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粉煤灰对C50混凝土强度和线膨胀系数的影响,以及在早期不同温度下粉煤灰和温度的耦合作用对化学结合水、干燥收缩、自收缩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在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开裂规律,同时,采用光纤Bragg光栅监测了在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早期体积变型规律。最后,结合试验室研究成果,对某实际重点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进行了现场施工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粉煤灰掺量会降低C50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化学结合水含量,其中掺量为50%的混凝土的7d强度下降最大,仅为基准混凝土的59.2%;在粉煤灰掺量小于40%时,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随粉煤灰的掺量增加而提高,其中掺量为30%的混凝土1d的线膨胀系数比基准混凝土高出30.6%。掺入粉煤灰会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增大干燥收缩。20℃的条件下,粉煤灰掺量50%的混凝土90d的自收缩比基准混凝土降低94.2%、干燥收缩增加97.9%;高温会加速掺粉煤灰混凝土早期的收缩,35℃条件下,掺30%粉煤灰混凝土7d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比常温下分别提高13.3%和20%。养护条件是决定混凝土开裂状况的重要因素,在相同条件下,粉煤灰会延缓混凝土出现贯穿裂缝的时间。采用光纤Bragg光栅测量平板约束条件下混凝土变形的实验结果表明:暴露于空气中7d的混凝土,内部较表面收缩低41.5%,边部较中心低29.8 %;对于密封下的混凝土,总变形相对较低。光纤Bragg光栅传感技术可以准确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应变,准确捕捉到了开裂时间和裂缝宽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抗裂性能分析[J]. 浙江建筑 2019(06)
- [2].基于非参数回归法的掺粉煤灰混凝土抗硫酸腐蚀能力预测[J]. 软件导刊 2020(02)
- [3].矿渣及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山西建筑 2016(22)
- [4].粉煤灰混凝土的水化和碳化机理[J]. 山西建筑 2015(03)
- [5].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03)
- [6].浅议粉煤灰混凝土性能以及配合比问题[J].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6)
- [7].粉煤灰混凝土原始配合比推定方法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5(11)
- [8].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应用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19)
- [9].水工超高掺粉煤灰混凝土设计与试验研究[J]. 水力发电学报 2017(05)
- [10].寒冷地区不同掺量Ⅱ类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特性研究[J]. 公路工程 2017(03)
- [11].喷射粉煤灰混凝土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5(05)
- [12].云南腾冲地区火山灰混凝土与粉煤灰混凝土对比实验研究[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3].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受冻氯离子扩散系数[J]. 低温建筑技术 2014(04)
- [14].基于等效龄期的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模型[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15].浅谈粉煤灰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3(01)
- [16].高原低温条件掺粉煤灰混凝土施工技术[J]. 青海交通科技 2013(02)
- [17].关于粉煤灰混凝土配比的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3(06)
- [18].粉煤灰混凝土在乌素沟大桥中的应用[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2(01)
- [19].粉煤灰混凝土的发展与展望[J]. 江苏建材 2012(03)
- [20].粉煤灰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 包钢科技 2011(01)
- [21].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探讨[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4)
- [22].浅谈掺加引气剂改善粉煤灰混凝土结构抗冻性[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1(10)
- [23].浅谈粉煤灰混凝土抑制碱集料反应的原理[J]. 科技风 2010(12)
- [24].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经济效益分析[J]. 交通标准化 2009(Z1)
- [25].粉煤灰和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有效应用[J]. 粉煤灰 2009(04)
- [26].浅谈高强粉煤灰混凝土和矿粉混凝土的性能[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S1)
- [27].90d设计龄期特细砂粉煤灰混凝土在某船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水运工程 2008(12)
- [28].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总结[J]. 西部探矿工程 2008(03)
- [29].超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J]. 林业科技情报 2008(02)
- [30].粉煤灰混凝土在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 山西交通科技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