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迟早论文-周浩,温之平,蓝光东

爆发迟早论文-周浩,温之平,蓝光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爆发迟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因子,赤道纬向风场

爆发迟早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1](2007)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100 hPa)为正、低层(1000~700 hPa)为负的显着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布特征;而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160°E~160°W)则存在高层为负、低层为正的另一个显着相关"偶极子"。分析这种相关特征的持续性,发现上述形势从2月份到5月份一直存在,且赤道印度洋地区高低层相反的相关分布从3月份开始逐渐东移,到5月份维持在印度洋东部至南海一带。从5月份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发现,南海地区低层为负相关,高层为正相关,说明低层西风异常、高层东风异常的赤道纬向风分布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针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赤道地区(10°S~10°N平均)纬向风的"偶极子"型相关分布特征,定义了一个用于诊断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前期因子。该因子与大部分学者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存在着显着的相关,说明该因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和预测作用。根据Gill(1980年)理论分析发现,上述2月份赤道地区纬向风异常是同期赤道印度洋-大陆桥地区异常强对流活动造成热带赤道大气环流显着异常变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2](2006)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hPa~100hPa)为正、低层(1000hPa~700hPa)为负的显着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布特征;而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160oE~160oW)则存在高层为负、低层为正的另一个显着相关“偶极子”。分析这种相关特征的持续性,发现上述形势从2月份到5月份一直存在,且赤道印度洋地区高低层相反的相关分布从3月份开始逐渐东移,到5月份维持在印度洋东部至南海一带。从5月份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发现,南海地区低层为负相关,高层为正相关,说明低层西风异常,高层东风异常的赤道纬向风分布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针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赤道地区(10oS~10oN平均)纬向风的“偶极子”型相关分布特征,定义了一个用于诊断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前期因子。该因子与大部分学者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存在着显着的相关,说明该因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和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邝蕾[3](2005)在《中欧汽车贸易擦出火星》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下半年发生的几件事,似乎让人闻到了中欧汽车贸易中的火药味儿。 7月5日,中国江铃集团200辆陆风进入荷兰和比利时市场,20天内销罄;9月14日,全德汽车俱乐部公布对(本文来源于《中国汽车报》期刊2005-12-05)

蓝光东,温之平,贺海晏[4](2004)在《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特征及其爆发迟早原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热源演变特征,并由此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判据。将该判据应用于1979~1993年总共15年的平均场,可判定南海夏季风平均于28候(5月第4候)爆发。而且,对于逐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该判据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还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与4月份40 S纬圈平均的大气热源垂直积分<Q1>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此得到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前期判定指标能较好地判断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原因,及其与4月份40 S纬圈平均<Q1>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南北半球哈得莱环流的变化得到解释。(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梁肇宁,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5](2004)在《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 1 991年 (爆发晚年 )和 1 994年 (爆发早年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经过分析发现 ,虽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近地面南风均含有由气压梯度力驱动的地转成分和由除了气压梯度力外的所有动力和热力驱动的非地转成分 ,且与叁维温度梯度有关的温度平流和对流均有正贡献作用 ,但各因子在 (这两年对南海夏季风环流建立时起正贡献的 )排序上有明显的差异 ,主要的差异为 :对 1 991年 6月 7日 0 0UTC而言 ,引起地转风的气压梯度力和引起非地转风的热力及动力的合力作用相当。在引起地转偏差的因子中 ,起正贡献作用的主要因子是潜热加热。而对 1 994年 5月 2日 0 0UTC而言 ,气压梯度力作用相对较小 ,在引起地转偏差的因子中 ,起正贡献作用的最大因子是平均纬向温度平流。另外 ,边界效应独自对模拟的南海近地面最大南风的贡献占 42 %。引起南海近地层非地转南风的热力和动力因子 (稳定度 )在 1 994年 5月 2日 0 0UTC(早年 )均比 1 991年 6月 7日 0 0UTC(晚年 )大 (小)(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梁肇宁,温之平,吴丽姬,魏晓琳[6](2003)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提供的46年(1953~1998)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SVD(联合SVD)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前期冬、春季各种海温异常的模态中,ElNino形态分布(La Nina形态分布)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起主要的影响作用;SVD分析表明,冬季海温的ENSO模态方差贡献比春季大,但冬季模态时间相关系数比春季小,表明冬季海温对5月大气环流场的影响不如春季明显。(2)前期冬、春季海温和后期大气环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年代际突变,1976年及以前以La NIna海温分布和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为主,1977年及以后情况相反。(3)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海温关键区上空的对流活动和高低层的辐合辐散运动,进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和纬向Walker环流的加强与减弱,最终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和晚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期刊2003-12-01)

梁肇宁[7](2002)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因子。研究发现,这些因子包括海温的变化,热带地区对流的活动以及大气环流的形势等,它们在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王少华[8](2002)在《矛盾迟早都要爆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创业者当你发现你需要和别人合作时,怎样合作,合作中得与失的细节要一一推敲,要和对方谈好条件。比如控股权对你很重要,就不要忍痛割爱,中国的企业家一大部分人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就是说为了企业的大我,可以舍了个人的小我。为了企业的大得,可以舍了个人的小得。但(本文来源于《当代经理人》期刊2002年Z1期)

谢红玲[9](2000)在《社区网络空间争夺战迟早爆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谢红玲:网络经济点石成金,智能化小区成为诱人蛋糕。今天,随着智能化小区建设的普及,作为智能社区基础的社区内部网络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日前有关部门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00-08-08)

简茂球,贺海晏[10](2000)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年对流层温度场演变特征及其热力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1993与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上空温度场演变特征及其热力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的季节性增温从而使得华南与赤道地区对流层的南北温差逆转的现象有密切联系;暖平流作用是导致南海季风爆发前华南地区上空对流层增温的一个重要因子.在此期间由上升运动引起的绝热冷却过程总是抑制对流层的增温;非绝热加热因子对温度局地变化的贡献依赖于华南地区降水的多寡.由于1994年4月中的南北温差及此后的赤道上空增温都比1993年的弱,而且1994年4月中至5月初华南上空的增温比1993年同期的明显、最终南海季风区的南北温度梯度逆转早,季风爆发较早.相对而言,1993年的南北温度梯度逆转比1994年迟,季风爆发也偏迟。(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2期)

爆发迟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hPa~100hPa)为正、低层(1000hPa~700hPa)为负的显着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布特征;而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160oE~160oW)则存在高层为负、低层为正的另一个显着相关“偶极子”。分析这种相关特征的持续性,发现上述形势从2月份到5月份一直存在,且赤道印度洋地区高低层相反的相关分布从3月份开始逐渐东移,到5月份维持在印度洋东部至南海一带。从5月份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发现,南海地区低层为负相关,高层为正相关,说明低层西风异常,高层东风异常的赤道纬向风分布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针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赤道地区(10oS~10oN平均)纬向风的“偶极子”型相关分布特征,定义了一个用于诊断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前期因子。该因子与大部分学者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存在着显着的相关,说明该因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和预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爆发迟早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7

[2].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2006

[3].邝蕾.中欧汽车贸易擦出火星[N].中国汽车报.2005

[4].蓝光东,温之平,贺海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特征及其爆发迟早原因的探讨[J].热带气象学报.2004

[5].梁肇宁,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J].大气科学.2004

[6].梁肇宁,温之平,吴丽姬,魏晓琳.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关系研究[C].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2003

[7].梁肇宁.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因子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

[8].王少华.矛盾迟早都要爆发[J].当代经理人.2002

[9].谢红玲.社区网络空间争夺战迟早爆发[N].中国经营报.2000

[10].简茂球,贺海晏.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年对流层温度场演变特征及其热力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标签:;  ;  ;  

爆发迟早论文-周浩,温之平,蓝光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