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报业市场论文-崔江红,蔡正鹏

成都报业市场论文-崔江红,蔡正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都报业市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报业,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报纸

成都报业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崔江红,蔡正鹏[1](2011)在《成都报业发行市场竞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度烽火连天的成都报业市场,经过近十年的"苦战",由21世纪初的"七雄争霸"演变为当今的"两军对垒"。两大报团分别以两份领军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竞争主轴,以各自定位分别与集团主打都市报基本趋同的《天府早报》、《成都晚报》为补充,上演着成都报业市场的连连好戏。(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1年11期)

苏林森[2](2011)在《从成都报纸零售市场看网络对报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冲击,如果能了解报纸读者和网民的交融,对报纸和网站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成都作为报业重镇,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全国性意义。1995年成都诞生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2000年《成都商报》成为中国第(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11-07-06)

陈国权[3](2008)在《对报业广告转型的思考——来自成都报业广告市场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报业广告下滑的危机,报业广告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和广告增长方式。为行业生产消费者促进消费报社广告部门的角色一般是被动的,联系客户、刊登广告,策划实施活动,吸引广告投放。在广告客户与读者之间充当着一个牵线者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旁观者。至于他们是否能"成交"则一般(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08年11期)

文璐,陈国权[4](2007)在《竞争的理性与思考——成都报业市场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是个对我国新闻发展而言具有标本意义的地区,是都市报实践与理论的发端。从90年代中期起本刊就开始关注这里的发展变化。2004年2月,本刊在区域报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框架下专题采访了成都报业。叁年多过去了,成都报业总体格局看似山水依旧,实质上竞争与探索一刻也没停歇,新的变化、思考每天都在发生。从上一期起,本刊在梳理"晚报早出"这样一些实践层面有争议的焦点问题的主题下开始重新探访一些重点地区,本期是"有效发行",因此本刊再次走进成都。(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07年07期)

陶玲[5](2007)在《都市报在成都报业市场的发展轨迹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报业市场发育经历了叁个阶段:有限的狭隘市场、原始的无序市场和开始发育的有序市场。中国报业进入90年代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大众对文化产品需求加大等条件促使报纸业界出现了一种新兴报种——都市报。都市报是市民定位,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一问世就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广告量和发行量也是不断攀升。成都都市报的发展就像中国整个都市报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开了中国内地都市报的先河,《华西都市报》更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崭新的市民定位、活泼的新闻表现手法和创新的经营模式在中国报业市场异军突起,其突出的市场占有率、发行量和经济效益使得成都报业乃至全国都掀起了一股办都市报的热潮。《成都商报》于1995年1月从走“精英路线”改走市民路线,《成都晚报》也走上了与都市报融合的道路,在办报风格、报纸定位和办报业务方面都积极向都市报靠拢。与此同时,1998年、1999年,《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和《四川青年报》纷纷涌入成都都市报市场,成都报业出现了“七雄并存”的繁荣景象,新闻大战、人才大战、资本大战使得当时的成都都市报市场硝烟弥漫。为了击败对手,各家都各显神通,在报道内容上极尽迎合市民;在价格上则不计成本,挥金如土,大打价格战。最终,很多报纸都没能捞到好处,经营中严重亏损以及为了吸引眼球,在内容上屡闯红灯招来了主管部门的叫停。在此期间,成都都市报市场繁荣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的风格定位、版面设置、受众群体以及新闻操作和广告模式都无限趋同,造成了千报一面的局面,报纸成了一种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快餐食品。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也给报纸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2001年,《蜀报》、《商务早报》和《四川青年报》相继停办,成都报业市场由“七雄并存”变为了“四军对垒”,为了能继续生存,四家报纸都向内沿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多方探求和实践“转制”,努力地重塑市场。其中,有报社制度改革,有办报方式改革,有与新兴媒体的整合;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探索中的失败。《成都晚报》推出了周刊化厚报,增加版面的同时注重从视觉、情感、策划等多方面创造体验来吸引读者、留住读者。2005年《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同时“瘦身”,采用国际流行的黄金比例样式。《华西》提出了走上主流媒体的口号,并推出了手机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也打造了网络多媒体平台—digtoy聚合传媒……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天府早报》则一改常态,早报晚出,虽然在短短70天就草草收兵,但是这项大胆的尝试是报界改革探索之路的宝贵经验。现在,在整个报业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都市报要想继续做大做强就必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打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求报纸要有人文关怀,在报道中及时反映对人的价值、尊严的肯定,充分了解受众的需要和意愿。其次,报纸要有自己的声音,加强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同时,都市报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广告收益,而新媒体分割了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使报业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但这也是一种变革的机遇,报纸和新媒体可以优势互补,相互整合,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增量和更长的产业链。在目前报业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下,利用网络寻求新的价值和突破成为发展传统报业的新渠道。此外,除了自身做大做强外,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都市报的监管和引导,从政策、规章、制度上给予调节。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加大了对于都市报的监管力度,为整个都市报类报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本文分为了四大部分:成都开大陆都市报先河、从“七雄争霸”到“叁雄并峙”——成绩瞩目问题不少、成都都市报迈入转型期、都市报今后发展的趋势探索进行阐述和分析。对成都都市报报业的整体和个案的解析和深入研究不仅对掌握整个中国都市报报业发展脉络有解读作用,而且对今后整个都市报报业发展和新闻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4-08)

粟晓瑜[6](2005)在《对成都报业市场新一轮扩版潮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05年,成都报业市场报纸的扩版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成都报业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本文拟从传媒战略管理的角度对此次扩版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笔者在成文前对今年成都报业市场上的几份主流媒体作了详细的样本分析和对比,也在成都市民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05年04期)

古隆媛[7](2005)在《成都报业市场“差异化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断改版,不断创新,突破成都报业市场目前都市生活类报纸多面一孔同质化的竞争!”这是2005年成都报业市场运作的一大亮点。 继5月16日《成都晚报》改版,5月21日《成都商报》和《华西(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05-08-15)

幸培瑜,文璐[8](2004)在《生存与做大的条件——成都报业之市场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容量的静态描述 1.市区有效发行空间受限。 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1998年爆发的同质化竞争,让成都的媒体人至今仍不断追问:“成都到底能容纳多少张都市类报纸。” 按照各种宣传材料上的公开说法,《华西都市报》的最高发行量为70万份,《成都商报》的发行量是60万份;《成都晚报》和《天府早报》各为20万份,合计170万份。出于现实的原因,由此推断成都都市类报纸的日均期发总量,很难得出令人(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04年03期)

白冰,黄立[9](2003)在《从博弈论经济学看成都报业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成都报业市场的现状——同质产品市场在成都,人们常说:只要读一份报纸就可以知道其他报纸的内容。这是对国内传媒市场发达的成都报业市场的真实写照。研究表明,成都报业市场产品同质现象十分严重。换言之,成都报业中占市场份额较大的报纸,内容与栏目的设计大同小异,(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03年06期)

肖云[10](2003)在《走向成熟:趋同背后的个性挣扎——2002年以来成都报业市场竞争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以来在成都的几张都市报纸《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都改变了过去单纯模仿的低层次竞争策略,呈现出以自我创新为主,着力凸显自身个性的竞争态势;即使相互模仿亦注入了很多创新成分。在貌似趋同的表象下,各报特点和个性渐次凸显,竞争进一步走向成熟。(本文来源于《广告人》期刊2003年03期)

成都报业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冲击,如果能了解报纸读者和网民的交融,对报纸和网站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成都作为报业重镇,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全国性意义。1995年成都诞生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2000年《成都商报》成为中国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都报业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1].崔江红,蔡正鹏.成都报业发行市场竞争分析[J].传媒.2011

[2].苏林森.从成都报纸零售市场看网络对报业的影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

[3].陈国权.对报业广告转型的思考——来自成都报业广告市场的观察[J].中国.2008

[4].文璐,陈国权.竞争的理性与思考——成都报业市场再探[J].中国.2007

[5].陶玲.都市报在成都报业市场的发展轨迹及展望[D].四川大学.2007

[6].粟晓瑜.对成都报业市场新一轮扩版潮的反思[J].新闻界.2005

[7].古隆媛.成都报业市场“差异化竞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

[8].幸培瑜,文璐.生存与做大的条件——成都报业之市场环境[J].中国.2004

[9].白冰,黄立.从博弈论经济学看成都报业市场[J].新闻界.2003

[10].肖云.走向成熟:趋同背后的个性挣扎——2002年以来成都报业市场竞争透视[J].广告人.2003

标签:;  ;  ;  ;  

成都报业市场论文-崔江红,蔡正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