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社会重建 ——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考察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社会重建 ——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考察

论文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局部执政党。为了支持抗战,把广大的农村建设成巩固的后方基地,并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实验场,各根据地担负起了“抗日和社会改革”的双重任务。本文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农村社会重建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探讨了中共改造农村的执政经验。第一章作为背景介绍,简述了晋西北农村的社会概况及根据地的创建,介绍了该根据地的地理、社会环境以及日本、中共两种力量的介入,进而提出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双重目标:抗日和社会改革。第二章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探讨了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农村社会重建的历史。从对农村区域政治重构来看,农村建立了新的村政权,传统的乡绅和神权趋于没落,基层群众成为主要的管理者,农民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潜在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激发出来。与新政权相配合的新型基层组织以农会为中心,将乡村大多数群众吸纳在内,逐渐突破了传统的血缘关系网络,推动了农村社会化的进程。从农村经济关系的嬗变来看,减租减息等相关政策的实行及合作化的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引发了农村经济关系的嬗变。乡村主要的生产资源——土地,开始从地主流向贫、中农手中,各阶层人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乡村阶层结构呈现出两极(地主富农、贫雇农)逐步缩小,中间阶层(中农)逐步扩大的发展趋向。从文化网络的变革来看,新民主主义教育和文化的大力普及,不只是从文字上为农民扫盲,而且还将抗日爱国的精神、民族意识及中共的意识形态逐渐植入了农民心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现代化历史走向。第三章在揭示根据地农村社会重建的深远历史意义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总结了中共重建农村的执政经验。其一,通过与乡村建设派的农村改良理论比较看中共对农村建设的独到和深刻认识;其二,通过与蒋介石政府的农村政策比较看中共改造农村的实践经验;其三,通过“史”与“今”的比较看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晋西北农村概况及根据地的创建
  • 1.1 晋西北农村概况
  • 1.2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 1.2.1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1.2.2 抗日根据地的双重目标
  • 第二章 中共领导的晋西北农村社会重建
  • 2.1 农村区域政治的重构
  • 2.1.1 民主村选:农村基层政权的重塑
  • 2.1.2 农村基层组织的再造
  • 2.2 农村经济关系的调整
  • 2.2.1 减租减息政策与农村土地关系的嬗变
  • 2.2.2 由单一到集体: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 2.3 农村文化网络的变革
  • 2.3.1 具有抗战特色的文化教育
  • 2.3.2 乡村生活的移风易俗
  •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重建的历史意义与经验启示
  • 3.1 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重建的历史意义
  • 3.2 中共改造农村的执政经验
  • 3.2.1 中共改造农村的理论认识
  • 3.2.2 中共改造农村的实践经验
  • 3.3 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3.3.1 增强基层民主的真实性,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 3.3.2 尝试合作化生产方式,组建农村合作组织
  • 3.3.3 把握农村时代特征,培育新型农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目录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寻找通向社会重建的社区建设路径[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1)
    • [2].理性复魅中的社会重建路径——解读《为了人的共生共在》中的思维革命构想[J]. 社会学评论 2016(06)
    • [3].社会重建中的规则与人性[J]. 北方人(悦读) 2019(01)
    • [4].浅谈学习需要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5)
    • [5].一体多面:灾后社会重建中社会工作者的多元角色[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6].社会重建的真意[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 [7].论社会关系重建在社会重建中的意义与途径[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 [8].社会重建的社会—文化逻辑[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 [9].走向社会重建之路[J]. 民主与科学 2010(06)
    • [10].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基于上海社工服务团赴川援助的实践经验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1].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J]. 学习月刊 2011(07)
    • [12].本土志愿者: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内源力[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9(11)
    • [13].走向社会重建之路[J]. 新远见 2010(02)
    • [14].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J]. 鄱阳湖学刊 2017(02)
    • [15].企业的重生[J]. 商界(评论) 2008(07)
    • [16].灾后社会重建:社会工作的行动基础及专业成长[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7].论作为生活方式的诚信[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1)
    • [18].社会重建与社会知识传播[J]. 理论导报 2010(07)
    • [19].读者来信[J]. 小康 2013(06)
    • [20].论作为生活方式的诚信[J]. 教育文化论坛 2012(01)
    • [21].孙立平:中国亟需社会重建[J]. 中国改革 2009(11)
    • [22].社会重建与基层设计——“社会重建与以法治国”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选登[J]. 社会科学论坛 2012(09)
    • [23].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J]. 文化纵横 2013(06)
    • [24].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社工介入:理念、目标与方法——基于四川省都江堰Q安置点的实证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3)
    • [25].声音[J]. 教育 2011(04)
    • [26].中国亟须社会重建[J]. 西部大开发 2011(07)
    • [27].主持人的话[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8].刘荫枢与清初贵州社会重建[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3)
    • [29].太平天国战争后地方社会重建困境与近代江西经济衰落——以人口、捐输与厘金为中心[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06)
    • [30].校园安全危机呼唤社会重建[J]. 中国新闻周刊 2010(17)

    标签:;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社会重建 ——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