的中心面亮度(μ_0)随红移的演化;进一步,我们根据星系中心面亮度——恒星质量关系,把样本星系划分为低面亮度星系与高面亮度星系,并对比研究了它们的结构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星系中心面亮度与恒星质量存在明显相关,在光学波段遵从二次函数形式,而在近红外波段更接近线性关系。(2)在固定的恒星质量下,星系中心面亮度随红移降低趋于变暗,这种现象在光学波段蓝端更显着。(3)在整个红移区间,低面亮度星系比高面亮度星系有更低的恒星形成率面密度、更少的尘埃消光、更低的中心恒星质量面密度,标长——B波段的中心面密度的关系更均匀平缓。(4)低面亮度星系和高面亮度星系遵从相似的标长——恒星质量关系;但在同恒星质量下,低面亮度星系通常比高面亮度星系更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低面亮度星系与高面亮度星系可能具有相似的形成与演化历史,但低面亮度星系比高面亮度星系尺寸增长及恒星形成演化更缓慢。(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常理[4](2019)在《首颗银河系“外来移民”现真容》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像宇宙飞船一样在太空中“四处流浪”。而现实中,与太阳类似的恒星不仅会在本星系内运动,甚至会从一个星系“流浪”到另外一个星系——这是怎么一回事?经济日报带您一探究竟日前,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9-05-09)
高颖[5](2019)在《大质量致密星系的形成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的诞生、演化与宇宙的环境息息相关。处于不同宇宙时期的星系有不同的性质,因此,研究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对宇宙早期物理的揭示十分重要。而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早期宇宙有很大关联,所以大质量星系演化的研究一直是星系的结构与演化研究的热点。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星系满足许多标度关系,其中为人所知的是星系大小-质量关系。在对星系的大小-质量关系研究时发现,高红移星系的半径-质量关系偏离近邻星系半径-质量关系,且红移越高星系的半径-质量关系越偏离近邻星系半径-质量关系。可以得到同等质量高红移星系的有效半径远小于低红移星系的有效半径。星系的有效半径在数十亿年内迅速演化,对星系大小的演化有几种机制获得了研究者们的支持:(1)观测效应;(2)活动星系核的反馈的作用;(3)并合机制等。并合作用中次并合对星系大小的增长解释很受欢迎,因为次并合模型与观测到的星系半径增长正比于质量增长的平方的观测现象相符。星系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的次并合理论更是受到研究者们广泛支持,该理论认为星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星系的核心区域在高红移时期形成在后期演化过程中逐渐构建了外围延展部分。但上面所提到的解释机制都不能很完美解释观测现象,星系大小的演化可能存在其他演化方式。由于高红移致密星系与近邻大质量椭圆星系有类似的椭球结构且中心密度一致,研究者们猜想大质量早期星系的核区很可能是由高红移致密星系演化而来,这种猜想为大质量星系的演化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的演化路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邻星系核区光谱的分析,利用星系核区的年龄、金属丰度、恒星形成历史进一步验证高红移大质量致密星系的演化路径,为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新思路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中,我们从斯隆数字巡天数据中选取了182个满足条件的低红移大质量核区致密的星系,并对它们的核区光谱拟合结果和星系形态分类进行分析。首先,对182个低红移大质量致密的核区源与选择的低红移比较样本的光谱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个样本光谱分析所得核区的质量权重年龄-质量、质量权重金属丰度-质量关系没有明显区别,在一定质量范围内,质量权重金属丰度随星系核区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质量权重年龄中值约为12Gyr表明低红移大质量星系的核区是在高红移处形成的(z=3-4)。然后利用样本星系光谱得到的星系核区的年龄反推样本星系核区的形成时间,根据致密核随红移的演化与高红移致密宁静星系(red-nuggets)的分布得到高红移致密宁静星系很可能是低红移星系致密核的祖先这一结论。因此低红移大质量核区致密星系的致密核区很可能是由高红移致密宁静星系演化而来。最后我们对低红移大质量核区致密星系进行了形态分类,得出样本星系中有约80%的早期类型星系和20%的晚期类型星系的结论。结合对星系核区年龄等研究得到高红移致密星系很可能幸存于现今大质量核区致密星系中,且存在多种演化路径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8)
吴月辉[6](2019)在《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宇宙当中,规则星系最常见的形态是一个盘加一个中心核球。其中的“盘”指的就是星系盘。很多人都会认为,星系盘就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量观测表明,很多巨大的星系盘在外盘处都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2-12)
任芳言[7](2019)在《参透银河系前世今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4月,天文学家迎来了一场“双十一”。来自欧洲空间局(ESA)盖亚项目组的第二批天文卫星数据正式发布,包括了数十亿颗恒星的精确距离、位置和亮度。可谓有史以来最全面、最详细的数据“礼包”。数据发布后,下载网页访问量激增,甚至一度出现了服务器拥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1-25)
康晓宇[8](2018)在《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其形成与演化是21世纪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近邻星系具有大范围的空间参数,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观测数据,为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模型提供最丰富的观测约束,因此近邻星系是研究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理想"实验室".为了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对单个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方面,唯象模型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利用唯象模型分别研究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孤立的(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浪[9](2018)在《双星对早型星系化学演化和冷却函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星族合成方法发现:在星系参数拟合计算中,相比于单星星族,双星星族可以得到更大的年龄和更高的金属丰度,但双星如何影响星系演化仍不清楚.另外,对于早型星系存在的紫外超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是有年轻的星族形成,另一种是由双星星族中产生的高温天体引起,但具体哪一种形成机制仍不确定.计算了双星演化抛入星际介质的元素,结合星系化学演化模型和MAPPINGS III程序,研究了双星星族对早型星系气体冷却以及星系演化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单星演化,双星演化使得抛出的物质和金属丰度增加.另外,得到了早型星系紫外超两种机制下,抛入星际介质的各种元素丰度,发现一些元素的丰度比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两种机制可以利用元素丰度比和平均金属丰度进一步认证.同时也计算了两种机制下星系的冷却函数,发现双星机制下的冷却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广文[10](2017)在《碰撞环星系形成与演化的数值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We revisit the formation of collisional ring galaxies(CRGs)through off-centre collisions using N-body simulations to study a local colliding galaxy pair,the host galaxy of a quasar,SDSS J1634+2049,and its companian(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星系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近,天文学家利用多台望远镜,惊喜地发现了一大批光学上不可见、存在于宇宙早期的大质量星系(质量跟今天的银河系相当)。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证实在宇宙诞生后的前20亿年时间里,有如此数目庞大的大质量星系存在。它们的存在对于解释今天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如何形成有重要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系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霞.迄今最详细宇宙模型建成[N].科技日报.2019
[2].刘超,黄京一.宇宙元老级大质量星系挑战早期星系演化模型[N].中国科学报.2019
[3].佟薇.CANDELS场中低面亮度星系的性质及演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4].常理.首颗银河系“外来移民”现真容[N].经济日报.2019
[5].高颖.大质量致密星系的形成演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吴月辉.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N].人民日报.2019
[7].任芳言.参透银河系前世今生[N].中国科学报.2019
[8].康晓宇.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J].天文学报.2018
[9].王浪.双星对早型星系化学演化和冷却函数的影响[J].天文学报.2018
[10].陈广文.碰撞环星系形成与演化的数值研究(英文)[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