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电信、电力、民航、铁路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他们都具有极强的资产专用性和强烈的排他性,由此产生了强自然垄断性,即产业的需求条件决定了在该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只能存在一家企业,否则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效果。据此,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具有强自然垄断特性的自然垄断行业不适宜在行业内部展开竞争,只能在政府的监管下实施垄断经营。所以在我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成为了这些行业中的垄断企业抗拒市场化改革进程、维护自身垄断利益的最好借口。可是,国外同类行业的成功改革经验及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都清楚的证明,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这些自然垄断行业的所谓强自然垄断性特征并不能成为展开市场竞争的阻碍。我国的这些行业实际上属于弱自然垄断行业,即它们的进入壁垒主要由行政管制构成,一旦政府的行政管制取消,这些行业必将成为竞争性行业。事实上,破除垄断、实现市场化竞争正成为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自改革以来,以电信、电力、铁路、民航为代表的我国弱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全行业绩效,因此行业绩效的变动情况是检验这些行业改革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弱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以来的绩效进行纵向对比及行业间的横向对比,就可以对改革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定的。根据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的定义,行业综合经济绩效分为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率两部分。本文分别应用寻租理论中的塔洛克模型(Tullock)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主要弱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以来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应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这些行业技术进步率的主要代表指标——TFP的变动情况。通过SE-DEA模型测算了这些行业的综合经济绩效。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弱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改革使这些行业的绩效不断得到提高;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垄断企业提高绩效的最有效手段。以增强行业内部的竞争性为目地的改革措施产生了巨大竞争压力,促使垄断企业积极寻求改进效率、增加产出的方法,全行业的绩效因此得以提高。在提高绩效的具体手段方面,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管理方法的更新)而不是加大的资源投入推动这些行业绩效的提高。弱自然垄断行业的每一次快速发展都伴随着重大改革政策的出台,因此,体制创新是弱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这些行业绩效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市场竞争越充分的行业,如电信业,其行业绩效也提升的较快;而行政保护过多、改革步伐迟缓的行业,如铁路,其行业绩效提升则十分缓慢。实证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的弱自然垄断行业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因此,如何尽快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弱自然垄断行业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由于我国弱自然垄断行业企业竞争力较弱以及“入世”后垄断行业对外资开放日期日益临近,使这些行业不可能再走西方国家开放管制——企业数量激增——兼并重组——寡头垄断的老路,因为这样的竞争成本太高、耗时过长,客观条件不允许。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可竞争市场理论,一个行业的总体绩效并不一定与企业数量成反比关系,只要该行业的进入门槛足够低,行业外资本随时可以进入,哪怕行业内只有一家企业,潜在的竞争压力也会迫使该企业像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那样行事,不敢行使垄断行业的特权。因此,只要我国政府放松对弱自然垄断行业进入管制,扶持行业内新进入企业和弱势企业,垄断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就会提高绩效,社会福利将增加而又避免了大量企业进入后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