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与小康指标存在差距

民心与小康指标存在差距

一、百姓感受与小康指标有差距(论文文献综述)

关玉玉[1](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含宇[2](2020)在《内蒙古全面决胜小康阶段的短板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9年,邓小平对国内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构建蓝图时,指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此后,中国共产党的整体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基于“小康”这个定义的被指出,一直至国内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进一步明确的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着后来的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指出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十六大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分析、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核算、社会公共的满意度调查三个角度对内蒙古整体构建小康进程从主客观方面结合进行科学研判,总结经验、发现短板,从补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补齐民生短板、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短板、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上精准发力,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努力的方向。并为内蒙古实现精准脱贫、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叶萍[3](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俱翠[4](2014)在《基于SEM模型的小康满意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委八届三次全委会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今后五年河北省内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目标在大多数地区要实现。河北省大多数农村的小康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小康建设的重点很难点在农村。与此同时,了解在小康建设过程中居民的感受最能考察小康建设的成效和小康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为小康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论文参照顾客满意度模型,建立小康满意度模型,考察在小康建设过程中影响居民小康满意度的因素及各地市小康满意度指数并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基于此,本文从小康评价体系和在研究大量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小康满意度研究。为获取基于政府视角的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居民预期、经济满意度、资源环境满意度、生活状况满意度、民主法治和文化教育娱乐是影响小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依此建立了小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河北省县域农村小康满意度实证分析。模型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明确了小康满意度与居民建成小康信心之间的显着正相关关系:提高居民的小康满意度可以显着提升居民建成小康的信心。通过分析SEM模型结果,对小康建成过程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小康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经济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居民所在地的全面发展。二是政府应加强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府应加强居民的权利行使和对社会的治安管理。实证部分,主要是针对影响居民小康满意度的因素和河北省各市小康满意度指数两方面进行考察。本文建立的小康满意度模型可以作为后续小康进程监测的一个新的监测方法。

付蓓[5](2013)在《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单位,也是自治权最大的行政单位,其管辖区域面积广阔。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少数民族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民族问题,对此特别加以重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如果对少数民族民生问题采取听之任之的漠视态度,就有可能使一些原本简单的经济社会问题演变发展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冲突,对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民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有些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同时,各民族自治区内部之间民生发展也不平衡。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发展状况,对于科学确定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民族自治区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作为一个群体进行整体研究,是我国民生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尝试。笔者首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民生现状和发展速度进行了测量和科学评定,获得各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的各类信息和细节特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不仅对民族自治区自身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指标排序,还对民族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沿海发达5省(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纵向对比分析中,客观地体现了取得的成就;从横向对比分析中,直观地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方法科学、数据真实、结论客观,力求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和对策相结合。全文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通过界定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概念,指出研究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的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中把握当前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的不足,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分述当前中国民生理论的三大来源:西方社会中与民生有关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第3章民族自治区民生评价体系设计。首先从宏观上介绍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基本概况,在回顾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要求,同时结合民族自治区实情,构建我国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量化评价体系。此章是后面一章分析对比的基本点。第4章对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首先按照民生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直观描述民族自治区民生水平在全国区间位置;再用纵向比较方法,回顾各项民生指标发展的轨迹、民生质量提升的速度,总结并坚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用横向比较方法,分析民族自治区与沿海发达5省(市)的差异,客观评价民族自治区民生的突出成绩和相对差距,力求对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有真实、全面的把握。第5章分析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主要从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城乡隐性失业比例增大、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差距较大、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和老年社会保障尚需提高6个方面进行分析。第6章总结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社会稳定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文化繁荣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政党、政府和群众三者角色定位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第7章提出加快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主要针对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十二五”期间国家要转变发展模式,以民生为先,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我国民族自治区民生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将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把握当前我国各民族自治区的民生状况和进步程度,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不同民族区域的差异化国家援助政策提供依据。

李先昭[6](2012)在《党报市县报道的“民生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服务市县是《新华日报》等省级党报的重要职能,因此市县新闻在党报的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比重。《新华日报》还专门在一版位置辟出专栏《市县看点》,同时还设置了A7区域版,报道市县中的工作亮点。在党报的市县新闻报道中,有关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性报道又尤为突出。

陈民恳[7](2011)在《论生活品质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宁波市为例》文中提出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顺应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动态掌握生活品质提升的主要进展,科学评价各地区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界定了宁波市生活品质的范围,并尝试构建符合本地实际、贴近百姓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周晓苗[8](2011)在《新疆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大从实际出发,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兵团作为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肩负着稳疆兴疆、屯垦戍边的重大职责,建设兵团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特殊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安定、精神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殷实和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系统对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进行说明;其次,归纳总结了全面小康的基本理论、科学内涵以及新要求;接着,从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出发,剖析了兵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再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兵团2005-2009年的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然后为进一步客观反映兵团全面小康进程,对兵团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兵团全面小康进程与指标进行预测分析。此外,为更详细反映兵团全面小康建设,对各垦区的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综合测评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兵团近几年全面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但是与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与资源环境亟待继续提高与改善;而且兵团十四个垦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参差不齐,差距也比较大。为了推进兵团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结合以上章节的研究,以及当前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条件,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实施人才强兵团的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兵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张荣超[9](2009)在《张荣超日记1992-2009》文中指出1992年5月23日,晴天今天乡里布置工作,要求全乡要完成300吨油菜籽订购任务,全乡7000户种油菜,凡是春订合同上有油菜任务的,按每亩200斤交售,完不成订购任务的,每斤油菜籽罚5毛钱。县、乡考虑到农户食用

周彩娟[10](2008)在《生态小康: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而人口7亿多的山区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客观地分析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咸宁山区为例,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小康是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本论文在论述生态小康经济学含义和生态小康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全面地分析了山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自然资源富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快的矛盾,基本生产要素丰富与高等生产要素短缺的矛盾,无偿占有、使用环境与自觉保护环境的矛盾,重视资源的生产价值与轻视资源的生态价值的矛盾。山区“富饶的贫困”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富饶”是山区的优势,将“富饶”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论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论证生态小康建设不仅是山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它不仅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山区在低起点上实现追赶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的最佳路径。生态小康是一种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的全新选择,因而能够有效地缩短与平原发达地区的差距,并在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同时,创造未来山区发展更高更有竞争力的生态经济新起点。论文认为建设生态小康必须以绿色产业为中心环节,结合咸宁山区实际,提出“四乡六业”集中了山区多种优势,既是绿色产业,又是支柱产业,是生态小康的产业支撑。咸宁山区处于武汉城市圈之中,其独有的生态优势奠定了武汉城市圈后花园的特色地位。武汉城市圈建设为咸宁山区生态小康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生态大市咸宁将在建设生态小康过程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论文围绕生态小康建设目标,深入具体地论述了山区实现生态小康的基础和关键。论文提出良性生态系统是山区实现生态小康的基础。山区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生态系统。在分析山区目前生态系统不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区良性生态系统建设目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论文提出生态小康建设的关键是要优先开发山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开发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咸宁山区农民与温州山区农民观念和行为的比较中,进一步论证了人力资源的可开发性以及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山区建设生态小康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过程。提出了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提高人口素质,重点是文化教育,难点是培养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开放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文化教育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发展文化教育的思路和举措,阐述了咸宁山区农民观念落后的现状以及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的艰巨性,强调用教育的办法、引导的办法和发展的办法来培育山区居民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开放观念,以观念的转变推进生态小康的建设。论文还初步论证了生态小康的衡量标准,即建立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的核心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具体讲,生态小康指标体系是以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为基本框架,实行绿色GDP核算的指标体系。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体现形式。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引导生态小康建设的顺利进行。本论文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并初步论证了生态小康的经济学含义,拓展了小康的内涵和外延;二是提出并初步论证了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三是全面探讨了生态大市咸宁实现生态小康的主要路径。

二、百姓感受与小康指标有差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姓感受与小康指标有差距(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全面决胜小康阶段的短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内涵及本文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沿革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
        2.政府角色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及内蒙古经济发展成效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2.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二)内蒙古全面小康经济发展成效
        1.从“建设”到“建成”十年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1)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2)“三农”政策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
        (3)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城镇化呈现加速趋势
        (4)民生领域有着非常大力度的改革
        2.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自治区对经济结构做出及时调整
        (2)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三、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
    (一)从中央层面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刚性指标分析
        1.生产总值翻番目标(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数)
        2.城镇居民收入翻番目标(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数)
        3.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翻番目标(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数)
        4.脱贫目标
    (二)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综合分析
        1.指数计算方法
        2.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测定
    (三)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意度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范围和对象
        3.调查方法
        4.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四)结合指标体系和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1.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
        2.互为补充的形势研究
四、内蒙古决胜全面小康的优势与短板
    (一)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
        2.丰富的资源优势
        3.壮阔的沿边优势
    (二)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弱项
        1.在产业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在富民方面,居民增收还需加力
        3.在领域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4.在区域方面,东中西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5.在环境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突出
五、补齐当前内蒙古全面小康短板的对策
    (一)客观认识全面小康进程中发现的短板和弱项
        1.时刻保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2.充分认识到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短板弱项的迫切性
        3.勇于树立解决短板弱项问题的担当意识
    (二)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补短板强弱项对策建议
        1.补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福祉
        3.补齐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加快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民生建设
        4.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造“绿富美”的内蒙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

(3)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基于SEM模型的小康满意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小康社会研究现状
        1.3.2 满意度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独特
        1.5.2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准备
    2.1 概念界定
        2.1.1 顾客概念界定
        2.1.2 “满意”的概念界定
        2.1.3 小康满意度
    2.2 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及测量工具确定
        2.2.1 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及测量模型
        2.2.2 小康满意度指标体系及模型初步构建
第3章 小康满意度建模前的准备
    3.1 问卷设计
        3.1.1 设计原则
        3.1.2 设计流程
        3.1.3 问卷量表
    3.2 数据准备
    3.3 结构方程模型(SEM)
        3.3.1 变量概念
        3.3.2 SEM 模型结构简介
        3.3.3 SEM 模型实现步骤
第4章 小康满意度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县域农村小康满意度为例
    4.1 建模前的数据准备
        4.1.1 抽样设计
        4.1.2 指标细化和问卷设计
        4.1.3 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4.2 效度和信度分析
    4.3 小康满意度描述统计分析
        4.3.1 频数统计
        4.3.2 数据分布和构成
    4.4 基于 SEM 模型的河北省小康社会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4.1 基于河北省小康满意度 SEM 建模
        4.4.2 基于小康满意度 SEM 模型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康满意度指数和建成小康信心指数
        4.5.1 居民小康满意度指数和建成小康信心指数
        4.5.2 关于本部分小康满意度指数构建的几点说明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选题视角
    5.2 文章的研究结论
    5.3 河北省建设小康的对策建议
    5.4 研究分析的不足
        5.4.1 模型问题
        5.4.2 问卷设计问题
    5.5 小康满意度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民生问题研究动态
        1.1.1 国外研究动态
        1.1.2 国内研究动态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民生
        1.2.2 民生问题
        1.2.3 民生发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典型性
        1.4.2 建立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量化评价体系
        1.4.3 注重对比研究
第2章 民生问题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西方社会中与民生有关的思想
        2.1.1 古典经济学中的民生理念
        2.1.2 空想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2.1.3 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
        2.1.4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论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2.2.1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
        2.2.2 中国近代民生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2.3.2 列宁的民生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3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历程与评价体系设计
    3.1 民族自治区概况
        3.1.1 民族自治区区位环境特征
        3.1.2 民族自治区自然资源概况
        3.1.3 民族自治区人口及民族分布特征
    3.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历程回顾
        3.2.1 民生初步稳定时期(1949-1965年)
        3.2.2 民生缓慢增长时期(1966-1978年)
        3.2.3 民生迅速发展时期(1979-2001年)
        3.2.4 民生高效发展时期(2002-至今)
    3.3 民族自治区民生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
        3.3.1 民生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3.3.2 民生评价指标结构
        3.3.3 数据与指数合成
第4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评估
    4.1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综合评估
        4.1.1 民族自治区民生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4.1.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排序
        4.1.3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比分析
    4.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纵向对比分析
        4.2.1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位置的变化
        4.2.2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排序的变化
    4.3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横向对比分析
        4.3.1 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4.3.2 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对比分析
        4.3.3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的比较
        4.3.4 卫生技术人员的比较
        4.3.5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教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
        5.1.1 思想观念和政策落实不到位
        5.1.2 教育经费严重匮乏
        5.1.3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难以克服
        5.1.4 办学资源不足限制学校发展
        5.1.5 师资待遇与教师队伍结构急需提高
        5.1.6 文化事业及大众传播渠道发展滞后
    5.2 城乡隐性失业比例增大
        5.2.1 城镇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5.2.2 农村隐性失业面广
        5.2.3 失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不断显露
    5.3 城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5.3.1 城镇居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差距扩大
        5.3.2 农村人均纯收入比沿海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低
        5.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5.3.4 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3.5 低收入群体有扩大的趋势
        5.3.6 居民利用市场机制增加收入的意识薄弱
    5.4 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5.4.1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4.2 卫生发展中的高素质人才瓶颈
        5.4.3 医疗保障水平尚需提高
        5.4.4 民族医药急需继续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5.5 老年社会保障尚需提高
        5.5.1 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
        5.5.2 城镇养老金资金来源不足
        5.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阻力大
        5.5.4 不同人群养老金差距大
        5.5.5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5.6 住房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5.6.1 城镇居民购房能力较弱
        5.6.2 农村住房设施配套尚未根本解决
        5.6.3 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重重
第6章 民族自治区社会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6.1 社会稳定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6.1.1 大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6.1.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3 不断健全少数民族民生表达机制
    6.2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6.2.1 建立民族自治区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6.2.2 妥善化解民族间的经济利益矛盾
        6.2.3 正确看待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
        6.2.4 兼顾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6.3 文化繁荣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6.3.1 不断拓宽文化民生发展内涵
        6.3.2 积极应对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6.3.3 更新落后生活观念,加强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6.4 准确把握政党、政府和群众三者角色定位是民族自治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6.4.1 民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党
        6.4.2 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4.3 人民群众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力量
第7章 当前加快民族自治区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7.1.1 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7.1.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7.1.3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7.1.4 加强选才育才和用才一体化建设
    7.2 把就业收入作为民生头号大事来抓
        7.2.1 注重经济增长的居民收入效应
        7.2.2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2.3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7.3 健全各级卫生保障体系
        7.3.1 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责任
        7.3.2 在制度架构上实现城乡医疗统筹
        7.3.3 扶持乡村卫生机构发展
        7.3.4 大力发展民族医药
    7.4 提高老年社会保障功能水平
        7.4.1 发挥自我和家庭养老保障能力
        7.4.2 促进社会养老保障资源的整合
        7.4.3 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为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留出空间
        7.4.4 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
        7.4.5 加大养老基础设施投入
    7.5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7.5.1 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及长远规划
        7.5.2 多渠道提供保障性住房
        7.5.3 确保资金和土地到位
        7.5.4 严格住房民生监督考核机制
        7.5.5 实施住房保障阳光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党报市县报道的“民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关注民生大计, 寻求政府工作与人民生活的结合点
关怀民生问题, 彰显政府解决群众困难的创新路径
关心民生诉求, 解读政府服务百姓需求的长效机制

(7)论生活品质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宁波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意义
    (一)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的客观需要
    (二)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顺应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三)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内在要求
二、生活品质的内涵及其范围
    (一) 生活品质的内涵
    (二) 生活品质范围的界定
三、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重点与亮点相结合。
        2. 坚持可能与可行相结合。
        3. 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4.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三) 框架体系
        1. 物质生活。
        2. 社会保障。
        3. 文化生活。
        4. 教育水平。
        5. 身心健康。
        6. 生活环境。
        7. 交通出行。
        8. 社会管理。
四、完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生活品质统计调查制度
    (二) 建立生活品质定期评价制度
    (三) 建立生活品质考核激励制度

(8)新疆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及理论借鉴
    2.1 小康社会的渊源及发展
        2.1.1 "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2.1.2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2.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内涵
        2.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2 理论借鉴
        2.2.1 经济发展理论
        2.2.2 社会发展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兵团小康社会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兵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3.1.1 1982-1990年:兵团小康社会准备阶段
        3.1.2 1991-2000年:兵团小康社会建立阶段
        3.1.3 2001年至今: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3.2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
        3.2.2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问题
    3.3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第四章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系统构建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1.3 指标目标值确定及指标说明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4.2.2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五章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实证分析
    5.1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测算
    5.2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分析
        5.2.1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变动趋势
        5.2.2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子系统变动趋势
    5.3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差距分析
    5.4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预测分析
        5.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预测--基于GM(1,1)模型
        5.4.2 主要指标预测—基于ARMA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兵团各垦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体分析
    6.1 兵团垦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测评
    6.2 兵团垦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聚类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兵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对策建议
    7.1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条件分析
        7.1.1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分析
        7.1.2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分析
    7.2 加快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对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二:公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生态小康: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二、关于生态经济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三、关于小康社会的国内外研究
        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国内外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基本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小康—生态小康:21世纪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生态小康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 生态小康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理论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建设物质文明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理论
        四、生态需要理论:强调生态需要是现代人类最基本需要的理论
        五、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理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的理论
    第三节 生态小康的实践依据
        一、山区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中的地位
        二、生态小康是山区走出"富饶的贫困"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追求生态小康:咸宁山区兼顾生态与经济的选择
    第一节 山区农业大市走向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
        一、自然资源富饶与经济发展不快的矛盾
        二、基本生产要素丰富与高等生产要素短缺的矛盾
        三、无偿占有、使用环境与自觉保护环境的矛盾
        四、重视资源的生产价值与轻视资源的生态价值的矛盾
    第二节 追求绿色产业是追求生态小康的中心环节
        一、"四乡六业"是咸宁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四乡六业"是咸宁发展的绿色产业
        三、"四乡六业"确立了咸宁发展的"绿色市场观"
    第三节 生态大市咸宁在武汉城市圈的特色定位
        一、武汉城市圈:"十一五"咸宁加快发展,实现生态小康的重要机遇
        二、大武汉"后花园":生态大市咸宁的特色定位
        三、生态大市咸宁以"青山绿水蓝天"走向全国和世界
    第四节 "四乡六业"与咸宁发展:基于1998-2006年的实证分析
        一、"四乡六业"对咸宁农业总产值的贡献测算
        二、"四乡六业"各产业对"四乡六业"总产值的贡献测算
        三、"四乡六业"的实际总产值与各项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良好生态系统:山区实现生态小康的基础
    第一节 山区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生态系统
        一、山区生物多样性
        二、山区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不优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
        二、山区文化环境脆弱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良性生态系统目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
        一、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调
        二、发挥资源优势与发挥市场优势的协调
        三、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
第五章 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 几组相关概念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绿色增长与绿色发展
        三、GDP与绿色GDP
    第二节 生态小康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
        二、生态小康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 建立以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
        一、生态小康指标体系是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二、建立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的三个基本要求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实现山区生态小康的主线
    第一节 人力资源与生态小康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二节 温州山区农民与咸宁山区农民的比较
        一、市场观念上的差距比较
        二、由观念支配的投资方式的举例比较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文化教育
        三、难点:培养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开放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百姓感受与小康指标有差距(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D]. 关玉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内蒙古全面决胜小康阶段的短板与对策研究[D]. 史含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4]基于SEM模型的小康满意度应用研究[D]. 俱翠.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 [5]中国民族自治区民生问题研究[D]. 付蓓.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6]党报市县报道的“民生视角”[J]. 李先昭. 传媒观察, 2012(06)
  • [7]论生活品质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宁波市为例[J]. 陈民恳.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1(07)
  • [8]新疆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究[D]. 周晓苗.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9]张荣超日记1992-2009[J]. 张荣超. 安徽文学, 2009(Z1)
  • [10]生态小康: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D]. 周彩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民心与小康指标存在差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