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A:都市里的世外桃源(论文文献综述)
周爱勇[1](2020)在《“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景书写是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最重视风景书写的当属废名。废名风景叙事的核心是表达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作者对“美”怀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美”的推崇如同“朝圣”。废名推崇的“美”包括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等美好事物,而他呈现这一切神圣之美时不可或缺、极度倚重的就是风景书写。风景叙事之于废名,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表达。惟此,论文选择从风景叙事角度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全文分为上下两篇,除去绪论、结语共有六章。绪论主要梳理国内外风景叙事研究现状及废名小说研究中有关风景叙事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论题,概括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上篇题为“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形象问题,为第一、二、三章,分别从儿童、女性、自然三个角度深入,透视废名通过风景叙事表达“美的‘三位一体’”审美观念,即儿童的纯真之美、女性的人性之美与自然的风景之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下篇题为“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塑造问题,为第四、五、六章,探讨废名文体观、语言观、艺术观与风景书写的关系。结语总结本文重要观点,指出废名小说风景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价值意义。各章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第一章题为“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审美理想如何通过“风景儿童化”表达。废名小说的儿童之美常与风景之美、女性之美并存,表现出和谐共生的景象。废名小说的风景儿童化叙事,通过风景陌生化、风景去道德化等,表现儿童眼中之景的“纯真新奇之美”,让人重拾自然与人性的美好。为凸显儿童眼中风景之奇特,废名小说中出现“视角越界”等违背叙事常规的现象。废名风景儿童化叙事往往给读者带去愉悦、轻松与暖意,但有些作品也会让人感到伤感、沉重与寒意,短篇代表作《桃园》便呈现出这样的“哀伤之美”。第二章题为“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如何通过“女性风景化”叙事表达其审美理想。女性风景化叙事是废名小说表达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将女性自然化、物化、诗画化和神圣化。在乡土题材小说中,废名多采用女性自然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与风景之美的融合讴歌乡土之美;在都市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则多采用女性物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的坍塌、风景之美在都市的隐匿,讽刺都市之恶。女性之美和风景之美的合一,是废名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将女性“诗画化”的风景叙事手法,营造女性与风景一体、人事与意境合一的“诗意世界”。废名还将女性之美提升到宗教高度,通过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建构由圣洁女性与纯净风景合成的“人间圣境”,作为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废名的女性风景化叙事,体现了女性崇拜思想。第三章题为“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小说中的风景叙事如何表达废名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死观。废名认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物象存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投射其上,自然世界才能被感知和生发出意义。基于这种带有唯心色彩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废名小说通过风景书写,体现出境由心生、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流露出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唯美倾向。为表达渴求美之永恒的“乌托邦”愿望,废名小说推崇静止时间观,在生死观上体现出歌颂死亡、以死亡来凝固留存美的极致唯美倾向。第四章题为“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废名小说文体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来表达。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牠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他的小说文体观是“要有文辞没有意思”,所以与文辞密切相关的风景描写就成为他文体实验中最为倚重的手段。废名被公认的小说诗化、散文化文体特征,其实是频繁使用风景比拟、风景象征、风景想象、风景典故等媒介营造意境和叙述故事的结果。大量风景书写的加入,淡化了小说情节,松散了叙事结构,冲击了传统小说讲故事方式,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界线,体现出废名的小说文体创新与自觉,也反映出古典文学对废名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第五章题为“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的是废名语言文字观和风景叙事的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文字又有“言不及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困境,废名小说通过风景叙事这种极具包容度和申延性的方式进行突围。其具体描写模式体现为:意欲言说——无法言说——风景出场“立像以尽言”——人景合一“得意而忘言”。废名小说语言还呈现出文白夹杂、汉英杂陈的文字形态,这不仅是求学经历和创作个性的外在显露,也是作者表达策略的自主选择。而当这种杂陈的语言形态用于风景叙事时,则往往是作者“澄明自由”心境的率性流露。废名对文字极为苛求,不仅要精炼而且要精美,对自己的小说反复修改,从篇章句段的增删到字词标点的调整,无不体现“求美增美”的追求。这种修改过程,在小说的风景书写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第六章题为“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废名的艺术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表达。对于艺术追求的真善美,废名认为应追求情感之“真”而非事实之“真”,而“美”的感情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由此他的艺术观和道德观就统一在“美”之上。面对“真而不美、美而不真”的困境,废名倡导用想象构筑艺术的“白日梦”去弥补,所以作者小说中的风景更多的是由当下风景引发的想象风景(“心景”)。这种独特的“心景”,体现出废名追求主观真实之想象之美、情感之美的艺术观。面对“善而不美、美而不善”的困境,废名借用“投身饲虎”典故,表达愿为美而献身,阐明自己“趋美从善”的审美取向和道德选择。在废名小说中,隐晦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抽象的理念、复杂的心理活动,大多借助风景书写来表现,对废名而言,几乎是无风景不小说的。废名小说的风景叙事,已成为废名独特文体的重要标识。从风景叙事这个窗口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废名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
徐畅[2](2019)在《《海上花列传》都市异乡人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如王国维所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可以不无惊奇的发现,以晚清上海都市为创作背景的《海上花列传》,活跃着一个异常丰富的异乡人世界,无数怀着梦想的异乡人纷纷驻足于上海,衍生出一个丰富的异乡人形象谱系。作者韩邦庆选取了异乡人这一独特角度,淋漓尽致地在作品中展现其诸般生存状态。本文在对作者生平进行详尽考察的基础上,从文本细读入手,试图从都市异乡人形象特征及其审美价值两个方向,深入阐释《海上花列传》对异乡人的书写。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此前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不足,确定了选题的研究与意义。第二部分从异乡人形象的生成入手,考论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认为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都是《海上花列传》中异乡人形象创作源泉。第三部分从共同的渴望、多样的困境、不同的选择三个面向对《海上花列传》中都市异乡人的形象特征展开论述。第四部分发掘其异乡人形象的审美价值,认为其增强了文本的哲学意蕴、建构了庸常的悲剧之美、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内涵。
豆耀君[3](2019)在《怀乡: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文中研究指明侯孝贤电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其作品通过反复聚焦鸦片战争以来不同时期的台湾生活,立体地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现代“中国影像”;勾勒出近代以来的台湾,从被弃、回归到隔离、重认的复杂历史、政治、文化之旅。其所表现出的以当代台湾为中心的历史现场感及精神追求,集中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其现实发展和诗学想象/建构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侯孝贤电影,不但可以更切近地了解台湾,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包括它的历史、现在及未来。论文以侯孝贤电影中有关“中国”的一系列表现为基点,大体依创作先后为序,探讨侯孝贤电影在不同时空维度下“中国想象”的异同及其复杂性,进而探求其对“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绪论,主要就侯孝贤电影的文学特质,侯孝贤电影的台湾特点及中国属性,以及国内外有关侯孝贤电影的研究现状及本篇的认识出发点做了初步的论说。在揭示侯孝贤电影艺术文学性特征及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其作为出身台湾的导演在电影艺术表现和思想追求上所体现出的“中国性”、“现代性”特征,从而为后面的研究铺设出初步的基础。第一章,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社会变迁及其追求。着力展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侯孝贤电影在表现台湾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过程中所呈现之以“父权失落”为中心的一系列影像表现,以及年轻一代在这一过程中的出走和迷失主题所蕴含的复杂历史意义。第二章,从台湾到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台湾。主要体现侯孝贤的“家国”意识,以及这种意识所造成之台湾社会在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上的复杂历史变迁,以及这种文化心理在侯氏电影“台湾三部曲”中的具体表现。第三章,侯孝贤电影中的传统中国意象及其隐喻。首先从侯孝贤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化说起,继而分析其以《海上花》和《刺客聂隐娘》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想象的主要着力点及其现实隐喻,指出其分别选择晚清-中晚唐为表现对象的深层心理,及其与“现代中国”面临的某些社会、人生困境之间的隐秘关系。第四章,在“世界”寻访“中国”。主要通过聚焦侯孝贤两部非华语电影,指出其所体现的创作者在21世纪全球背景下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新突破:《咖啡时光》在致敬日本导演的同时,借机对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历史作出新的审视,特别是通过对一位长期被遮蔽的历史人物的寻访,着力打捞和发现了一段被“隐去的中国”;《红气球之旅》则更将“中国”置于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中,借域外生活眼光,重新打探古老中国文化,发掘其古典民间艺术所蕴含之坚韧、执着精神在后现代凡庸生活世界所具有之精神超拔意义。余论部分,分别从侯孝贤电影所体现之中国卷轴美学、抒情美学及其感伤情调等不同层面,探讨侯氏电影艺术追求所隐含之中国性与世界性问题。
李隽[4](2018)在《中国早期电影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1896-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电影尾随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来,大约于19世纪90年代起源于欧洲,随后不久在中国出现,并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进入了中国的大众娱乐谱系。早期电影既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又为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必要的传播媒介,从而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早期电影为切入点,将之置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背景中,从现代性的视域下审视中国早期电影是如何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中,在社会情景的剧变中,呈现出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由于电影的意义并不仅仅在电影本身,因此本文将不拘囿于电影文本内部的探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生产机制等外部因素也将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本文认为,早期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可供繁复解读的文本,但对它的充分理解必须建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20世纪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语境中。这将是本文的逻辑起点。本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我们先从“空间维度”着手,在电影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中建立观察、分析、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角,探讨早期电影是如何作为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表征,折射出文化现代性转型的一个侧面。第二章,我们将探析20世纪早期社会的语境下,处于电影观看过程中的主客体复杂的互动机制,以及中国人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机制中自我更新,最终完成了现代中国族群以及作为个体的“现代人”的主体自觉。20世纪早期电影女星们,尤其是她们妙曼的身体也是银屏内外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她们的身体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解放,又遭遇了什么样的禁锢?她们的身体是如何参与民族国家话语的?在参与过程中,她们的个人意志是如何与民族国家的宏大话语进行“协商”的?以上问题也将纳入本章的探索范畴。第三章,我们将考察早期电影里“声音”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早期电影里“声音”是如何成为构建国家民族概念的符码和工具,并与“白话文”运动、“国片运动”形成合力,使中国发出现代性之声的?早期电影歌曲既有“软性歌曲”这样的靡靡之音又有“左翼歌曲”那样的铿锵之声。这样的区分有何缘由与基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后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失声”的女性因为电影获得了更多“发声”的机会,她们能否从银屏内外的男性和封建伦理的规训下挣脱出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些都是本章要探讨的直接目标。第四章,我们将通过早期电影聚焦审美精神的现代转向。无论是政治经济体制还是经济生产方式、科学文化思想,在20世纪早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剧变。在“师夷之长技”和“西学东渐”的浪潮之下,中国踏上了艰难而执着地现代性探索之路。从西方舶来的、于19世纪末期进入中国的电影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必须指出的是,现代审美精神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以“新”为精髓,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因此,我们试图立足于具体的历史语境,通过对早期电影的发展历程的分析研究,更好地理解中国审美精神转型的演变轨迹和历史特征。通过以上梳理分析,我们发现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和都市文化浸淫下诞生的全新的通俗娱乐样式和消费样式,早期电影与现代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传递新的社会观念、表达新的审美体验、引领新的审美潮流。早期电影所承载的审美现代性追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要求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说,在宏观层面始终符合“美的规律”的一维性方向,在微观层面则充分体现了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复杂事实,大致经历了从20年代侧重“人的解放”的维度到30年代逐渐向“民族独立”这个维度滑动的逻辑转折。这也给了我们如何在当代继续推动审美现代性持续发展以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美的规律”为最高标准,坚持审美文化的先进方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推动人的不断完善。
姚琰[5](2017)在《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大大提高,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令无数的在职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此背景下,以度假、休闲、养生和医疗为目的的温泉度假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青睐。温泉是从地下涌出的自然水,其平均温度一般超过30℃,富含硫质并含有其他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沐浴温泉可防治各类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神经炎、溃疡病、感冒等疾病,并且泡温泉对于肥胖症,运动系统疾病,早期轻度心血管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其中43℃以上的高温泉,能够兴奋刺激人体,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同时,泡温泉还有美容护肤的功效。温泉休闲养生项目是咸宁市旅游行业名副其实的支柱。咸宁市温泉的开发和利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唐代就已着称,这里地热水蕴藏丰富且水温高,因此咸宁市温泉镇享有“中国温泉之乡”,“华中第一泉”的美誉。伴随着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温泉,这份大自然赋予咸宁的宝贵财富,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温泉旅游企业无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还是在企业的经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从开发方面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温泉度假酒店建设档次普遍较高;特色饮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水上娱乐项目建设较少以及旅游路线开发不完善。温泉旅游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管理人才较为缺乏;温泉旅游产品的品牌策划和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泡温泉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在景区内的宣传工作还需要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创新。随着咸宁市温泉旅游的大规模推广,温泉度假区的开发与经营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实地调研,本文具体介绍并分析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的现状,然后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以及国内外温泉企业开发与经营的优秀案例,从中寻找经验和启发,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提升咸宁市温泉旅游业的竞争实力,保证咸宁市温泉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致力打造咸宁市温泉特色小镇。
于宏[6](2016)在《消费时代的“苦吟”诗人——对阿来藏地书写的一种文化考察》文中认为由于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广大藏区既俊秀壮丽,又严酷荒寒的自然环境,以及浓郁"神秘"的宗教文化氛围,也由于中国藏区①(尤其是西藏)在政治、文化上的特殊与敏感,自近代以来,中国广大藏区就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地理的、文化宗教的、经济的、政治的各色眼光,像聚焦灯一样把目光投射到了这个远离中国中心地带的高原腹地。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烟云朦胧中辐射出令人眼花缭乱、联想翩跹的无穷魅力,从而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
《安家》编辑部[7](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提出
潘颂汉[8](2015)在《论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文中提出马来西亚建国后对华人文化的区别对待,使大马华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进而直接催生了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对文化中国的美好想象形塑了文化乌托邦,但是融入过程中的失落感和文化归属的焦虑感迫使作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原乡在想象中被"误读",打上了华人家族垦殖史的深深烙印而成为作家们的"乡土乌托邦"。原乡"误读"和反乌托邦书写的纠缠,不但展现出马华作家们新时代的思考面向和轨迹,而且表达了他们对故土、家园在工业化社会的强势侵袭下不断变异而感到的无尽担忧。
金向德[9](2015)在《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主义作为舶来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影响中朝两国文坛,陆续造就了一批以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中朝两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开放的世界文学体系中,内在因素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兴起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东西方语境相互交汇的环境。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分别作为中朝两国近现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以其独特的形态,吸引了不少读者和研究者。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之间存在“现代主义”和“日本新感觉派”这两个共同分母。而且20世纪20、30年代中朝两国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论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做出比较分析,探讨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中国和朝鲜两国相似而又不同的存在形式。关于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比较研究至今尚未出现,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以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为基本对象,从它们的形成、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与局限性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等方面,加以系统地比较研究。本论文主要采取实证性研究方法,在占有基本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小说文本,致力于文本细读,结合史料和评论,用较为严谨的分析论证,呈现两个文学流派的真实面貌。兼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在接受、扬弃西方现代主义、日本新感觉派的过程中产生的误读与悖论,分析两者在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本论文除导论外共设五章。第一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形成”。这里主要从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及文学风尚,中朝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东渐和影响等因素展示两个文学流派形成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和朝鲜处于东方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汇的特殊阶段,新感觉派与“九人会”小说在这一时期形成,实际上是摆脱传统价值体系,自觉追求现代先进文明的表现。第二章是“对日本新感觉派的选择性接受与创造性转化”。日本新感觉派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思潮,中国与朝鲜两国作家接受它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也不可能是盲目的。它经受住了来自两国文坛的检验以及社会需求的选择,这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另外,他们所吸收和阐释的“新感觉”都不是原原本本的日本新感觉派所主张的“新感觉”,而是经过他们自身选择、加工、吸收、升华之后重新诞生的“新感觉”,就是所谓的创造性转化。第三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思想意蕴比较”。本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新感觉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文本进行解读,以比较文学为切入点,阐释两者思想意蕴层面的异同点,探究其原因并力图接近作家的创作本意。第四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艺术特色比较”。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作为西方现代主义东方化的两种文学形态,其艺术表现层面的“新感觉”特质承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色,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的艺术品格。本章将从艺术形式、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比较探讨中国新感觉派和朝鲜“九人会”小说在艺术方面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五章是“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局限性与地位”。
湖边儿[10](2015)在《名流·汇 醉梦浮生,私享青春》文中研究指明它是隐蔽在喧嚣都市里一个安静的绿洲,潺潺的流水,轻柔的音乐,熏香萦绕的空气;它是远离尘嚣的一处世外桃源,健康、自然、纯净、悠闲、宠爱。一切触动身心的美妙感受,将从这里开始……汇奢侈·待名流奢侈品,指的是那些数量不多,但质量与价格都是最高档次的商品。同样的,最一流的SPA服务也只为少数人服务。而名流·汇私属尊享SPA会所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是名流汇聚之所。
二、SPA:都市里的世外桃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A:都市里的世外桃源(论文提纲范文)
(1)“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学(小说) 风景研究概述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二、废名小说(风景)研究概述 |
(一)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前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三) 新时期以来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三、论题的提出与创新之处 |
(一) 论题的提出 |
(二) 论文创新之处 |
上篇 “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 |
第一章 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儿童风景化与“纯真新奇之美” |
一、“童恋三部曲”与追求“纯真之美” |
(一) “童恋三部曲”:《柚子》、《初恋》、《鹧鸪》 |
(二) “发乎情止乎礼”的叙事模式 |
二、风景的“陌生化”、“去道德化”与追求“新奇之美” |
(一) 风景的“陌生化” |
(二) 风景的“去道德化” |
(三) 儿童视角与“视角越界” |
第二节 儿童风景化与“哀伤之美” |
一、孤独恐惧之情与“以风景为家” |
(一) “桃园两个日头”与内心寒冷孤独 |
(二) “橘树之梦”:渴望打破乏爱生活的美梦 |
(三) “茅屋大概不该有”:生活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双重缺失 |
(四) “桃子好吃”与隔膜误解 |
二、风景叙事的诗意化、反讽性与“桃园之美” |
(一) 未被发现的“心病”与“美”的损毁者 |
(二) “哀伤之美”与复杂的风景叙事特征 |
第二章 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桃源之景”与“风景的阴暗面” |
一、女性自然化风景叙事与乡土“桃源之景” |
(一) “桃源三部曲”与人性之美的赞歌 |
(二) 女性自然化与乡土之美的赞歌 |
二、女性物化风景叙事与都市“风景的阴暗面” |
(一) 风景反讽与都市小说的女性物化 |
(二) “风景道德化”与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 |
三、赞“美”刺“丑”—审美理想的殊途同归 |
第二节 “诗意世界”与“人间圣境” |
一、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与“诗意世界” |
(一) 早期小说的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二) 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二、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与“人间圣境” |
(一) 女性崇拜与“美即宗教”:从人道主义到唯美主义 |
(二) 女性之美: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 |
第三章 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自然之美是心灵之美的折射 |
一、追求心灵之美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
(一) “画图上的相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唯心自然观 |
(二) “最美的自然,还是人类的情感”: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人生观 |
二、追求心灵之真的世界观 |
(一) “世界正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大小”—世界即记忆 |
(二) “真善美三个字都是神”—“世界原不是虚空的” |
第二节 渴求美之永恒与死亡审美化 |
一、“雨中山果落”: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一) 废名早期小说的死亡问题—作为人生主题的表现方式 |
(二) 《枣》和《墓》—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二、“我所想像之死盖就是一个想像”:因惜美而想象死亡 |
(一) 《桥》上卷下篇的死亡审美化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死亡审美化 |
三、“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因存美而向往死亡 |
(一) “做人类的坟墓”—凝固诗意生活之美 |
(二) “细竹之睡”—“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 |
(三) “投身饲虎”—以身“殉美” |
(四) “春天无今昔”—渴求时间静止与美之永恒 |
下篇 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四章 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以风景叙事为媒介的文体实验 |
一、风景、故事与典故—中外文体之辨 |
(一) 中外文学异同的整体认知与自我定位 |
(二) 中外文学风景书写异同的认知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二、小说文体内部的实验与创新 |
(一) 早期小说:风景结构文本与风景人物化 |
(二) 以《莫须有先生传》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反讽与文体创新 |
三、跨文体的小说文体实验与创新 |
(一) 《去乡》、《花炮》:诗化、散文化、戏剧化 |
(二) 《桥》上卷上篇:“要有文辞没有意思”与小说散文化 |
第二节 “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中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 《桥》上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二) 《桥》下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三) 《桥》“风景典故”运用的统计分析 |
二、外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 外国小说、诗歌、戏剧中的风景典故运用 |
(二) 外国风景典故运用背后的“风景” |
第五章 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言意之辨”的具象化 |
一、“言不及意”与“言不尽意”的语言困境 |
(一) “言能及意”“由言及意”与“言不及意”“言不尽意” |
(二) 人物无法言说与叙述者“代言” |
(三) 从“踌躇满志”到“很是疲倦”:“言意之辨”思考的深化 |
二、“立像以尽意”与“得意忘言”的语言突围 |
(一) 《桥》的语言突围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语言突围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形态的杂陈—“亦庄亦谐”的无碍之境 |
一、文白夹杂—“澄明自由”心境的自然流露 |
(一) 文白夹杂与风景典故的运用 |
(二) 文白夹杂与“庄”“谐”艺术效果 |
二、汉英杂陈—讽刺与抒情的强化表达 |
(一) 早期小说的汉英杂陈:情节讲述 |
(二) 中期小说的汉英杂陈:反讽与抒情 |
(三) 后期小说的汉英杂陈:事实陈述 |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修改—“求美增美”的极致追求 |
一、以《竹林的故事》集为代表的早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二、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一) 文本意境的营造 |
(二) 思想情感之美、心境之美和想象之美的凸显 |
(三) 小说叙述视角的甄选 |
(四) 标点符号的修改 |
第六章 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想象之美与现实之真 |
一、“时景”(现时之景)与“心景”(想象之景) |
二、“想像的雨不湿人”:从局部到整体的“心景”运用 |
(一) 《清明》:“心景”的章内运用 |
(二) 《今天下雨》:“心景”的整章运用 |
(三) 《桥》上卷下篇:“心景”的整篇运用 |
三、小说文本内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一) 小说文本内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二) 小说文本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第二节 情感之美与道德之善 |
一、爱情叙事与风景叙事的“交响曲” |
(一) 早期小说:情感与道德的和谐相生 |
(二) 中期小说:情感与道德博弈后的再度和谐 |
二、艺术与道德关系之思的小说文本内表达:人物的艺术自觉 |
(一) 《莫须有先生传》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二) 《桥》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结语 |
附录:废名小说创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海上花列传》都市异乡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2 “都市异乡人”:作者与文本 |
2.1 都市异乡人的界定 |
2.2 晚清时期都市异乡人的生存图景 |
2.3 作者的都市经历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
3 《海上花列传》中的都市异乡人塑造 |
3.1 共同的渴望 |
3.1.1 生意之名 |
3.1.2 仕途之路 |
3.1.3 消遣之地 |
3.1.4 成长之际 |
3.2 多样的困境 |
3.2.1 物质上的困窘 |
3.2.2 情感上的贫瘠 |
3.2.2.1 爱情的错位 |
3.2.2.2 亲情的残缺 |
3.2.3 心理上的卑怯 |
3.3 不同的选择 |
3.3.1 清醒后融入 |
3.3.2 欲望下迷失 |
3.3.3 懦弱中逃离 |
4 《海上花列传》中都市异乡人的审美价值 |
4.1 增强了文本的哲学意蕴 |
4.2 建构了庸常的悲剧之美 |
4.3 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内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怀乡: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侯孝贤电影的文学特质 |
二 侯孝贤电影的台湾元素与中国性问题 |
三 研究现状与研究目标 |
第一章 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社会变迁及其追求 |
一 侯孝贤与台湾新电影 |
二 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日常社会 |
三 侯孝贤电影中的火车隐喻 |
第二章 从台湾到中国:一段追寻自我的旅程 |
一 侯孝贤电影中的“故乡” |
二 侯孝贤电影中的海洋与彼岸 |
三 侯孝贤电影作品之“台湾三部曲” |
第三章 侯孝贤电影中的传统中国意象及其隐喻 |
一 侯孝贤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意义转变 |
二 华丽哀怨的帝国倒影——从上海到台北 |
三 侯孝贤电影的“唐朝”想象与现代隐喻 |
第四章 在“世界”寻访“中国”——侯孝贤电影中的异域“中国想象” |
一 《咖啡时光》:异域文化中的中国寻访 |
二 《红气球之旅》:欧洲视野中的“东方中国” |
余论: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性与世界性 |
一 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卷轴美学 |
二 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抒情美学 |
三 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感伤——美丽与苍凉 |
附录 :侯孝贤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早期电影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1896-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视角 |
四、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第一章 中国早期电影与都市空间:空间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都市空间的初兴与电影空间的形成 |
一、现代都市的初兴与空间的现代转型 |
二、前电影院时代的观影空间:以“徐园”为中心的考察 |
三、早期电影院:现代公共空间与都市生活 |
第二节 早期电影中的都市空间:从“自然景观”到“辨证景观” |
一、街景 |
二、流动性空间:汽车 |
三、百货商店 |
四、舞厅 |
第三节 都市空间的未来:返乡与离乡 |
一、都市空间的“未来”:崩毁还是重生? |
二、“都市的未来”的答案之一:崩毁—返乡 |
三、“都市的未来”的答案之二:重建—离乡 |
第二章 中国早期电影与视觉现代性 |
第一节 “看电影”:视觉的现代转向 |
一、从“读画”到“看电影” |
二、从“听戏”到“看电影” |
第二节 “看”的焦虑:看电影与主体性的生成 |
一、 “看旧戏—电影”事件与主体的生成的历史语境 |
二、启蒙叙事:个体意识的萌发与“现代人”的形成 |
三、民族叙事:电影市场争夺与“想象共同体”的形成 |
第三节 女体:电影女星与视觉现代性 |
一、早期电影中女性身体的表现和消费:艺术品、商品和重要文化事件的能指 |
二、摩登女性、波波头与剪发运动 |
三、女装、“脱衣裳派”电影与都市妖女 |
第三章 中国早期电影与声音现代性 |
第一节 国音与声片: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构建 |
一、“国音”与“白话”:现代国家民族想象 |
二、“国片”与“声片”:声音的焦虑 |
第二节 电影歌曲:都市情怀与革命话语 |
一、时代背景:电影歌曲的兴起及其历史语境 |
二、都市情怀:声色联姻的软性歌舞片 |
三、革命话语:左翼声片 |
第三节 “女声”:“失声”、“发声”与女性话语的建构 |
一、 “失声”的女性与“扮女人”的男性:红牡丹/胡蝶与梅兰芳 |
二、阮玲玉之死:“发声”的女人和公共话语的性别协商 |
第四章 中国早期电影与审美精神的现代转向 |
第一节 从鸳鸯蝴蝶派电影到左翼电影: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历程所折射出的中国美学现代性的逻辑内涵 |
一、“鸳鸯蝴蝶派”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
二、“鸳鸯蝴蝶派”电影与现代性 |
三、“鸳鸯蝴蝶派”电影与“左翼电影”:现代性的两种维度 |
第二节 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之间: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中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
一、早期电影发展之路与文化选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二、早期电影发展之路与文化自信:在中国和西方之间 |
三、当代反思: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索引 |
(一)表格部分 |
(二)图片部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加的课题 |
已发表的论文 |
已录用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对于本地区的研究意义 |
2.对于该行业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的研究进展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比较研究法 |
(四) 实地调查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主要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 温泉 |
(二) 温泉旅游 |
(三) 乡村旅游 |
(四) 全域旅游 |
二、相关理论 |
(一) 增长极理论 |
(二) 产业集群理论 |
第三章 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的现状 |
一、咸宁市温泉历史文化简介 |
二、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的现状 |
(一) 温泉资源的开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
(二) 室内泡温泉与室外泡温泉相结合 |
(三) 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多样化 |
三、咸宁市温泉旅游业经营的现状 |
(一) 政府与温泉企业联合对外宣传 |
(二) 多渠遣的盈利方式 |
(三) 销售方式多样化 |
(四) 在服务质量方面具备良好的口碑 |
(五) 温泉旅游的经营以冬季为主 |
第四章 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存在的问题 |
一、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交通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 |
(二) 度假酒店建设档次普遍较高 |
(三) 特色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还不够 |
(四) 以温泉旅游为中心的旅游路线开发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
(五) 适合夏季经营的水上娱乐项目开发较少 |
二、咸宁市温泉旅游业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比较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 |
(二) 温泉产品的品牌策划和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三) 泡温泉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需加强宣传 |
(四) 温泉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温泉旅游季节波动大 |
第五章 解决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解决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根据温泉旅游项目的开发位置,配套建设完善的交通设施 |
(二) 在景区周边适量开发经济性酒店和农家乐住宿项目 |
(三) 加强特色餐饮文化的开发,丰富咸宁市温泉旅游的内涵 |
(四) 以温泉旅游为核心,进一步开发旅游路线 |
(五) 增加适合夏季经营的水上娱乐项目 |
二、解决咸宁市温泉旅游业经营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吸纳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
(二) 积极打造咸宁市温泉旅游业的品牌 |
(三) 加强对泡温泉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的宣传 |
(四) 加强温泉产品创新,缩小温泉旅游季节性差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论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中国的反乌托邦书写 |
( 一) 堕落与幻灭 |
( 二) 从幻灭走向反抗 |
二、乡土主题与反乌托邦书写 |
结语 |
(9)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形成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以及文学风尚 |
一、时代背景:半殖民地与殖民地 |
二、文化土壤:都市现代性的呈现 |
三、文学风尚:小说创作的新风尚 |
第二节 中朝近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情愫 |
一、近现代小说对“人”的新发现 |
二、现代小说中的“向内转”倾向 |
第三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东渐与影响 |
一、世纪末情绪影响下的文化焦虑 |
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向往与追求 |
第二章 对日本新感觉派的选择性接受与创造性转化 |
第一节 日本新感觉派之“新感觉” |
一、日本新感觉派与西方文学思潮 |
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理论阐释 |
三、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特色 |
四、新感觉派的文学史地位及意义 |
第二节 中国新感觉派对日本新感觉派的接受与转化 |
一、文学误读与创新策略:刘呐鸥 |
二、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 |
三、施蛰存对日本新感觉派理念的偏离 |
第三节 朝鲜“九人会”与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关联 |
一、“九人会”作家的“日本体验” |
二、“九人会”与日本新感觉派的文学关联 |
三、“九人会”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差异 |
第三章 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思想意蕴比较 |
第一节 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新感觉” |
一、上海与首尔:都市生活的感觉化表现 |
二、穆时英与朴泰远的都市民间情怀演绎 |
第二节 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新感觉” |
一、新感觉派与“九人会”的乡土叙述 |
二、施蛰存与李泰俊的怀旧及文化反思 |
第三节 两种心理感觉的书写 |
一、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情欲呈现 |
二、李箱超现实主义小说中的虚无意识 |
三、两种相似而又不同的感觉世界 |
第四章 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艺术特色比较 |
第一节 中朝“新感觉”的艺术形式 |
一、小说结构:心理主体结构与情节淡化 |
二、审美视角:从外部到内部叙述的转变 |
第二节 中朝“新感觉”的创作方法 |
一、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综合运用 |
二、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方法的扬弃 |
三、电影艺术技巧在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
第三节 中朝“新感觉”的艺术特色 |
一、现代主义色彩的艺术形象 |
二、“新感觉”化的语言风格 |
第五章 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局限性与地位 |
第一节 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局限性 |
第二节 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的地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名流·汇 醉梦浮生,私享青春(论文提纲范文)
汇奢侈·待名流 |
享青春·恒美颜 |
特色项目 |
瓷娃娃面部护理 |
脉道养生(身体) |
中焦排毒(身体) |
蜜·Me体验团 |
四、SPA:都市里的世外桃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D]. 周爱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海上花列传》都市异乡人形象研究[D]. 徐畅.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2)
- [3]怀乡: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想象[D]. 豆耀君.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中国早期电影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1896-1937[D]. 李隽.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咸宁市温泉旅游业开发与经营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研究[D]. 姚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6]消费时代的“苦吟”诗人——对阿来藏地书写的一种文化考察[J]. 于宏. 阿来研究, 2016(02)
- [7]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8]论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J]. 潘颂汉.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4)
- [9]中国新感觉派与朝鲜“九人会”小说比较研究[D]. 金向德. 中央民族大学, 2015(12)
- [10]名流·汇 醉梦浮生,私享青春[J]. 湖边儿. 医学美学美容(Me),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