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冲突成就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发生在加州腹地的斗争则为那一时代的文学巨匠约翰·斯坦贝克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作家对这片土地如此地熟识并真正地理解,意识到了加州农业规模的与众不同之处,亲历了发生在加州腹地的斗争。作为美国现代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在30年代创作出了系列佳作,成为从故乡加州的萨利纳斯走出的“荷马”。从萨利纳斯山谷到蒙特雷湾,作家记录着社会转型时期底层者的梦想、跋涉、困苦、磨难、抗争和希冀。在这十年中,斯坦贝克逐步走向了成功的创作之路,最后完成了经典作品《愤怒的葡萄》。他直面人民,与家乡休戚与共,对美国30年代残酷的社会现实持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观点。斯坦贝克的知名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重要原因正在于作家对于加州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深厚感情。经济大萧条的30年代,失业、贫困、疾病、温饱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代名词。农民、工人、移民者等底层人物的命运转折谱写了震撼着整个时代的乐章。此间,斯坦贝克以加州为创作背景,从自身真实的生活和体验出发,关注社会底层者的感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底层者的困境和其为残酷现实所扭曲的梦境。虽然作家并未在早期作品中指出摆脱困境之路,但是他始终倾注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却极大地引发了读者甚至当日社会对底层者命运的关注。本论文以《加州底层者之梦》为题,将研究的重点放置于斯坦贝克30年代小说创作特色上。论文的第一章为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斯坦贝克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情况,主要从斯坦贝克的成长经历介绍了作家的加州情结。广阔的加州圣约魁谷和蒙特雷半岛是斯坦贝克作品中的王国,现在这片土地又因作家而闻名于世。斯坦贝克熟悉这片土地,这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这些构成了作家日后小说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家塑造小说中那些著名的主人公的灵感源泉。儿时的生活环境赋予了斯坦贝克对于加州农业更加真实的见解,他的视角与来自外州的作家不同。本章还介绍了作家在30年代加州的经济境况中的创作历程,及其笔下塑造的底层者和他们心中之梦。加州小说有其特有的主题,充满了或大或小的神话与梦想,本章对斯坦贝克和加州文学传统也有所论述。一方面,将研究放置于加州小说的语境之中;另一方面,为论文结尾处论说斯坦贝克对当代美国本土作家产生的影响埋下伏笔。论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选取了斯坦贝克30年代九部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加以具体分析论述。其中第二章解读《托蒂亚平地》中的帕沙诺兄弟之梦,剖析了在斯坦贝克30年代作品中复现的“群体”的主题,以及人性对身处社会底层的帕沙诺兄弟美国梦的威胁和作家所使用的幽默反讽的创作方式。《托蒂亚平地》是斯坦贝克创作上的首次成功,作品以加州蒙特雷市为创作背景。本章中探讨了该作与《亚瑟王传奇》的相似之处,“群体”的概念和这一概念在作品中的具体意义,以及作家剖析人性和社会时的锐利视角。第三章解读《人鼠之间》,分析了主人公伊甸园之梦的破灭。论述了作家创作于洛斯加托斯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人鼠之间》里处境窘迫的底层者本是源于作家亲身经历的本色人物。取自罗伯特·彭斯诗歌的小说标题更是体现了命运不济的底层者即便有着人生梦想,也会为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哀。同时,使用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主人公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孤独确实是《人鼠之间》重要的主题。说明一旦接受了小说非目的论的前提,就可以理解人性的缺陷和重返伊甸园梦想的不切实际。第四章解读《愤怒的葡萄》,论述了小说中移民者加州安居之梦的破灭。论述了作家移民营地的所见所闻成就了《愤怒的葡萄》这部迁徙的史诗,以及土地在移民者梦想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这部作品的创作是斯坦贝克用自己的声音去谴责,将心底的愤怒深置于字里行间,将当日真实的社会困境聚焦在乔德一家身上。本章还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家庭结构的改变,即,父权的削弱和以乔德妈为代表的女性的坚韧和大爱。最后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即便移民者加州伊甸园的梦想破灭,但是适者生存,小说结尾处的大爱将为移民者带来无限希望。结语部分对斯坦贝克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特色加以总结概括。指出在经济萧条的社会转型期,斯坦贝克以写实的创作极力描绘出了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作家选择与家乡紧密联系的题材,以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为主人公,在作品中表现了底层者的辛酸生活与无力改变现状的失落。但是,斯坦贝克看到了人性的坚强,在作品中呈现了底层者的梦想和人性的光明侧面。同时,本章还论述了作家在美国甚至世界文坛上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代美国本土作家产生的影响。论述过程中以路易斯·欧文斯、詹姆斯·韦尔奇等作家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在作家故居前的纪念碑文和葬礼上亨利·方达阅读的诗歌中结束本论文的撰写。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斯坦贝克与生态批评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5)
- [2].中国斯坦贝克研究70年历程概观[J]. 外国语文 2014(06)
- [3].半个世纪来国外斯坦贝克女性主义研究现状述评[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12)
- [4].2011年国际斯坦贝克大会将在美国召开——兼论斯坦贝克研究动态[J]. 外国文学动态 2011(04)
- [5].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菊花》中伊莉莎的人物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6].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述评[J]. 山花 2014(24)
- [7].试论斯坦贝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 作家 2011(06)
- [8].一只插上翅膀的“猪”——美国文坛巨匠斯坦贝克[J].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11(12)
- [9].丰裕社会中分裂的主体——重读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J]. 外语研究 2014(01)
- [10].活水之源 成功基石——斯坦贝克小说创作溯源[J]. 名作欣赏 2014(15)
- [11].从《美国与美国人》中看斯坦贝克的身份伦理观[J]. 名作欣赏 2014(33)
- [12].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J]. 戏剧之家 2016(21)
- [13].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14].探析斯坦贝克的“乌托邦”书写[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03)
- [15].斯坦贝克悲剧小说的结构模式[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3)
- [16].“斯坦贝克问题”的反思[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7].斯坦贝克与酒[J]. 世界文化 2010(12)
- [18].“不再存在精神问题”——斯坦贝克《菊》的主题再辨析[J]. 电影评介 2008(24)
- [19].邪恶与善美——从生态主义的角度解读斯坦贝克的《珍珠》[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15)
- [20].解析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中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1].赏析斯坦贝克的《月落》——反映戏剧化倾向的写作风貌[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5)
- [22].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J]. 外语学刊 2010(06)
- [23].善恶之网的挣扎: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美德伦理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 2014(03)
- [24].浅论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蛇》[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5].乡土情结,活力之源——斯坦贝克小说创作兴衰的启示[J]. 科技信息 2008(26)
- [26].斯坦贝克作品对《圣经》元素的突破[J]. 名作欣赏 2018(35)
- [27].文化认同与民族偏见——从《罐头厂街》谈斯坦贝克对东方文化认识的矛盾思想[J]. 作家 2011(24)
- [28].由《伊甸之东》看矛盾的斯坦贝克[J]. 衡水学院学报 2009(05)
- [29].斯坦贝克《约翰尼大熊》的结构解析——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谈起[J]. 芒种 2012(19)
- [30].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解读[J].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