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颗粒脂肪存活率的影响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颗粒脂肪存活率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1.了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归巢特征;2.通过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其转染效率、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3.探讨携带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颗粒脂肪的新生血管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传代后的细胞成脂诱导。用Ad-GFP转染第3代MSCs,2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A组,10只)、即时复苏组(B组,10只)、假烫组(C组,5只);A、B两组大鼠背部造成Ⅲ度30%烫伤,制备A组为延迟复苏模型,B组为即时复苏模型,同时制备C组为假烫模型,经股静脉移植转染Ad-GFP48h后的MSCs;24h,7d后取小肠、肝脏、肾脏、烫伤皮肤创缘等组织,快速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体内的分布。2.取第3代大鼠MSCs,以不同感染强度(MOI)(50,100,150,200)的Ad-GFP转染MSCs,转染后的48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筛选最佳感染强度。Ad-HGF以最佳感染强度转染MSCs,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GF的表达。3.Wistar雌性大鼠150只,随机分为五组:A组颗粒脂肪1ml+0.4mlDMEM-LG;B组颗粒脂肪1ml+0.4mlDMEM-LG+1×108pfuAd-HGF液;C组颗粒脂肪1ml+0.4mlDMEM-LG+1×106 MSCs;D组颗粒脂肪1ml+0.4ml DMEM-LG+1×106 MSCs(携带GFP基因);E组颗粒脂肪1ml+0.4ml DMEM-LG+1×106MSCs(携带HGF基因)均匀震动5分钟,移植于背部皮肤与肌肉之间。移植后3d、5d、7d、14d、28d、60d每组各取5只脱颈处死,沿被膜分离出移植物,测体积,并行HE、masson’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的HGF、CD34表达水平。结果:1.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5代,细胞数可达(1~2)×1011个,表现为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和贴壁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分析表明:Go/G1期细胞占79.3%,S+G2+M期细胞为21.7%,分离的细胞可以在诱导体系下向脂肪细胞分化;经股静脉移植携带GFP基因的MSCs,24h后观察,在延迟复苏组烫伤皮肤组织创缘,小肠黏膜广泛可见绿色荧光,而肝、肺等器官少见,即时复苏组荧光以烫伤皮肤创缘分布为主,小肠黏膜较少,假烫组中绿色荧光分布以肝脏为主。延迟复苏组小肠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即时复苏组和假烫组(P<0.05),而延迟和即时复苏组皮肤创缘荧光强度又强于假烫组(P<0.05)。2.在Ad-GFP转染MSCs48小时,GFP的表达明显增强,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分别用不同的效价转染细胞,48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率,结果显示,病毒强度MOI=100时转染率最高达86.4%;转染HGF后MSCs对HGF表达48h达到高峰,以后随时间开始降低。3.Ad-HGF转染MSCs组的移植体中HGF表达3d呈强阳性,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并且3d、5d、7d、14d表达明显强于其他组(P<0.05),而28d、60d时与其他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GF转染MSCs组新生血管7d左右达高峰,14d后趋于平稳,在5d、7d、14d、28d、60d血管数量多于其他组(P<0.05)。28d和60d时,Ad-HGF感染MSC组颗粒脂肪体积保持率明显好于其他四组(P<0.05)。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向成脂分化;导入目的基因不会改变MSCs归巢特性;2.重组腺病毒可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效表达目的蛋白;3.携带HGF基因的MSCs,在移植体中持续表达HGF,有效的促进移植颗粒脂肪的新生血管形成;减少颗粒脂肪移植后坏死、吸收,从而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归巢特性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腺病毒介导的人HGF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颗粒脂肪存活率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图
  • 英文缩写词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颗粒脂肪注射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1)
    • [2].自体颗粒脂肪与纳米脂肪联合移植治疗局限性硬皮病[J]. 皮肤科学通报 2020(03)
    • [3].自体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临床应用[J]. 口腔医学研究 2012(07)
    • [4].颗粒脂肪注射隆臀术的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9)
    • [5].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06)
    • [6].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改善皮肤瘢痕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6(09)
    • [7].低负压吸脂及全面部颗粒脂肪填充的临床应用[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0(05)
    • [8].自体颗粒脂肪(分层注射)在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医疗美容 2017(08)
    • [9].透明质酸对大鼠颗粒脂肪移植物存活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4(21)
    • [10].颗粒脂肪体外处理方法对其存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1)
    • [11].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移植颗粒脂肪成活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04)
    • [12].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11(10)
    • [13].自体颗粒脂肪分区注射丰唇术[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6)
    • [14].不同冻存时间对人颗粒脂肪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06)
    • [15].自体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18)
    • [16].用自体颗粒脂肪进行隆乳手术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4)
    • [17].湿性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80例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28)
    • [18].生理盐水注射评估自体颗粒脂肪在颞部填充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8)
    • [19].面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并发症防治研究[J]. 医学信息 2019(08)
    • [20].面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医疗美容 2014(03)
    • [21].地塞米松对人颗粒脂肪裸鼠移植成活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11)
    • [22].湿性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临床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5)
    • [23].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唇裂术后红唇缺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12)
    • [24].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颜面部凹陷术的护理体会[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12)
    • [25].自体颗粒脂肪结合真皮瓣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美容 2015(01)
    • [26].颗粒脂肪腔隙内注射移植矫正面部凹陷的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 2009(02)
    • [27].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美容外科的应用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2)
    • [28].人不同部位冻存颗粒脂肪活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07)
    • [29].自体颗粒脂肪在面部凹陷畸形充填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04)
    • [30].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移植颗粒脂肪成活的实验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09(02)

    标签:;  ;  ;  ;  ;  ;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颗粒脂肪存活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