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对板蓝根加工前后组分进行跟踪,发现鲜根经晒干及水煮后,其蛋白、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均显著降低,证实板蓝根热加工过程发生了美拉德反应。红细胞与板蓝根样品作用后,其光谱扫描曲线发生明显变化:红细胞在417nm处的最大特征吸收峰蓝移至406nm附近,同时544nm和578nm两处特征吸收峰消失,500nm和636nm两新峰也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说明板蓝根美拉德反应产物可结合于细胞膜表面并改变其结构和光学性质。抗病毒实验表明:碱性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MDCK细胞的保护效果优于酸性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碱性缓冲液和酸性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MDCK细胞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偏中性缓冲液煎煮得到的板蓝根;pH10.0的样品所表现出的保护、修复、保护+修复效果都是最好,由于碱性环境更有利于美拉德反应的进程,从而验证了美拉德反应产物能够加强板蓝根得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在炮制煎煮的过程中除了发生美拉德反应之外,还会发生物理反应形成一种球状聚合体(中药超分子)。它可以将汤剂中的新产生的有效成分MRPs与固有天然成分如蛋白、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自行组装成高度集合的胶体分子。本文通过TEM与激光粒度仪进行表征,发现板蓝根汤剂确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粒径的胶体颗粒组合而成。板蓝根汤剂激光光散射实验研究表明,煎煮缓冲液的pH值决定了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pH响应值,这种pH响应性,在微观上表现为超分子结构的聚集和分散。各组板蓝根在接近中性时(pH6.0-8.0),胶体超分子光散射强度最低;在酸性(pH2.0-5.0)和碱性(pH9.0-12.0)的环境下光散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见超分子颗粒变大。综上,本文首次从胶体化学的新角度对板蓝根汤剂抗病毒机理进行研究,证实板蓝根汤剂中存在着胶体颗粒,并发现在不同pH煎煮的板蓝根汤剂具有不同的胶体学性质。胶体学性质的差异和抗病毒活性之间的差异具有关联性,不同形态和成分组成的胶体颗粒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功能和组织特异性,从而达到不同的抗病毒功效。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自制板蓝根汤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07)
- [2].自拟薏米板蓝根汤治疗扁平疣120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