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实验与理论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工程热物理
作者: 董兆一
导师: 唐大伟,淮秀兰
关键词: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可视化研究,动力学模型,传热机理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饱和液氮瞬态爆发沸腾研究是对传统沸腾研究的新突破,同时也是超导应用、液氮汽车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性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课题旨在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新的视角揭示液氮乃至低温液体工质在瞬态高热流冲击下所表现出的超常沸腾行为、影响规律、以及传热过程特性,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同时为实际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实验台。采用脉冲激光提供瞬态高强度热流,利用特制的铂金属薄膜试件吸收激光能量,并对周围的液氮工质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爆发沸腾。采用单次曝光、多次重复的高速摄影方法对微秒量级饱和液氮爆发沸腾现象进行了可视化观测研究,并实现了微秒量级温度场的瞬态测量。该实验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爆发沸腾可视化研究中最为快速的实验台之一。 2.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形核过程非常短暂、剧烈,表现为空间沸腾现象;微小空间中骤然出现大量微小汽泡,与夹杂的液相工质组成复杂的汽液混合物——汽泡群,这是爆发沸腾的重要形态特征;同时,加热表面上方还会出现由爆发沸腾向常规核态沸腾的过渡,通过转变时间这一特征参量能够对两种沸腾形态进行划分。实验发现爆发沸腾发生时的加热温升速率阈值为10~7K/s量级,并对爆发沸腾的评价体系以及转变时间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3.将饱和液氮爆发沸腾与常规核态沸腾以及过冷工质爆发沸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结果表明,常规核态沸腾中描述汽泡行为的特征参数不完全适用于爆发沸腾。是否存在沸腾形态的转变以及汽泡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饱和爆发沸腾与过冷爆发沸腾的重要差别。 4.加热方式、加热表面特性对饱和液氮爆发沸腾过程有重要影响。更高的热流密度和更长的脉冲宽度,会使饱和液氮爆发沸腾更加剧烈,转变时间推迟。可以用热流密度和加热脉宽的乘积,即输入总能量作为加热方式影响作用的综合评价指标。此外,当加热表面特性有利于吸收激光能量,有利于向周围液体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爆发沸腾的概念
1.3 爆发沸腾研究的学术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爆发沸腾实验研究
2.2 爆发沸腾理论研究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4 现有爆发沸腾研究的不足之处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实验系统与原理
3.1 实验系统设计基本思想
3.2 实验设备的选择与研制
3.3 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典型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实验结果
4.2 瞬态高热流作用下饱和液氮沸腾过程分析
4.3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基本特点
4.4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与过冷爆发沸腾的比较
4.5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理论研究
5.1 爆发沸腾理论研究基础
5.2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初始期动力学研究
5.3 饱和液氮爆发沸腾旺盛期传热机制研究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07
相关论文
- [1].超急速爆发沸腾汽泡形核分子动力学研究[D]. 邹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
- [2].垂直矩形窄缝流动过冷沸腾时的汽泡行为和换热[D]. 潘良明.重庆大学2002
- [3].对流换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其应用[D]. 吴双应.重庆大学2004
- [4].微细通道内流动与换热可视化实验研究与分析[D]. 刘志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
- [5].环状狭缝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苏顺玉.华中科技大学2005
- [6].高性能微槽群相变散热系统的研究[D]. 胡学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
- [7].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 颜晓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
- [8].核态池沸腾中汽化核心密度和汽化核心处温度波动的研究[D]. 贾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
- [9].粗糙度对微细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张春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
- [10].微通道中液氮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D]. 齐守良.上海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