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工造林是解决木材生产的主方式,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后果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全球变暖等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的南亚热带地区是生态系统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这一地区应用乡土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并对退化山地雨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实验,是解决木材需求、综合整治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西南桦既是热带山地、南亚热带地区的珍贵速生树种,也热带地区人工造林的一个主要树种,本文对栽培了半个轮伐期的西南桦人工林与本区域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对西南桦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土壤特性等生态学效应进行阶段评估,以评价其作为人工林主要树种的适宜性及造林模式,并研究人类活动对地带性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群落样地调查法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用Braun-Blanquet系统、Raunkiaer系统、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研究植物种多样性特征。根据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区系成分;以各人工林类型的共有种、多样性指数为基础,来判断群落的相似性。采用解析木法、皆伐法和收获法进行生物量的测定。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发现:与天然群落相比,西南桦人工林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1)人工造林使得群落结构简化,西南桦人工林的层次结构有3层,以乔木层占优势,并且有种类多而发达的灌木层,同时,藤本植物欠发达,但是乔木层树种单一,明显仅有一层;山地雨林的层次结构有4层,以乔木层占优势,还有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藤本植物种类多,十分发达;乔木层树种丰富,可达38种,乔木层还可分为3层。2)人工造林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根据重要值的大小排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主要物种组成已经完全不同;并且人工林单优树种明显,而天然林就含有较多的优势树种。3)人工造林改变了群落的外貌。西南桦人工林的乔木层在旱季落叶,而山地雨林外貌为高大、常绿、茂密的阔叶林,即使旱季也仍保持林冠葱绿的外貌,乔木层可明显的分为3层,林下比较空旷,灌木植被少见,草本植物分散,另外具有高大的木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4)人工造林对群落的物种生活型谱影响不大。西南桦人工林和山地雨林具有相似的物种生活型谱,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0%以上,具有相近的地面芽和地下芽比例;但二者生活型谱也有一些差异,西南桦人工林小高位芽比例最高,而中高位芽比例次之,山地雨林则正相反。5)人工造林对群落叶型谱影响不大。西南桦人工林和山地雨林叶型谱基本上相似,都以中型叶为主,但二者也有差异。西南桦人工林的小型叶比例大于山地雨林。6)人工造林对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有影响。山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在各层次中的分布最高,说明天然林在物种上的丰富性。山地雨林的乔木层种类最多。虽然两种林型的物种丰富度有较大的差异,但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却相差不大。7)人工造林对群落区系成分影响不大。二者区系成分基本特性相似,但区系的各成分皆略有差异。8)人工林比山地雨林生物量小得多。山地雨林的总生物量远远大于10年生的西南桦人工林,其中灌木层的相对差别尤其巨大。9)4次的观测发现,人工林栽植后,土壤容重一般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大多呈下降趋势,几年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各林分类型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年度变化上都呈上升趋势;在0-30cm土层中,土壤盐基饱和度含量一般呈下降趋势;0-60cm土层的人工幼林土壤养分含量多呈下降趋势;有效磷、氮、有效钾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后得出:1)使用乡土树种营造人工林,并且营造乡土树种混交林,在维持大量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同时,有可能持续经营热带森林,生产木材或其他产品。2)人工林能实现许多天然林所具有的生产和保护功能,但用人工林取代天然植被会简化现有生态系统。3)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