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及评价行全小肠切除术后的SD大鼠在肠内营养支持条件下,结肠在形态学代偿性增生和营养物质功能性吸收的变化;同时测定全小肠切除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营养学指标以及剩余肠道吸收功能的变化。立足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的内容,探讨全小肠切除病人剩余结肠代偿的情况和减少肠外营养的可能。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短肠组(10只):制作切除(80-85)%超短肠大鼠;假手术组(10只):给予小肠切断后再吻合手术;对照组(10只):未行手术的大鼠。短肠组、假手术组术后给予百普素(Pepti-2000)做肠内营养(EN)治疗,对照组大鼠用相同的方法和营养液喂养,喂养21天结束后观察结肠形态学(结肠壁厚度、皱襞高度、粘膜厚度、皱襞表面积和结肠粘膜吸收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并用D-木糖溶液对带血管蒂的结肠进行封闭式连续循环灌注,测定结肠对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情况。并于1例全小肠切除的超短肠综合征患者行综合营养支持及肠康复治疗,观察营养支持前后病人的各项营养学指标以及剩余结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功能变化。结果:1短肠组大鼠术后21天结肠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结肠在代偿性形态学增生方面有显著变化。短肠组结肠壁厚度比假手术组、对照组有明显增厚(677±18μm vs642±9μm,677±18μm vs637±7μm),P<0.01。假手术、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肠组结肠粘膜厚度比假手术组、对照组组有明显增厚(388±13μm vs352±14μm,388±13μm vs346±12μm,P<0.01。假手术组、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肠组结肠皱襞高度较假手术组、对照组有明显提高(288±18μm vs261±15μm,288±18μm vs254±6μm,),P<0.01。假手术组、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肠组结肠皱襞表面积比假手术组、对照组有明显增加(14215±836μm2vs11753±863μm2,14215±836μm2vs11089±805μm2),P<0.01。假手术组、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水的吸收:短肠组大鼠结肠经封闭式连续循环灌注3小时后,结肠对水的吸收能力比假手术组、对照组大鼠有显著性提高(2.67±0.09mlvs1.33±0.06ml),(2.67±0.09mlvs1.27±0.08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假手术组、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木糖的吸收:短肠组大鼠结肠经封闭式连续循环灌注3小时后,第1小时和第2小时木糖吸收率和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有所提高,有统计学差异(7.54±0.37%vs6.08±0.18%,7.54±0.37%vs6.05±0.14%;11.24±0.53%vs8.07±0.13%,11.24±0.53%vs8.03±0.10%),P<0.05。第3小时吸收率有明显提高(18.21±0.69%vs9.50±0.28%,18.21±0.69%vs9.38±0.42%),P<0.01。4扫描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对照组大肠粘膜表面肠微绒毛与短肠组相比明显变短,数量减少,微绒毛间距增宽,短肠组肠微绒毛密度增大,顶部为圆形,相互紧贴,微绒毛间隙较小,并且黏膜吸收细胞显著增生。表明短肠组大鼠同一面积大肠粘膜吸收能力比假手术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增强。5短肠综合征患者经综合临床营养支持和肠康复治疗,对比前后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发现患者在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水平,总淋巴细胞计数方面无明显提高,而氨基酸谱和D-木糖吸收能力两次测试无明显变化,与正常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患者对肠外营养的依赖逐步减少。结论:大鼠结肠在全小肠切除后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代偿性增生,以及功能性吸收代偿变化。全小肠切除后的病人经过综合的临床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以及肠康复治疗,可以逐步减少对全肠外营养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