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受害者》中利文萨尔的自我建构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受害者》中利文萨尔的自我建构

论文摘要

索尔·贝娄毋庸置疑是当代最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以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三次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及第一位获得国际文学奖的美国人。他著有12篇小说,2篇非小说文学作品及6部文集。本篇论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贝娄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受害者》主人公利文撒尔的自我建构。整篇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索尔·贝娄的生平、作品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且陈述此篇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对存在主义的起源、发展、影响及其代表人物作了简单回顾,并分析了贝娄主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元素。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利文撒尔的异化。利文撒尔被家庭抛弃,又生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面对荒诞的行为,猜疑、不安、焦虑、恐惧占据着他的心灵。他渐渐开始自我隔绝、用异化来保护自己,生活在“自欺”之中,并认为“他人即地狱”,以此逃避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利文撒尔的觉醒。利文撒尔开始正视自己: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应该成为社会自我还是个体自我?我应该缺乏人性还是超越人性?他顿悟到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选择尊严。恰如其分的人性才是最佳选择。利文萨尔还醒悟到:“存在先于本质,宿命论是无稽的”,“人是自由的,能自由选择”,并开始自我调整。第五章见证了利文撒尔的自我认同。在其精神之父斯诺斯伯格的指引下,利文撒尔寻回了真实的自己,重新融入了社会,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开始担当责任、关爱身边的人,和宿命论道别。从此,利文撒尔走上了一条自我重生之路。最后一章总结了此篇论文的观点以及索尔·贝娄的伟大之处。通过利文撒尔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从自我隔绝、异化,到自我觉醒和自我认同,《受害者》揭示了贝娄的人文关怀。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Overview of Saul Bellow
  • 1.2 Literature Review
  • 1.3 Structure Overview
  • Chapter Two Existentialism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xistentialism
  • 2.1.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xistentialism
  • 2.1.2 Influence of Existentialism
  • 2.2 Existentialistic Elements in Bellow’s Works
  • Chapter Three Leventhal’s Alienation
  • 3.1 Abandonment
  • 3.1.1 Abandonment by the Family
  • 3.1.2 The Absurd World
  • 3.2 Leventhal’s Self-Alienation
  • 3.2.1 Self-Deception and Self-Hatred
  • 3.2.2 Escape from Responsibilities
  • Chapter Four Leventhal’s Awakening
  • 4.1 Self-Questioning
  • 4.1.1 Social Self or Personal Self
  • 4.1.2 To Be Less or More than Human
  • 4.2 Self-Analysis
  • 4.2.1 Existence Preceding Essence
  • 4.2.2 Humanity Destined to Be Free
  • Chapter Five Leventhal’s Affirmation
  • 5.1 Allegiance to Life
  • 5.1.1 Reintegration into the Society
  • 5.1.2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 5.2 Authentic Being
  • 5.2.1 Regaining Dignity and Love
  • 5.2.2 Farewell to Determinism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影片《你好,疯子!》中的存在主义[J]. 视听 2018(05)
    • [2].存在、选择与自由——《软埋》之存在主义解读[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从存在主义分析《无声告白》中人物的身份构建[J]. 青年文学家 2020(02)
    • [4].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存在主义[J]. 校园英语 2019(28)
    • [5].为存在主义所受责难的辩护——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J]. 山西青年 2019(18)
    • [6].存在主义影响下的新教育思想[J]. 教书育人 2012(24)
    • [7].我够不够性感[J]. 视野 2013(23)
    • [8].“新冠”疫情中的存在主义热[J]. 天涯 2020(06)
    • [9].无根与放逐时代的文化救赎:港台学界的存在主义接受——以1963年《大学生活》“存在主义专号”为例[J].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3)
    • [10].存在主义视觉下解读《去十九号房间》[J]. 教育现代化 2018(09)
    • [11].论语文教学学生观的存在主义转向[J]. 中国农村教育 2018(08)
    • [12].存在主义式共情和选择在研究生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探析[J]. 北京教育(德育) 2016(09)
    • [13].海男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探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02)
    • [14].《菩萨凝视的岛屿》的存在主义意蕴[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21)
    • [15].从哲学的角度看电影——试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存在主义[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5(05)
    • [16].无名氏小说的存在主义思考[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06)
    • [17].高校课改警示:对存在主义课程观的现代审视[J]. 现代教育科学 2011(05)
    • [18].存在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影响及启发[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19].直面自我的选择——读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05)
    • [20].以存在主义和符号学为主导对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的理念解读[J]. 工业设计 2016(10)
    • [21].执著守善与荒诞处世——存在主义视域下的《一个勺子》[J]. 北方文学 2018(02)
    • [22].存在主义艺术观[J]. 牡丹 2018(14)
    • [23].浅析存在主义及对英美文学的影响[J]. 芒种 2015(08)
    • [24].生命·历史·记忆——从存在主义论析《南京! 南京!》[J]. 青年文学家 2009(17)
    • [25].《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存在主义倾向[J]. 小说评论 2013(S2)
    • [26].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 2012(05)
    • [27].追寻原初的自我——《荒野的呼唤》的存在主义解读[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03)
    • [28].人,诗意地栖居——关于存在主义的作者和著作[J]. 出版广角 2009(12)
    • [29].存在主义视角下《别让我走》中人物性格及命运分析(英文)[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20(01)
    • [30].论金基德电影中存在主义元素的体现和价值[J]. 视听 2017(05)

    标签:;  ;  ;  ;  ;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受害者》中利文萨尔的自我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