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麻醉学
作者: 陈晓光
导师: 王俊科
关键词: 肢体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一氧化氮,核因子
文献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前言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反复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限制心肌梗死范围。这一概念是由Murry等首次提出,他们在大鼠的研究表明心肌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目前研究认为缺血预处理比已知任何药物疗法都更能有效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经典缺血预处理方法是开胸后通过数次短暂的心肌缺血诱发IPC效应,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证实心脏外脏器和组织,如肾脏、肠系膜、骨骼肌等的短暂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远隔器官预处理(remote preconditioning)。研究表明短暂的肢体缺血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预处理激发心脏抗缺血保护的确切机制至今未明。本研究拟以“捆绑法”复制大鼠双下肢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的动物模型,探讨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早期保护作用;并通过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及核因子kB特异性抑制剂,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IPC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健康Wistar大鼠96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50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实验主要仪器: 小型动物呼吸机(Harvard 638型,美国);
论文目录:
一、摘要
1.中文论著摘要
2.英文论著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主体
论文一 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论文二 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NO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论文三 核因子-Kappa B在肢体缺血预处理早期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1.综述
2.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3.致谢
4.个人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7-28
参考文献
- [1].远程缺血预处理对ACS患者PCI术后心肌保护、对比剂肾病及预后的研究[D]. 周发展.山东大学2018
- [2].脂联素对成年和老年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及脂联素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D]. 王慧.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 [3].α7nAChR激动剂后处理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熊军.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 [4].延迟相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蔡明.华中科技大学2010
- [5].缺血预处理、后处理以及远端肢体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 段欣.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 [6].钠钙交换体在缺血预处理产生的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武峰.第四军医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春梅.山东大学2008
- [2].肢体缺血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探讨[D]. 赵红岗.河北医科大学2004
- [3].NO在间歇性低氧抗心肌缺血再灌损伤中的作用[D]. 丁海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
- [4].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郑霞.浙江大学2005
- [5].地氟醚延迟预处理对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吴滨阳.中国医科大学2005
- [6].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方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干预机制[D]. 韩笑.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 [7].蒺藜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理研究[D]. 王显刚.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 [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和脑红蛋白参与肢体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D]. 靳瑞丽.河北医科大学2006
- [9].p38MAPK参与肢体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及其机制初探[D]. 孙晓彩.河北医科大学2006
- [10].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理保护效应的进一步研究[D]. 刘磊.山西医科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