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蜡梅科(Calycanthaceae)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的落叶灌木,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第3纪孑遗物种,夏蜡梅属的唯一代表,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临安和天台地区。夏蜡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分布区狭窄,分类地位独特。但是,由于目前夏蜡梅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夏蜡梅的生存和繁衍,因此,迫切需要对其濒危过程、现状和机理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一孑遗物种。采用ISSR、cpSSR分子标记技术从种群遗传学角度探讨夏蜡梅的遗传结构,并对夏蜡梅的分子系统地理学进行研究,探讨其濒危机制,为制订科学的保护策略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大明山的5个夏蜡梅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夏蜡梅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各种群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Gst=0.4107),表明夏蜡梅种群在小尺度分布范围内就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2、夏蜡梅在种群内具有显著的空间遗传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符合距离隔离效应理论。将夏蜡梅植株大小划分3个年龄级,年龄级Ⅰ未在较小距离等级内呈现显著的聚集分布,而在中等距离等级内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分布;年龄级Ⅱ、年龄级Ⅲ在较小的距离等级与较大的距离等级内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遗传结构,并在较小距离内个体间呈现聚集分布。根据空间遗传结构分布情况,推测夏蜡梅种群内花粉传播距离为36m左右,种子传播距离为24m左右,可见夏蜡梅在种群内基因流严重受限,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3、8个夏蜡梅自然种群的cp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夏蜡梅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种群间遗传分化显著(如Gst=0.7558)。由Gst计算的基因流仅为0.1616,基因流很低,严重受限。由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不重组性,各位点间进行不重组组合,共组合出4种夏蜡梅单倍型,3种分布于临安地区,1种分布于天台地区,而且两地区的单倍型不共享。4、夏蜡梅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2种单倍型广泛并分别分布在天台和临安地区,其余2种单倍型由于基因流的限制而局限分布在大明山和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具体表现为三级支系:1)第1级支系是临安大明山和天台大雷山;2)第2级支系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3)第3级支系是颊口镇前坑和龙岗镇双石边。临安大明山和天台大雷山均可能是冰期避难所。第四纪冰期后,夏蜡梅可能的迁移路线:1)从大明山迁移到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然后同时分别向SSB、QK种群进行迁移扩散;2)天台大雷山区域可能由于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地理环境的作用,未向外扩散。夏蜡梅优先保护单元分别是临安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明山以及天台大雷山。5、导致夏蜡梅濒危的因素包括冰川时期的历史原因、生态学因素(如生境的破碎化与微生境异质性、各种群地理条件的差异性等)、夏蜡梅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如受限的基因流,遗传衰退,以异交为主、自交亲和的混合交配系统等)以及人类干扰。据此,提出夏蜡梅的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