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坤(玉溪市第一中学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高中地理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与生活密不可分。简单直接、照本宣读的教学方式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情境教学成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从创设导入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实验情境四个方面谈高中地理创设情境教学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1-0077-01
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人们普遍认可情境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无法领会情境教学的实质,不是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就是生搬硬套别人情境教学的案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积极掌握正确的情境创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在课堂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可采用播放视频、讲述谚语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
在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让学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肯定愚公精神的基础上,再设疑让学生思考:当初的愚公为何要移山?如果是现在,愚公还需要移山吗?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再用“穿越”的方法思考过去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容易就分析出当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交通不便,山地地形阻碍了当地的交通。而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愚公自然不用移山。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条件下,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很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趣味性很浓且与课题结合得很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需说明的是,很多教师误以为创设趣味性情境适宜于在课堂开始阶段的导入环节使用。进入课堂正题后,即为“讲经布道”阶段,不需要再创设趣味情境。这种看法大错特错。趣味性情境的有利之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将学生课堂中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内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创设趣味性情境。
笔者曾在让学生们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这一问题时,播放了电影《阿凡达》片段,用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科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举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该问题的乐趣,学生们在探究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后,进一步探讨在宇宙中有没有真正的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课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段话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
创设生活性情境时,可举出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社会现象,以真实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性情境真实、形象可感,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由于笔者当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都会出现梅雨天气,梅雨过后出现伏旱天气,夏秋季节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并描述每年这段时间本地的天气状况,通过切身感受分析这些天气的形成缘由。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和求知欲望,因而更便于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状况,便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环境观。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拉近了学生和地理科学的距离,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家乡典型的地理现象,实地观察具体的环境,运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
三、创设思辨性情境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为学生探讨问题创设的表面矛盾实则蕴涵地理科学知识的背景性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创造、思考问题的冲动,更好地让学生探究、研讨地理问题。
如学习“台风”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仔细冷静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教学中这种无疑、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境界,即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探究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了知识。学生在生疑、解疑的同时,能感受到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正如上述案例,创设思辨性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貌似无疑处设疑,教师要在备课时多进行逆向思维,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置疑问,才能做到于貌似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设疑,因其易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而形成思辨性情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唯有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