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和本征动力学研究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和本征动力学研究

论文摘要

CO2是自然界丰富的碳资源,研究和开发CO2的固定化技术是现代化学工业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其中,CO2加氢合成甲醇是有效利用CO2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近几年来在改善催化剂性能方面有所进展,但由于热力学平衡的限制,CO2的转化率和甲醇的选择性较低。鉴于此,一些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甲醇的下游产品,例如二甲醚的研究上。利用工业排放的CO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是一种新的应用途径,不仅能够减轻CO2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还能够得到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和燃料——二甲醚,尤其是对副产CO2和H2的石油化工厂而言,该过程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扬子石化公司烯烃厂在环氧乙烷生产中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高纯度CO2(纯度﹥99%)高达10多万吨。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减少CO2对大气的污染,南京工业大学在2001~2004年与扬子石化公司合作,共同开展利用工业排放的CO2废气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本论文是该项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论文首先采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对CO2加氢合成二甲醚这一复杂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氢碳比以及进料气中混入的水蒸气、CO、惰性气体等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降低温度、增大反应压力、提高氢碳比有利于提高CO2平衡转化率和二甲醚选择性。原料气中水含量的增大可显著降低CO2平衡转化率和二甲醚选择性。提高进料气中CO含量,可改变逆水汽变换反应方向,使CO2转化率显著降低,二甲醚收率上升。进料气中少量惰性气体对CO2转化率和二甲醚选择性的影响不显著。计算结果为CO2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研究方向和选择适宜的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双功能催化剂由甲醇合成和甲醇脱水组分复合组成,只有当两种活性组分“协同催化”时,方能充分发挥催化剂的整体功能。针对这一催化特性,论文采用市售Cu-ZnO-Al2O3催化剂作为甲醇合成组分,以HZSM-5、H-Mordenite、SAPO-34、H-Y、γ-Al2O3、SiO2-Al2O3和几种负载型杂多酸等固体酸作为脱水组分,采用物理混合的方法制备了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双功能催化剂,并用XRD、H2-TPR、NH3-TPD、Hammett指示剂法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CO2的转化率与固体酸的酸性无关,二甲醚的选择性取决于固体酸的酸量和酸强度,脱水步骤发生在固体酸的中/强酸性位上。在所选择的几种固体酸中,低硅铝比的HZSM-5是CO2加氢合成二甲醚催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 的减排及化学转化'>2.1 CO2的减排及化学转化
  • 2.2 二甲醚的性质和用途
  • 2.2.1 作为气雾剂和制冷剂
  • 2.2.2 作为替代燃料
  • 2.2.3 作为化工原料
  • 2.3 二甲醚的生产技术
  • 2.3.1 甲醇脱水法制二甲醚
  • 2.3.2 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
  • 2 加氢法制二甲醚'>2.3.3 CO2加氢法制二甲醚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动态'>2.4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动态
  • 2 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动态'>2.5 CO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动态
  • 2.5.1 贵金属催化剂
  • 2.5.2 Cu-ZnO 基催化剂
  • 2.5.3 以其它载体制备的催化剂
  • 2.6 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动态
  • 2.6.1 甲醇脱水的活性中心
  • 2.6.2 甲醇直接脱水制二甲醚过程
  • 2.6.3 合成气制二甲醚过程
  • 2 加氢制二甲醚过程'>2.6.4 CO2加氢制二甲醚过程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动力学的研究动态'>2.7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动力学的研究动态
  • 2 加氢合成甲醇的动力学'>2.7.1 CO2加氢合成甲醇的动力学
  • 2.7.2 甲醇脱水合成二甲醚的动力学
  • 2.7.3 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动力学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动力学'>2.7.4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动力学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2.1 主要化学试剂
  • 3/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3.2.2 Cu-ZnO-Al2O3/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 3.2.3 Cu-ZnO-(Promoter)/HZSM-5 催化剂的制备
  • 2O3-Si02-(Promoter)催化剂的制备'>3.2.4 Cu-ZnO-Al2O3-Si02-(Promoter)催化剂的制备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3.3.1 X 射线衍射(XRD)
  • 3.3.2 比表面积(BET)
  • 3.3.3 扫描电镜(SEM)
  • 3.3.4 透射电镜(TEM)
  • 3.3.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还原(H2-TPR)'>3.3.6 程序升温H2还原(H2-TPR)
  • 3脱附(NH3-TPD)'>3.3.7 程序升温NH3脱附(NH3-TPD)
  • 2脱附(H2-TPD)'>3.3.8 程序升温 H2脱附(H2-TPD)
  • 2脱附(CO2-TPD)'>3.3.9 程序升温 CO2脱附(CO2-TPD)
  • 3.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3.5 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四章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4.1 热力学平衡计算
  • 4.1.1 逸度系数的计算
  • 4.1.2 平衡常数的计算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反应温度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 4.2.2 反应压力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 4.2.3 氢碳比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 4.2.4 进料气中第三组分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第五章 脱水组分对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5.1 实验部分
  • 5.1.1 催化剂的制备
  • 5.1.2 催化剂的表征
  • 5.1.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脱水组分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2.2 脱水组分对催化剂分散状态的影响
  • 5.2.3 脱水组分对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
  • 5.2.4 脱水组分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 5.2.5 HZSM-5硅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2.6 HZSM-5含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2.7 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第六章 加氢组分对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6.1 实验部分
  • 6.1.1 催化剂的制备
  • 6.1.2 催化剂的表征
  • 6.1.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6.2 结果与讨论
  • 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6.2.1 Cu/Zn比对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6.2.2 几种助剂对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2 助剂对 CO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6.2.3 SiO2 助剂对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2 助剂对 CO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6.2.4 ZrO2 助剂对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6.2.5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O3-SiO2 双功能催化剂的探索'>第七章 超细 Cu-ZnO-Al2O3-SiO2双功能催化剂的探索
  • 7.1 实验部分
  • 7.1.1 催化剂的制备
  • 7.1.2 催化剂的表征
  • 7.1.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7.2 结果与讨论
  • 2O3-SiO2 催化剂的影响'>7.2.1 沉淀剂对 Cu-ZnO-Al2O3-SiO2催化剂的影响
  • 2O3-SiO2 催化剂的影响'>7.2.2 焙烧温度对 Cu-ZnO-Al2O3-SiO2催化剂的影响
  • 2O3含量对Cu-ZnO-Al2O3-SiO2催化剂的影响'>7.2.3 Al2O3含量对Cu-ZnO-Al2O3-SiO2催化剂的影响
  • 2O3-SiO2 催化剂的影响'>7.2.4 助剂对 Cu-ZnO-Al2O3-SiO2催化剂的影响
  • 2O3-SiO2 催化剂的活性中心'>7.2.5 Cu-ZnO-Al2O3-SiO2催化剂的活性中心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直接加氢合成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第八章 CO2直接加氢合成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
  • 8.1 实验部分
  • 8.1.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8.1.2 催化剂的制备
  • 8.1.3 反应器的选择
  • 8.1.4 反应器的结构和催化剂的装填方式
  • 8.1.5 催化剂内外扩散阻力的排除
  • 8.1.6 动力学数据的测定
  • 2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规律'>8.2 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本征动力学规律
  • 2浓度的变化规律'>8.2.1 产物气中H2浓度的变化规律
  • 2浓度的变化规律'>8.2.2 产物气中 CO2浓度的变化规律
  • 8.2.3 产物气中 DME 浓度的变化规律
  • 3OH 浓度的变化规律'>8.2.4 产物气中 CH3OH 浓度的变化规律
  • 8.2.5 产物气中 CO 浓度的变化规律
  • 2O 浓度的变化规律'>8.2.6 产物气中H2O 浓度的变化规律
  • 8.3 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8.3.1 实验数据的预处理
  • 8.3.2 本征动力学模型
  • 8.3.3 本征动力学模型参数的估值
  • 8.3.4 本征动力学模型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本征动力学实验数据
  • 附录二 本征动力学机理型方程推导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合成与应用进展[J]. 乙醛醋酸化工 2020(02)
    • [2].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检验方法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6(08)
    • [3].一种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制备方法[J]. 乙醛醋酸化工 2016(12)
    • [4].一种等离子体活化二氧化碳制备二甲醚的装置[J]. 乙醛醋酸化工 2016(12)
    • [5].甲醛、二甲醚联产工艺[J]. 乙醛醋酸化工 2017(02)
    • [6].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含量[J]. 化学分析计量 2017(01)
    • [7].超临界二甲醚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2)
    • [8].二甲醚在杀虫气雾剂中的风险分析[J]. 化工管理 2017(11)
    • [9].邻苯二酚亚甲醚合成工艺探索[J]. 广东化工 2017(16)
    • [10].甲醇制二甲醚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炼油与化工 2016(01)
    • [11].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市场 2016(06)
    • [12].二甲醚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特性及应用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3].二甲醚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 广州化工 2016(08)
    • [14].二甲醚在玻璃熔解炉中的燃烧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15].2014年二甲醚行业市场持续低迷 市场行情整体跌势[J]. 乙醛醋酸化工 2015(02)
    • [16].高原地区二甲醚燃烧器的选型研究[J]. 工业加热 2015(02)
    • [17].二甲醚对乙醇内燃机性能的影响[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5(05)
    • [18].粗醇生产二甲醚过程中结蜡的解决办法[J]. 化工管理 2015(18)
    • [19].浅议二甲醚的合成工艺[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14)
    • [20].二甲醚及其应用技术分析[J]. 民营科技 2013(12)
    • [21].论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含量的检测方法[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2)
    • [22].瓶装民用二甲醚的充装和使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3)
    • [23].环戊基甲醚反应精馏模拟与优化[J]. 现代化工 2017(02)
    • [24].二甲醚产业何去何从[J]. 中国石化 2017(04)
    • [25].一种制备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工艺方法[J]. 乙醛醋酸化工 2017(01)
    • [26].固定床一步法制二甲醚催化剂性能[J]. 工业催化 2017(08)
    • [27].二甲醚发展前景及加快实施《液化二甲醚钢瓶》地方标准的重要意义[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Z1)
    • [28].二甲醚系统粗甲醚冷凝器改造及应用[J]. 小氮肥 2015(01)
    • [29].气雾剂级二甲醚脱胺脱水实验研究[J]. 低温与特气 2015(02)
    • [30].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分离工艺的研究进展[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5(09)

    标签:;  ;  ;  ;  ;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和本征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