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

论文摘要

在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从较为单纯的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转变为综合环境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综合经济环境的竞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尤其软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密切相关。总体说来,区域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固然重要,但由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等构成的软环境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硬环境一起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软环境优化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不可少且是更难办好的重要一环,只有建设和优化好武汉城市圈软环境,才会加速其“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文章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侧重于该区域软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具体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导论部分,通过引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软环境等相关概念,介绍本研究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并给出相应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软实力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软环境问题的研究进行理论的梳理,并对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第三部分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探讨武汉软环境问题的现状,包括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着重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制和技术环境等五个方面阐释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主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介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主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发展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角度阐述优化软环境的思路,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一部分主要提炼出本研究的重要结论与创新点,并指出存在的缺陷,以利于在今后研究中加以完善与深化。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相关概念
  • 1.1.2 选题背景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回顾及评价
  • 1.2.1 研究现状回顾
  • 1.2.2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软环境问题研究的理论梳理
  • 2.1 软实力理论对软环境问题研究的借鉴
  •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软环境优化研究的启发
  • 2.3 十七大报告对软环境问题研究的指导
  • 2.4 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 第3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 3.1 软环境问题的现状
  • 3.1.1 已取得的成绩
  • 3.1.2 存在的突出问题
  • 3.2 软环境问题的成因
  • 3.2.1 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滞后和非政府组织缺失
  • 3.2.2 经济环境: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
  • 3.2.3 政治环境: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 3.2.4 法制环境:法制体系不完善
  • 3.2.5 技术环境:技术手段缺乏
  • 第4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软环境优化面临的机遇
  • 4.1.1 经济全球化的契机
  • 4.1.2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 4.1.3 实验区“先行先试”的特权
  • 4.2 软环境优化面临的挑战
  • 4.2.1 硬环境缺陷对软环境优化的约束
  • 4.2.2 软环境优化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 第5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的思路及对策
  • 5.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根本
  • 5.1.1 充分认识软环境优化的重要意义
  • 5.1.2 着重解放“一把手”的思想
  • 5.1.3 突破解放思想的几大误区
  • 5.2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前提
  • 5.2.1 拓展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
  • 5.2.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5.3 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是重点
  • 5.3.1 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
  • 5.3.2 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 5.4 整合区域资源、创新软环境是关键
  • 5.4.1 整合区域政府,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 5.4.2 整合区域信用,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体系
  • 5.4.3 整合区域法律,提高法律协调能力
  • 5.4.4 整合区域人文环境,构建和谐文化氛围
  • 5.5 依靠第三种力量、发展非政府组织是保障
  • 5.5.1 第三种力量的由来
  • 5.5.2 非政府组织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 第6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局限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创新点
  • 6.2 本研究的局限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运用点轴理论分析“武汉城市圈”[J]. 长江丛刊 2016(31)
    • [2].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分析[J].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3].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7(02)
    • [4].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商业 2008(20)
    • [5].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电视台协同发展的建构[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 [6].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分析[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7].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发展研究[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8].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16(Z2)
    • [9].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02)
    • [10].武汉城市圈发展中的农业基础建设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2)
    • [11].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状况的调查分析[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12].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难点·对策[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13].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03)
    • [14].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思考与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5].基于环境金融理论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9)
    • [16].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研究[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9)
    • [17].武汉城市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枯竭现象的比较分析——以地域为切入点[J]. 亚太教育 2016(07)
    • [18].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J]. 企业活力 2010(05)
    • [19].提升鄂州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 鄂州大学学报 2010(04)
    • [20].武汉城市圈区域行政执法一体化探讨[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1].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2(10)
    • [22].武汉城市圈政府对公立医院卫生补偿的现状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 2011(07)
    • [23].加快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J]. 商场现代化 2009(01)
    • [24].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特区经济 2008(10)
    • [25].市圈战略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以武汉市1+8城市圈为例[J]. 魅力中国 2010(10)
    • [26].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 价值工程 2015(34)
    • [27].鄂州医药产业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困难与对策[J]. 鄂州大学学报 2010(01)
    • [28].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 2009(07)
    • [29].武汉城市圈和谐文化建设初探[J]. 长江论坛 2008(06)
    • [30].武汉城市圈固定资产投资聚类分析[J]. 技术经济 2012(05)

    标签:;  ;  ;  ;  ;  ;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