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流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
教师流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登斌,王昭君[1](2019)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及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驱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催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的多元功能显现为提升教师流动效益、增进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和促进教师流动模式创新。确保这些功能有效释放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的构建成为必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具有复合性、驱引性、规约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复合功能和作用机理。一体化机制构建的终极目标指向体现师资配置均衡的城乡教育公平,构建的边界和范围涉及动力生成、制度供给、监督约束、激励补偿和评估反馈。构建一体化机制需要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主体的动能基础、创新性制度变革、教师流动实践平台谋划方略。(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任延俊,李昱洁,齐志青[2](2019)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而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总体上看,国内外有关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还不深入,更不系统;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本文来源于《人才资源开发》期刊2019年19期)
顾启洲[3](2019)在《教师、校长流动机制落实情况及再推进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学校间教师、校长流动机制,有益于教育人才流动,有益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有益于激发教师、校长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有益于增强教师、校长的危机意识,有益于解决学校部分学科教师不足问题,有益于教师、校长专业成长,有助于提高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教育》期刊2019年25期)
潘伟伦[4](2019)在《建立高校教师流动机制 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高校教师流动机制能够克服高校教师的发展生态问题,尤其是教师终身制所带来的高校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高校教师流动仍然还存在无序化问题,这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可借鉴国外关于高校教师流动运行机制,促进高校间、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丁利民,潘华萍[5](2019)在《循证改进,优化教师流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集团化办学为背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调查分析为工具,以机制诊断为落脚点,通过附小教育集团的教师流动调研、综合问卷、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了解教育集团为实现教师在集团内流动已采取的措施及实际取得的效果,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深层原因,收集一线教师对流动工作的真实想法和可行性建议,从而为完善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提供对策与建议。同时,反思"理想的教师流动"的界定标准,梳理流动机制与流动成效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推动教师流动工作高效开展、优化师资配置厘清思路,从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科研》期刊2019年06期)
王强,杜佳慧[6](2019)在《从“专项招生制”到“教师流动教学/项目制”:促进寒门子弟垂直流动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针对贫困地区及农村的"专项招生"政策在防范"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风险上迈出了一大步,但却存有争议。本文在解构其价值悖论的基础上,提出以"高校教师流动教学制"来提升贫困地区高中生大学学习与心理适应的叁点建议;同时提出高校教师流向"上大学期望值"不高地区,以"流动项目制"培养寒门子弟的六点建议;最后对比"专项招生制"与"教师流动教学/项目制"的价值异同,提出综合治理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仲米领[7](2019)在《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主办者,为发挥其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展现教育的公共性,历来重视教育发展前景和教育公平,坚持以人为本。尤其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高度关注教师资源的优化和均衡配置。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离不开城乡教师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的配置。而县域内义务教师合理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城乡地区、校际间的教学人员的经验和技术交流,进而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因此,始终把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针对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保障举措,充分显现了构建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的必要性。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教师科学、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保障,教师流动机制涉及的要素复杂,而教师流动政策和流动制度是该机制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国家一直把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作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的抓手的背景下,并且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各个地区也正在探索适合本区域的教师流动实践。从政策科学角度,通过对教师流动政策的梳理和分析来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一直在进行着常规的变迁,从强调流动教师单方面的利益出让,发挥个体的奉献精神,到制度保障下的教师流动,再到深化和完善阶段的多样化的教师流动。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有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教师流动在政策的变迁是在小幅度地修补和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而且教师流动政策体系完整性的缺位,强制性的理念和霸权式的规约忽视了以人为本,作为流动主体的教师在政策制定者不在场的事实,容易导致教师对该行为的认同度低。从现实角度来看,县域教师流动仍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如城乡教师流动出口狭窄、政策裹挟下的城市教师屈服、城市教师流动有悖于政策初衷、城市教师流动徒增学校管理压力等问题。同时,教师流动制度自身的缺憾,并且与教师招聘制度、非正式制度存在着的冲突和阻碍。县域内教师流动发挥教师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优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促使教师科学合理的流动必然离不开流动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政策是触发这一行为的导火索,引导这一行为的强劲动力,制度是调和各种流动因素,改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的重要推手和保障。可以说,流动政策体系牢牢依托流动制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共同属于流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的优化应立足当前教师流动的现实困境,理清教师流动相关者利害关系,优化教师流动政策体系,推进教师流动制度配套举措建设,并在思想和观念中寻找突破口。在政策上大胆创新,在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在情感上给予关怀,充分发挥教师流动机制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房才桐,田爱丽[8](2019)在《学区化办学过程中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行学区化办学是上海市促进学区资源共享,提升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影响学区化办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流动机制尚不完善。以师资储蓄为核心,以总量不变、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化为原则,以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入流出为主要内容,构建"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机制,以学区内师资管理系统为媒介,促进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实现优质师资信息收集、优势分析、质量评价、效果评定、储备决策等功能,是有效促进学区内骨干教师流动的有效策略。(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谢延龙,贺心悦[9](2019)在《宁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流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流动机制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参与度不够,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决策惩治力度不够,协调手段过于单调;教师个人经济资本和人际关系影响流动行为选择;教师流动意愿普遍偏低,选拔标准不合理;农村教师物质性收益较少,教师流动缺乏人文激励,农村教师培训问题严重。需要从决策,公平效率,选拔和激励四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亚[10](2018)在《民族地区中小学乡村教师流动与流失的现状及治理机制研究——基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县1354位教师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个案,对13个县1354位中小学乡村教师的调查显示:54.73%的教师表示"一直有"或"偶尔有"调离现在学校或离开教师职业的意愿。其中,男教师、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初中教师的流动与流失意愿最强烈。下一代教育与家庭生活,待遇职称、工作压力与职业发展,学校的住宿、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影响教师流动与流失的主导因素。在相关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构建适度多元的治理主体机制、动态适调的治理模式、师德引领的制度保证环境机制等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破解这一困境。(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教师流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而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总体上看,国内外有关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还不深入,更不系统;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流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谢登斌,王昭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9
[2].任延俊,李昱洁,齐志青.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
[3].顾启洲.教师、校长流动机制落实情况及再推进措施[J].中国农村教育.2019
[4].潘伟伦.建立高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9
[5].丁利民,潘华萍.循证改进,优化教师流动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19
[6].王强,杜佳慧.从“专项招生制”到“教师流动教学/项目制”:促进寒门子弟垂直流动的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
[7].仲米领.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房才桐,田爱丽.学区化办学过程中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9
[9].谢延龙,贺心悦.宁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一体化流动机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
[10].王亚.民族地区中小学乡村教师流动与流失的现状及治理机制研究——基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县1354位教师的调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