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三科4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可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保证患者预后,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髋关节置换术;多学科协作;并发症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针对髋关节损伤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置换髋关节来维持患者日常行动能力及健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且过程相对繁琐,极易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康复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深化优质护理,充分体现对患者实施全程、责任制、人文关怀的护理要求,我科对临床路径的康复护理内容进行优化并形成专科特色,同时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充分体现专业、系统及标准化的工作内涵。本研究选取68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4例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68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髋关节骨折,均采用髋关节置管术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4±1.5)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5±1.5)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围手术期护理康复干预小组。由医护人员、康复医师、营养师组成临床干预路径小组,结合患者病情及治疗措施制定护理方案,全面介入患者治疗,从护理实施直至患者康复出院;(2)术前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由骨科医生、责任护士、康复技师、营养师共同查房,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活动能力,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根据患者的病情由骨科医生、护士、康复医师或营养师共同完成评定和治疗工作。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将手术过程、目的对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术前准备工作。患者麻醉后,护理人员则全程陪伴患者接受手术,配合医师开展手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手术完成后,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空气质量及流动情况,指导患者摆放舒适体位,并密切观察患者创口处,保证创口卫生干燥,减少感染风险。同时结合患者康复情况制定饮食干预计划,确保每日正常营养摄取的同时,可适量食用瓜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使其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得到提升;(3)出院护理。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其能够出院后对其实施出院指导,将日常预防及注意事项对其进行讲解,并要求其定期前来复检,确保治疗效果。

1.3研究指标

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运动功能评分通过采用FugI-Meyer评分法作为评定标准,项目包括仰卧至侧卧、仰卧至床边坐、坐位平衡、坐位至站立体以及行走,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证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1]。

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项目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分四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2]。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1/34),其中关节感染0例、假体脱动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53%(8/34),其中关节感染3例、假体脱动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0,P=0.032)。

2.2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前,2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s,分)

3讨论

以往临床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过程中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虽然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但并不能准确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干预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患者及医师对护理效果的满意需求。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能够帮助临床实现护理活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标准的护理内容,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过程中能够通过成立围手术期护理康复干预小组、术前术后护理、出院护理等环节全面介入治疗,确保患者能够以良好状态面对治疗,确保治疗顺利实施的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后,有效降低关节感染、假体脱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其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髋关节置管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辉,曹素,董文君.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关节运动功能锻炼[J].骨科,2017,8(4):313-316.

[2]乔焕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7):830-832.

[3]陈红梅,杨秀红.临床护理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04-105.

标签:;  ;  ;  

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