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

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

论文摘要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结构类型,其特色主要表现在: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具有不对应性,即虽然语法层面都是动宾结构,但其语义结构却复杂多样,具有形义失谐的特点;和其他语言如英语相比,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具有“言简意丰”的特殊表达效果,最能体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本文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运用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构式语法、图形-背景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研究。在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进行详细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语法结构、构式对这一类型复合词的影响,并从语法、认知、语用等角度对这一类型复合词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首次对现代汉语中的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进行多角度地系统研究,其中对多重语义关系的提法和分析,构式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词义及其构成语素义的影响,以及对此类复合词形成机制的全方位论述为本文创新,同时也是研究重点。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四章。在绪论中,我们主要介绍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和本论题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确定动宾式复合词的概念、范围,分析其和动宾短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对本文所用语料的来源和选取依据进行说明。第一章首先给受事动宾式复合词下定义、分析其形式判定标准和宾语性成分的静态语义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概念,分析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表层语法结构特点,并做出相应地原因探讨;之后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别进行划分。第二章主要分析、描写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依据语料,从汉语事实出发,我们首先将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分为单一语义关系和多重语义关系两大类,然后将单一语义关系细分为“动+结果”、“动+工具”、“动+材料”、“动+方式”、“动+目的”、“动+原因”、“动+处所”、“动+时间”、“动+施事”和“动+致使”十类,多重语义关系划分为表层多重语义关系和深层多重语义关系两类。对于各类具有单一语义关系的复合词,主要从其形式标准、静态语义特征等方面作详细分析;而对于具有多重语义关系的复合词,则主要结合词典释义,从多重语义关系对词义和语素义的影响方面进行讨论。第三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语法结构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由于受动宾语法结构的影响,有些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宾语性成分也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受事性,但这种受事性和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宾语性成分的受事性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受事性在语义上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受事性在语义上是直接的。一些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间接的受事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形义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进行分析,认为每一类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作为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都可以看成一种构式,并具有独立的构式义,随后进一步挖掘了构式对复合词构成语素义和词义的影响。第四章主要从语法、认知、语用等角度探讨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形成机制。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述题化为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形成提供了语法上的可能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非受事宾语性成分由非主要成分(状语性成分或补语性成分)变为主要成分,从次要位置(状语位置或补语位置)移到主要位置(宾语位置),图形-背景理论中的突显原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语用的角度来看,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是用一个复合词的简单形式来表达一个复杂结构的内容,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灵活性。结论是对全文内容和核心观点的综述,同时指出本研究的缺撼和不足,以及今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本论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动宾式复合词的研究
  • (二) 关于动宾语义关系的研究
  • (三) 本论题以往研究中的未尽问题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语料的来源和选取
  • (一) 语料的来源
  • (二) 语料选取的依据和步骤
  • 第一章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概说
  • 第一节 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一、什么是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二、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形式判定标准
  • 三、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宾语性成分的静态语义特征
  • 第二节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一、什么是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二、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表层语法结构
  • (一)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构成成分的词性组合类别
  • (二)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法属性
  • (三)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法属性多样化原因探析
  • 三、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义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
  • 第一节 单一语义关系
  • 一、“动+ 结果”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二、“动+ 工具”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三、“动+ 材料”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四、“动+ 方式”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五、“动+ 目的”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六、“动+ 原因”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七、“动+ 处所”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八、“动+ 时间”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九、“动+ 施事”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十、“动+ 致使”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
  • 第二节 多重语义关系
  • 一、表层多重语义关系
  • 二、深层多重语义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法结构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影响
  • 第一节 动宾结构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语义关系的制约
  • 一、原型受事的动态语义特征和形式判定标准
  • (一) 原型受事的动态语义特征
  • (二) “受动性”的形式判定标准
  • 二、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宾语性成分的受事性质辨别
  • 三、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宾语性成分受事性质的强弱等级
  • 第二节 构式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及其构成语素义的影响
  • 一、构式语法理论介绍
  • 二、各类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一) “动+ 结果”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二) “动+ 致使”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三) “动+ 材料”和“动+ 工具”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四) “动+ 方式”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五) “动+ 目的”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六) “动+ 原因”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七) “动+ 处所”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八) “动+ 时间”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构式义
  • 三、构式对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构成语素义的影响
  • (一) 构式使动语素形成新义
  • (二) 构式使动语素的意义发生游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形成机制和语用动因
  •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受事动宾结构的认知分析
  • 一、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 )
  • 二、与理想化认知模型相关的概念
  • (一) 认知域
  • (二) 常规
  • 三、受事动宾结构的认知分析
  • (一) 动词性成分及受事成分所涉及的认知域之间的关系
  • (二) 动词性成分的意义对受事成分的规定性
  • (三) 受事动宾结构的原型作用
  • 第二节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形成的语法条件、认知因素和语用动因
  • 一、目前学界对非受事动宾结构的解释
  • 二、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形成的语法条件
  • 三、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形成的认知因素
  • (一) 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应用
  • (二) 汉语的动宾结构与图形-背景理论
  • (三) 非受事宾语性成分的角色突显
  • 四、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形成的语用动因
  • (一) 非受事动宾结构的特殊性
  • (二)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参考书目
  • 附录二 语料词表
  • 附录三 《现汉》中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及其释义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并列式复合词的动宾化扩展[J]. 汉语学报 2017(02)
    • [2].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的移位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3].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结构义及其对语素义的影响[J]. 辞书研究 2015(03)
    • [4].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1)
    • [5].高考议论文结构美实用技巧[J]. 少男少女 2016(20)
    • [6].汉语句子中动宾式复合词的英译[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21)
    • [7].论[2+1]动宾式的字辞关系——对韵律语法的一点质疑[J]. 汉语学习 2013(04)
    • [8].衍生于领主属宾构式的动宾式复合词[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 [9].浅析动宾式离合动词[J]. 语文学刊 2008(20)
    • [10].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研究简述及使用现状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7)
    • [11].“吃白饭”类[1+2]动宾式三音词语的探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 [12].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形成机制研究[J]. 燕赵学术 2011(02)
    • [13].动宾式动词与对外汉语教学[J]. 考试周刊 2009(43)
    • [14].动宾式离合合成词浅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5].激情飞扬的课堂[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11)
    • [16].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形式考察及教学[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7].浅议持续性动宾式离合动词[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7)
    • [18].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19].“动宾式动词+宾语”结构的歧义探讨[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02)
    • [20].动宾式动词带宾现象在新闻语言中的发展——兼谈部分偏正式动词的带宾现象[J]. 东南学术 2012(05)
    • [21].动宾离合词“鞠躬”[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6)
    • [22].浅析“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的发展使用情况[J]. 青春岁月 2013(18)
    • [23].“动宾式动词+宾语”现象的结构类型[J]. 青年文学家 2014(12)
    • [24].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配价分析[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2(05)
    • [25].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6].动宾式动词中动素的考察[J]. 语文学刊 2009(10)
    • [27].“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深层句法、语义、语用理据[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28].从中法句法式复合词对比看动宾式离合词的归属[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12)
    • [29].汉语“代体结构”与“动宾式动词加宾语结构”的句法比较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8)
    • [30].从新闻标题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标签:;  ;  ;  ;  

    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