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床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平整,双尺度沙垄,床面形态,游荡型河段
床面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原锋,王平[1](2018)在《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床面形态是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床面形态控制数及床面形态判别方法,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多波束水下叁维地形及河床纵剖面资料,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沙垄、过渡及动平整。当流量逐渐增大时,床面形态逐渐由沙垄向过渡、动平整方向发展。天然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 500 m~3/s时,床面主要表现为沙垄,床面形态的波长与波高之比平均为550;当流量大于2 000 m~3/s时,床面形态主要为动平整。在持续冲刷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 500 m~3/s时,床面形态表现为双尺度沙垄,即波高为0.2~1.2 m的小尺度沙垄迭加在波高为2~3 m的大尺度沙垄的迎水面与背水面上。(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08期)
彭佳[2](2018)在《不同床面形态与水流结构响应关系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床面形态对水流结构的影响不一样,由于紊流流动自身的复杂性,对不同形态下的紊流水流结构的研究越显复杂,但是在自然界与工程实践当中,床面形态凹凸不平,形态更加复杂,因此,床面的基本形态与水流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当下电子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明渠紊流水流结构的研究不管是在数值模拟方面还是试验仪器高精度测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开展明渠紊流方面特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明渠紊流特性,更能为紊流水流结构的数值模拟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数据,为紊流的基础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选择精密水槽进行不同相对粗糙度及球体粗糙单元对水流结构影响的试验,首先对当下比较流行的高分辨率PIV系统进行了试验前的可靠性验证,然后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相关试验,测量得到的大量数据经过筛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结合统计分析计算的方法,运用粘性流体力学相关知识求出紊流强度及雷诺应力等重要参数,得到了主要认识如下:(1)在PIV系统可靠性验证试验中主要是分析测量数据与经典理论进行对比。一方面,本文PIV系统雷诺应力变化与槽道流DNS数据拟合度较高,且流速分布在内区的充分发展紊流区与对数律公式拟合精度较高;另一方面,纵向及垂向的紊流强度说明了明渠流自由表面对垂向紊动能的抑制。在接近自由水面的地方,由于边界条件的不同纵向紊动强度明显比槽道流大,垂向紊动强度则相反,自由表面对垂向紊动强度起抑制作用,使得垂向紊动强度向纵向紊动强度转化,故纵向紊动强度增大;PIV系统测得的雷诺应力与槽道流DNS数据拟合度很高,这说明测量区域并没有受到二次流的影响,可以看做准二维流动。(2)在粒径为10mm的粗糙壁面研究中,根据不同的相对粗糙度,分析不同相对粗糙度下对水流分布的影响。统计分析了水流的平均流速、紊动强度,得出不同相对粗糙度下的流速分布与光滑壁面流速公式相差以粗糙度为变量的函数,并且本文粗糙度函数与前人提出的公式拟合较好;运用象限法分析了近壁区雷诺应力对猝发事件的贡献,并同一测线上不同两点比较了Q2与Q4两个事件对在水流不同分区结构对猝发事件的概率大小,说明了近壁区清扫现象比喷射现象更为频繁。(3)在第一类床面形态上加上粒径为50mm的球形粗糙单元后,分析了水流结构从球形粗糙单元远点到附近摩阻流速增大再减小的时空变异性,本文形状摩擦力的变化解释了该原因;通过在不同流量不同水深下时的球体进行了试验,比较了球体尾迹区域瞬时流场与时均流场旋涡结构运动特性的不同,说明球体绕流运动是非定常运动过程,工程实际计算时应考虑瞬时流场。(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马坤,王平,王俊雷,王耀兴,刘鹏飞[3](2018)在《多波束测深技术在黄河床面形态观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R2SONIC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技术要求,结合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水沙及地形特点,采用差分GPS定位导航、R2SONIC水深测量,于2016年6—7月开展了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的河床形态测量,取得了主河槽内长5 km、宽50 m的观测带在河道流量为800~1 200 m~3/s时的河床床面形态数据。结果表明:采集的数据经软件后处理后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可以给出黄河下游床面形态的叁维立体图形,直观反映床面形态特征,同时为黄河下游动床阻力及输沙能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为复式沙垄,即存在一个波长800~1 200 m、波高3 m左右的一个大沙垄,其他小沙垄附着在大沙垄上。(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02期)
肖千璐,李瑞杰,王梅菊[4](2017)在《波浪作用下沙纹床面形态及底摩阻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作用形成的沙纹在近海区域普遍存在,准确预测沙纹床面形态并计算对应的底摩阻系数是研究近岸波浪变形、泥沙输运及岸滩演变的基础。利用国外公开发表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数据对已有计算沙纹形态的典型公式进行分析评价。考虑床面形态与水流条件的互相适应,提出新的平衡状态下沙纹长度、高度及波陡计算公式;引入临界Shields参数判别函数来考虑底床泥沙运动状态对沙纹形态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得到波浪摩阻系数计算公式,并利用沙纹形态计算公式改进粗糙高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提出的沙纹形态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刻画不同底沙运动状态下沙纹床面几何特征,临界Shields参数对于沙纹形态的计算具有重要影响;新得到的沙纹长度和高度公式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波浪摩阻系数计算。(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李银鸽,赵何晶,王平[5](2016)在《借助新技术深入探究黄河床面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银鸽 通讯员 赵何晶 王平)6月23日至7月7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黄委水文局,在花园口河段开展黄河床面形态、水文泥沙要素等野外观测与取样。这是继1958年至1959年钱宁教授组织的黄河床面形态观测后,黄河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先进的多波束(本文来源于《黄河报》期刊2016-07-14)
李青峰,程永舟,韩二品,潘昀[6](2015)在《破碎波作用下床面形态研究及泥沙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破碎带水体强烈紊动对床面形态影响甚大,基于波浪水槽试验对沙质斜坡上破碎带床面形态以及泥沙受力进行研究。分析床面形态发现,同一断面处沙纹沙坝的形态与波浪形态基本一致,波高和周期决定沙纹沙坝的尺寸,波高越大,沙纹沙坝越高;周期越长,沙纹沙坝越长。通过对波浪破碎区的近底流速及砂床内孔隙水压力进行测量,将计算得到的表层上举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上举力与床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大小相同。同时观察波浪破碎带床面高程,进一步研究上举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床面高程的关系,发现表层上举力随着床面高程增加而变大,随着床面高程的降低而减小,而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床面高程之间的关系则相反。(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黄豪杰,薄天利,郑晓静[7](2015)在《床面击溅对风沙流streamer形态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风场与沙粒相互耦合作用下,风沙流时空发展的数学模型,模拟了平稳来流作用下,风沙流中streamer的形成和形态变化。通过改变数值模型中的击溅函数形式,分析了不同击溅过程对风沙流streamer形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白玉川,王令仪,杨树青[8](2015)在《基于阻力规律的床面形态判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床面形态变化是河床演变的重要方面。如何根据水流和泥沙条件,预测床面可能出现的形态,一直是航道整治与泥沙研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水流阻力规律是水流流动及床面形态等综合特征的反映,反演适当的阻力规律表达式,应能够区分出不同的床面形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建立包含床面形态参数的河流水流阻力规律表达形式,并结合水槽试验,得到了确定床面形态的无量纲特征参数,以此对不同床面形态进行区分,绘制出相应床面形态划分图,进而得到了高、低能态时不同床面形态间的分界线方程。该方程可用于对河床形态进行判别与预测,对河流整治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唐立模,孙会东,刘全帅[9](2015)在《明渠紊流与床面形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从明渠紊流与床面形态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明渠紊流特点、紊流对沙波形态的影响、床面形态对紊流的反作用等方面对明渠紊流与床面形态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当前明渠紊流特性、二维沙波床面水沙运动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但尚不能很好地解释天然河流中的水沙输移机理;由于试验测量方法的限制,复杂床面条件下的水沙相互作用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亟需探索和引入无干扰、高精度的叁维瞬态全场测量技术;床面几何形态、沙波发展演变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但床面的稳定机理尚存在分歧,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均不够完善,尤其沙波内部渗流与明渠紊流综合作用下的床面稳定性和泥沙运动特性研究还比较少,是今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其成果可为揭示叁维沙波床面紊流与泥沙相互作用机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5年02期)
元媛,张小峰,段光磊[10](2015)在《河道床面形态对断面法计算冲淤量误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采用不同断面间距时,计算得到的宜昌—枝城河段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冲淤量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采用分形维数对河道床面形态进行量化,对比断面分维数、深泓纵剖面分维数和床面分维数与冲淤量相对误差的相关性,探讨了河道地形起伏程度对冲淤量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冲淤量相对误差与河型无明显相关性,误差的根源在于河道床面起伏程度不同。床面分形维数比断面分维数和深泓纵剖面分维数更能反映出河道地形起伏程度,其与冲淤量相对误差的相关性较好。床面分形维数大的河段,用不同断面间距得到的差异较大,而分形维数较小的河段,差异较小。(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床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床面形态对水流结构的影响不一样,由于紊流流动自身的复杂性,对不同形态下的紊流水流结构的研究越显复杂,但是在自然界与工程实践当中,床面形态凹凸不平,形态更加复杂,因此,床面的基本形态与水流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当下电子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明渠紊流水流结构的研究不管是在数值模拟方面还是试验仪器高精度测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开展明渠紊流方面特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明渠紊流特性,更能为紊流水流结构的数值模拟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数据,为紊流的基础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选择精密水槽进行不同相对粗糙度及球体粗糙单元对水流结构影响的试验,首先对当下比较流行的高分辨率PIV系统进行了试验前的可靠性验证,然后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相关试验,测量得到的大量数据经过筛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结合统计分析计算的方法,运用粘性流体力学相关知识求出紊流强度及雷诺应力等重要参数,得到了主要认识如下:(1)在PIV系统可靠性验证试验中主要是分析测量数据与经典理论进行对比。一方面,本文PIV系统雷诺应力变化与槽道流DNS数据拟合度较高,且流速分布在内区的充分发展紊流区与对数律公式拟合精度较高;另一方面,纵向及垂向的紊流强度说明了明渠流自由表面对垂向紊动能的抑制。在接近自由水面的地方,由于边界条件的不同纵向紊动强度明显比槽道流大,垂向紊动强度则相反,自由表面对垂向紊动强度起抑制作用,使得垂向紊动强度向纵向紊动强度转化,故纵向紊动强度增大;PIV系统测得的雷诺应力与槽道流DNS数据拟合度很高,这说明测量区域并没有受到二次流的影响,可以看做准二维流动。(2)在粒径为10mm的粗糙壁面研究中,根据不同的相对粗糙度,分析不同相对粗糙度下对水流分布的影响。统计分析了水流的平均流速、紊动强度,得出不同相对粗糙度下的流速分布与光滑壁面流速公式相差以粗糙度为变量的函数,并且本文粗糙度函数与前人提出的公式拟合较好;运用象限法分析了近壁区雷诺应力对猝发事件的贡献,并同一测线上不同两点比较了Q2与Q4两个事件对在水流不同分区结构对猝发事件的概率大小,说明了近壁区清扫现象比喷射现象更为频繁。(3)在第一类床面形态上加上粒径为50mm的球形粗糙单元后,分析了水流结构从球形粗糙单元远点到附近摩阻流速增大再减小的时空变异性,本文形状摩擦力的变化解释了该原因;通过在不同流量不同水深下时的球体进行了试验,比较了球体尾迹区域瞬时流场与时均流场旋涡结构运动特性的不同,说明球体绕流运动是非定常运动过程,工程实际计算时应考虑瞬时流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床面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原锋,王平.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8
[2].彭佳.不同床面形态与水流结构响应关系的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3].马坤,王平,王俊雷,王耀兴,刘鹏飞.多波束测深技术在黄河床面形态观测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18
[4].肖千璐,李瑞杰,王梅菊.波浪作用下沙纹床面形态及底摩阻系数研究[J].水运工程.2017
[5].李银鸽,赵何晶,王平.借助新技术深入探究黄河床面形态[N].黄河报.2016
[6].李青峰,程永舟,韩二品,潘昀.破碎波作用下床面形态研究及泥沙受力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5
[7].黄豪杰,薄天利,郑晓静.床面击溅对风沙流streamer形态影响的模拟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8].白玉川,王令仪,杨树青.基于阻力规律的床面形态判别方法[J].水利学报.2015
[9].唐立模,孙会东,刘全帅.明渠紊流与床面形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
[10].元媛,张小峰,段光磊.河道床面形态对断面法计算冲淤量误差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