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franc韧带对前足稳定性的研究

Lisfranc韧带对前足稳定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生理状态下,Lisfranc韧带对前足稳定性的重要影响。方法:6具尸体足标本,生前均无足部疾患正常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男4具,女2具,平均年龄40岁,平均体重62.5公斤。选中的标本立即用双层塑料布封装,置于-20℃深低温冷冻冰柜中保存,在此温度下保存,骨和韧带的生物特性没有明显改变[1],实验前12小时取出,室温下自然解冻,在踝关节以上20厘米处横行截断胫腓骨,小心剔除近段5厘米皮肤、肌肉等软组织,保留胫腓骨间膜,标本近端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包埋处理,包埋盒与胫腓骨垂直,以保持向下加载时踝关节位于中立位。并将尸体标本标号,便于以后实验和统计分析。所用标本用肉眼和X光线摄片排除畸形、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性组织破坏等病理异常。自制胫腓骨夹具,用义齿基托树脂Ⅰ型牙托粉牢固固定小腿于夹具中。模型制作过程中小腿标本始终保持于直立位,以便标本平稳地受载,确保实验精度。处理标本过程中随时用生理盐水保持标本湿润。将包埋好的标本置于万能生物力学机上,标本下方通过特制的模具固定,上方连接加载装置。将包埋好的标本置于万能生物力学机上,标本下方通过特制的防滑界面,上方连接加载装置。解剖第一二跖跗关节皮肤,暴露第一二跖跗关节及其间隙,暴露时注意仔细小心,尽可能减少软组织的损伤,以保证标本尽可能接近正常生理结构。于小腿前方上跨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于跖屈30度位(正位踝关节无内外翻,呈中立位;侧位踝关节分别位于跖屈30度)。于第一致骨基底背侧,距第一跖骨关节面1cm处打入一枚细克氏针,在第二跖骨基底背侧对应位置打入另一枚细克氏针,之间连接引伸器。第一二跖骨基底之间轻微的位移变化都可通过克氏针传递给引伸器,使机械信号变形转变为电信号,通过电脑记录下不同负荷对应的位移变化。CSS-44020生物力学仪加载,以10N/秒的速度向标本顶端施加压力至最大压力100N,保持最大载荷5秒后卸载。注意加载时保持胫腓骨垂直于水平面,依次切断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分别加载,电脑记录四个实验组(韧带完整组、切断背侧韧带组、切断背侧和Lisfranc韧带组、韧带全切断组)不同负载下第一二跖骨基底之间的位移变化。每次测完后,让标本休息5分钟,回复初始状态,以消除蠕变的影响。实验中加载100N是标本所能维持跖屈30度位耐受的最大压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用生理盐水不断浸润标本,保持标本的湿润性,以减少实验对标本造成的组织变性,使实验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将所测得的四组数据用sas v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two way ANOVA)。结果:四个实验组(韧带完整组、切断背侧韧带组、切断背侧和Lisfranc韧带组、韧带全切断组)在不同负荷下产生的位移不等或不完全相等。韧带完整组位移均值为0.00058±0.00013mm/N ,切断背侧韧带组位移均值为0.00072±0.00015mm/N,切断背侧和Lisfranc韧带组位移均值为0.00216±0.00053mm/N,韧带全切断组位移均值为0.00214±0.00062mm/N。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切断背侧和Lisfranc韧带组与韧带全切断组在相同负荷下产生的位移明显大于韧带完整组与背侧韧带切断组。切断背侧和Lisfranc韧带组与韧带全切断组之间在相同负荷下产生的位移的显著性无差别。韧带完整组和背侧韧带切断组之间在相同负荷下产生的位移的显著性无差别。结论:第二跖骨和内侧楔状骨之间的稳定性依赖两者之间的三条韧带: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三条韧带中Lisfranc韧带对于维持第二跖骨和内侧楔状骨之间的稳定尤为重要,当其损伤可影响足内侧柱和中间柱之间的稳定性;而背侧韧带和跖侧韧带作用相对较小,尤其是背侧韧带损伤对于第二跖骨和内侧楔状骨之间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当其损伤可以保守治疗。在外伤致足横弓下陷、扁平足、高弓足等异常足的生理状态下三条韧带对于前足稳定性的影响又是怎样,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Lisfranc 韧带对前足稳定性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跖跗关节损伤的研究与诊治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正交试验六韧带手性结构展收几何参数优化[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的韧带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02)
    • [3].锻炼韧带要注意[J]. 科普天地(资讯版) 2009(08)
    • [4].针刀恢复膝周韧带功能治疗膝骨关节炎机制浅析[J]. 新中医 2020(21)
    • [5].韧带拉伸在帆板运动中的重要性[J]. 山东体育科技 2009(01)
    • [6].腹壁韧带样型纤维瘤二例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3(06)
    • [7].蚕丝韧带复合骨髓干细胞重建兔前交叉韧带[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20)
    • [8].距腓前韧带与踝间后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04)
    • [9].胸背部膜椎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0].近5年不同腰椎有限元模型应用频次分析[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6)
    • [11].成人膜椎韧带与硬膜下腔阻滞的关联[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58)
    • [12].成人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观测[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01)
    • [13].活动扭伤冷敷为先[J]. 老同志之友 2009(12)
    • [14].面部支持韧带的解剖学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17)
    • [15].腰骶部硬膜外腔“膜椎韧带”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19)
    • [16].脊柱硬脊膜外腔“膜椎韧带”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04)
    • [17].裂纹格特蛤韧带中的天然生物光子结构[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9(06)
    • [18].透明质酸注射填充韧带深层在中下面部年轻化中的疗效分析与3D评价[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0(09)
    • [19].埋线加固韧带改善中面部松弛下垂应用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 2018(10)
    • [20].腹壁韧带瘤8例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06)
    • [21].关节镜下重建髌骨内侧支持韧带治疗髌骨脱位[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07)
    • [22].六韧带手性蜂窝结构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6(08)
    • [23].Treitz韧带附近疾病的外科处理2例[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S2)
    • [24].背侧腕间韧带关节囊固定术治疗舟月不稳定实验研究[J]. 齐鲁医学杂志 2015(02)
    • [25].腓骨截骨结合针刀韧带松解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10)
    • [26].胸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分析(附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现代肿瘤医学 2010(08)
    • [27].眼外Check韧带系统的解剖研究[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10)
    • [28].常崴脚要当心韧带出问题[J]. 山西老年 2019(10)
    • [29].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韧带化研究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06)
    • [30].颈椎病治疗中血管韧带弹性的重建[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23)

    标签:;  ;  ;  ;  ;  ;  

    Lisfranc韧带对前足稳定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