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玉米是三种主要农作物之一,研究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玉米S-CMS育性相关基因orf77及orf77的体外定点诱变产物ofr17分别转入到玉米、水稻、拟南芥中,所用质粒载体是pCAMBIA1303,在orf77、orf17的前面连上一段线粒体靶向序列(ATP synthase subunit beta的前导序列),将合成的蛋白导入到线粒体,所用的启动子是玉米中的zm13花粉特异性的启动子。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浸染两种方法分别转化玉米,潮霉素筛选压为25mg/L,农杆菌菌株是LBA4404。使用农杆菌浸染法转化水稻,所用农杆菌菌株是EHA105,潮霉素筛选压是50mg/L。拟南芥采用农杆菌花序浸染法,所用农杆菌菌株是GV3101,潮霉素筛选压是50mg/L。玉米转化未得到成活的阳性转基因苗,分析原因可能是筛选标记潮霉素对玉米进行筛选效果不显著;受体材料质量不佳,愈伤组织分化率低,转化率低。水稻和拟南芥的转化中均得到了转基因植株。T0代的水稻和拟南芥中,花粉的育性受到了影响,导致了花粉的部分不育,可能是orf77、orf17的转入导致的,但也可能是转基因和组培过程所导致的。T1代的水稻和拟南芥中,orf77、orf17基因都发生了分离,但不论有无orf77、orf17的存在,T1代花粉的育性全部都表现正常,没有导致雄性不育。从转录水平上检测orf77、orf17是否发生转录,结果表明orf77、orf17在花粉内均进行了转录。DNA水平上检测orf77、orf17已转入,RNA水平上检测orf77、orf17也发生转录,但转基因水稻和拟南芥的育性却不受影响,分析原因可能是:orf77是玉米的雄性不育基因,orf17是玉米雄性不育基因orf77的编辑产物,由于物种间的差异,orf77、orf17可能不能导致转基因水稻、拟南芥的雄性不育;ORF77、ORF17蛋白的表达量不够,不能够导致转基因植株的雄性不育;线粒体靶向序列可能存在问题,未能将ORF77、ORF17蛋白导入线粒体,所以不能发挥功能;ORF77、ORF17蛋白的表达时期也是原因之一,在花粉期的不同阶段也会影响ORF77、ORF17蛋白功能的发挥,不能引起雄性不育。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缩略语1 前言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意义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利用有利于促进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1.1.2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利用有利于提高种子纯度1.2 雄性不育的概念1.3 玉米中常见的几种雄性不育细胞质1.3.1 恢复专效性分类1.3.2 分子生物学分类1.4 平米CMS胞质育性相关基因研究1.4.1 不育基因位点及机理研究1.4.2 恢复机理研究1.4.3 雄性不育性恢复机理的假说1.4.3.1 代谢与互作假说1.4.4.2 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 Cell Death.PCD)假说1.4.4.3 RNA加工假说1.5 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1.5.1 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原理1.5.2 基因枪转化法1.5.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1.5.4 花粉管通道法1.5.5 化学物质诱导法1.5.6 电激穿孔法1.5.7 脂质体法1.5.8 其他方法1.6 细胞核与线粒体蛋白质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实验材料及方法2.1 研究材料及试剂2.1.1 植物材料和所用质粒、菌株2.1.2 用于遗传转化的基因片段2.1.3 各种酶及试剂2.1.4 本实验所用到的引物2.2 载体改造方法2.2.1 载体改造路线2.2.2 花粉特异性启动子序列的克隆2.2.2.1 植物材料中总DNA的抽提2.2.2.2 zm13启动子的扩增2.2.2.3 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2.2.2.4 PCR产物连接2.2.2.5 连接产物的转化2.2.2.6 阳性克隆的筛选2.2.3 pZM13中间载体的构建2.2.3.1 DNA酶切2.2.3.2 两回收片段的连接及转化2.2.3.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2.2.4 线粒体靶向序列的克隆2.2.5 orf77的克隆2.2.6 orf17的定点诱变2.2.7 pLP77、pLP17中间载体的构建2.2.7.1 DNA酶切2.2.7.2 回收片段的连接及转化2.2.7.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2.2.8 最终载体pZMLP77和pZMLP17的构建2.2.8.1 双酶切两中间载体2.2.8.2 回收片段的连接、转化2.2.8.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2.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玉米18-599W、18-599R2.3.1 农杆菌菌株的准备2.3.2 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2.3.3 米农杆菌浸染过程2.3.3.1 农杆菌侵染液的准备2.3.3.2 抗性愈伤的筛选及再生2.4 基因枪转化转化玉米18-599W、18-599R2.4.1 转化受体的准备2.4.2 微弹制备2.4.3 基因枪准备及轰击2.4.4 抗性愈伤的筛选及再生2.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水稻牡丹江8号2.5.1 农杆菌菌株的准备2.5.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水稻2.6 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2.6.1 农杆菌菌株的准备2.6.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拟南芥花序2.7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2.8 基因的表达分析2.8.1 RNA的抽提及检测2.8.2 RT-PCR3 结果与分析3.1 各基因片段的准备3.1.1 基因orf77的克隆3.1.2 基因orf17的体外定点诱变3.1.3 花粉特异性启动子zm13的克隆3.1.4 线粒体靶向序列的全基因合成3.2 载体的构建3.2.1 中间载体pLP77、pLP17的酶切检测3.2.2 中间载体pZM1303的酶切检测3.3 玉米转化的结果与分析3.4 水稻转化的结果与分析3.4.1 T0代转基因水稻的PCR检测3.4.2 T1代转基因水稻的PCR检测3.4.3 T1代转基因水稻的转录水平检测3.4.4 T0代转基因水稻的花粉育性检测3.4.5 T1代转基因水稻的花粉育性检测3.5 拟南芥转化的结果与分析3.5.1 T0代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3.5.2 T1代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3.5.3 T0代转基因拟南芥的花粉育性观察3.5.4 T1代转基因拟南芥的花粉育性观察4 讨论4.1 育性相关的候选基因orf77、orf174.2 载体构建的讨论4.2.1 线粒体靶向序列4.2.2 花粉特异性启动子4.3 orf77、orf17对植株育性的影响4.4 玉米的转化改进4.5 下一步工作计划参考文献致谢附录1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附录2 提取质粒(小样法)附录3 凝胶回收DNA片段(TAKARA)附录4 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附录5 电转化附录6 物总DNA的小量提取(CTAB法)附录7 植物总DNA的大量提取(CTAB法)附录8 总RNA的提取附录9 大样法抽提高浓度质粒附录10 基因枪使用方法附录11 玉米组培培养基附录12 农杆菌法转化玉米所用培养基附录13 基因枪法转化玉米所用培养基附录14 水稻遗传转化培养基附录15 玉米育性相关线粒体基因orf77编码序列附录16 F-1-ATPase subunit 2的前导肽序列附录17 F-1-ATPase subunit 2的氨基酸序列附录18 花粉特异性启动子zm13序列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细胞质雄性不育论文; 定点诱变论文; 转基因论文; 线粒体靶向序列论文; 花粉特异性启动子论文; 花粉育性论文;
玉米S-CMS育性相关基因片段orf77、orf17的转基因验证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