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中心小学校遂宁62900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发展创新能力的今天,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准确灵活”。只有教师“准确”,学生才会“准确”;只有教师“灵活”,学生才会“灵活”。也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准确灵活地理解和学习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发展的特征,认知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学技巧,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来不断实施教学,从而达到“准确灵活”的境界。
1、知识的准确性,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根本所在。现在新教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更加体现小学数学的性质;二是教学方法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离开了“准确”,就会误导一个班的学生,甚至几代人。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段话中的“同时”、“相同的”和“0除外”都值得仔细推敲。去掉了“同时”、“0除外”,或者把“相同的”换成“一个”都是不对的;又如:“自然数和0叫整数。”当中的“叫”也用得不对,应换成“是”;再如:“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行叫梯行”,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其改正方法有两种:把“有”换成“只有”,或者把“叫”换成“是”。
2、全面分析教材,弄清知识的结构体系,做到知识上的灵活,传授技巧的新颖。新教程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很强。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分析各章节的内容,切实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教学时灵活的组织教学,准确地、恰当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课程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的内容或者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可运用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画图、讨论等形式,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形成过程。如在六年制教材数学第十二册练习二十七有这样一个题目:“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生产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共用多少天?”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完成这项任务用多少天,必须知道这批衬衫的“总件数”和“平均每天生产的件数”,根据题目告诉的条件,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一种解答的方法。也就是用“总件数”除以“平均每天生产的件数”。而“平均每天生产的件数”是用“总件数1200件的40%”除以3天。综合算式为:1200&pide;(1200×40%&pide;3)=7.5(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总件数1200件看作单位“1”,而将题目改为:完成总件数的40%用3天,那么完成总件数需用多少天?”这时学生会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来解答:3&pide;40%=7.5(天)。另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这个题目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3、灵活多样地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灵活的运用幻灯机、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手段,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质量。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制一个圆柱,并用白纸将自制的圆柱体表面盖住,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圆柱表面积的构成,从而得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计算辅助教学,分别投影出侧面和2个底面,将圆柱表面逐一展示给学生看,进一步让学生清楚表面积的组成结构。这样,学生不仅在轻松的氛围中增长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探求数学问题规律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活学活用。
思维是自疑问和惊奇的开始。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可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达到学有所获。重视问题的解决,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育的一种倾向;是小学数学改革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树上有8只鸟,一个人打死了3只,树上还有多少只?一般的回答是:树上一只鸟都没了!但是有一位学生却持不一样的意见:他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这单一的答案。接着他据此说了亲身经历:有一次他打气枪时树上有2只鸟,他打死了一只后,另一只飞走了,但是死的那一只却挂在树上了!因此认为刚才那个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这是智慧的火花在闪耀!是孩子们亲自参与体会的结晶。在此基础上应该因势利导:如果在8只鸟中有的是聋子或瞎子其结果又会怎样呢?这一下可真是百花齐放、花样百出。
总之,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从理论到实践,注重个性的张扬、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发现,灵活准确地掌握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