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

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

论文摘要

东方问题,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中难解的热点问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看是东方问题的延伸。一个世纪之后,东方问题的遗产依然存留于当代国际关系之中,成为诸多热点问题的历史根源。东方问题绵延数百年,关于东方问题的论述夹杂着不同的偏见与谬误,审视与理解东方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也有助于编纂相对客观全面的国际关系史。本文以帝国、霸权与区域三个核心概念总揽东方问题几百年的演进,以国家能力贯通权力边界的变迁,力求实现理论与历史的融合。第1章帝国:概念与类型帝国,不仅是长期存在于世界历史上的组织形式,也构成了前现代国际秩序的主要图景,几十个帝国的兴衰构成了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协奏曲,因此,还原帝国真实的面目对于构建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帝国情结既是人们认知世界历史演进的视角,也容易成为学术研究的盲区,拨开帝国情结的迷雾,本文将帝国界定为一种具有多重权力边界属性的人类组织形态。农业帝国、游牧帝国与殖民帝国构成了帝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图谱,三种帝国构成了帝国的主要形态,辨识与认知三种帝国形态才能真正把握帝国的内涵与本质。以多重边界作为帝国属性的标识,寻找到历史上各种帝国特征的最大公约数,根据边界分布状态而将帝国分为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前者生存于变动不居的时间之流中;而后者则存在于固定的空间之中,鲜有变化。第2章国家与国家能力国家能力的框架是重新认知帝国、国家、主权等概念的新视角。韦伯与马克思代表了两种大异其趣的国家理论,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中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前者强调国家的自主性,而后者着意于国家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两种国家理论的融合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综合的视角,国家能力理论试图弥合两者的认识鸿沟。国家或者帝国是不同权力网络组合而形成的组织,而国家能力则意指不同权力的组合与分布。本文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国家能力结构,即一种“图钉式”的组合。不同的国家能力结构则指明了不同的国家构造,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国家能力结构迥然有别。国家能力的概念在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具有多重的优势,既揭开了主权理论的迷雾,又能够厘清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在打通国内与国际的区隔的同时又能揭示国际关系史中大国兴衰之谜。当然,国家能力理论在应用于历史研究时,需要虑及时空的差别。国家能力的变迁往往意味着空间的划分与重塑,边界在此过程中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边界变迁是国家能力变动的核心指标。第3章从帝国到国家:多重边界到合一边界帝国是一种多重权力边界叠合的组织形态,随着国家能力的演变,帝国逐渐为主权国家所取代,主权国家最大的特征是权力边界合一,具有封闭性的边界。以罗马帝国为例,国家能力框架同样具有解释能力,罗马帝国依次经历了霸权、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三个阶段。主权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但是国家构建的途径与历程却大异其趣。国家构建可以分为内源型与外源型两种类型。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内源型国家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构建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从分到合的经历。内源型国家的发展动力既来源于内部,如财政压力、技术创新、官僚制度的创建等,也来源于外部,军事技术的革新、战争的压力。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内源型国家实现了各种权力的整个,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领土)范围内各种权力边界的合一,从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制度,即使受到各种危机的挑战,或者应对自如,或者在危机之后迅速重建。外源型国家是在现代性冲击下多元变迁的产物,各个地区在国际体系扩张的裹挟之下而建立了形式的主权,但是国家能力却有霄壤之别,外源型国家依照国家能力形成了色彩各异的光谱。具有较为久远国家传统的地区能够比较迅速地建立有效均衡的国家能力结构,进而有可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强国与大国。建立在部落、血缘基础上的国家还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国家构建过程。第4章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东方问题内涵复杂而丰富,需要新的概念框架进行历史解读,本文以帝国、霸权、区域三个关键词解释东方问题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帝国与霸权既是国际关系的组织形态,也是国际关系演进的两种逻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种形态与逻辑交互出现,并呈现出帝国向霸权转换的趋势。帝国既是一种组织单位,又是一种国际体系;霸权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国际体系。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国际关系演进的复杂性、多样性。战争的规模与烈度在帝国与霸权体系中具有不同的表现,依据规模与性质,本文将战争分为四种类型,即帝国生存战争、帝国维持战争、霸权轮替战争、霸权护持战争。区域作为帝国崩溃之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形式,而主权国家的建立则是帝国与区域的中介与纽带。学术界对东方问题的解读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马克思恩格斯的解读,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撰写的时事评论留下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深刻洞见。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将东方问题置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长久的对峙背景之下,增加了东方问题的历史厚重感。地缘政治的视野则深刻地把握了大国围绕地缘战略要地展开的争夺。本文以帝国、霸权与区域对东方问题的历史进行分期,进而建立新的分析框架。第5章帝国、战争与边缘的形成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进入欧洲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奥斯曼帝国、俄国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战争与角逐塑造了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奥斯曼帝国的边缘地带进而演变为三大帝国的边缘地带,各种权力的边界交叠于一体,造就了巴尔干独特的政治地理生态。三大帝国都经历了从时间性帝国向空间性帝国的转型,国家能力不断提升。三个帝国的转型存在着时间差,这种反差造成了三个帝国扩展的不同步性,战争的局势随着帝国国家能力的兴衰而变化。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次第登台,三大帝国之间的战争与博弈最终使巴尔干地区成为三个帝国边缘的叠合,使之成为权力的破碎地带。第6章霸权体系下的东方问题从帝国向霸权的转变既是帝国战争的结果,也是现代国际关系拓展与延伸的表现。17世纪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不断扩张,最终将欧洲囊括其中。法国大革命及其拿破仑战争改变了国家的组织原则,民族主义成为最强劲有力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与组织形式冲击着传统帝国的边界。随着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私人产权制度及其市场经济快速扩张,市场越来越承担着剩余价值转移的功能。面对现代性的冲击,奥斯曼帝国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帝国的边缘地带频频陷落。民族主义传入、市场经济渗透、大国势力介入,奥斯曼帝国本身朝着国际体系的方向滑落,围绕东方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国际体系,东方问题从东南欧三个帝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转化为欧洲国际体系的稳定与调试的问题,这是既是东方问题在空间上的扩展,也是在内涵方面的丰富。19世纪前半期的埃及阿里帕夏的崛起是奥斯曼帝国面临的严峻俄挑战,推动东方问题向霸权方向转化,而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则挫败了俄国在东方问题上的优势地位,并且将奥斯曼帝国带入欧洲国际社会之中。当东方问题日益欧洲化时,欧洲国际体系对于东方问题的影响不断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强度不断提高。第7章区域崛起与东方问题的终结民族主义缘起于欧洲,流布于全世界,不仅重塑了现代国家的权力结构,也架设了帝国与区域之间的桥梁。民族主义在巴尔干半岛的传播,撬动了既有的地缘政治板块,重组了社会政治空间。奥斯曼帝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退潮,巴尔干民族国家勃兴,帝国边缘开始向区域国际体系转化。泛斯拉夫主义、泛希腊主义等思潮助推巴尔干联盟的建立,两次巴尔干战争预示着东方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巴尔干作为一个自我说明的区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之上,整个20世纪巴尔干地区围绕构建稳定区域秩序而不断分合重组,这也是延续几百年的东方问题未决的遗产。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之处
  • 第1章 帝国:概念与类型
  • 1.1 帝国与帝国情结
  • 1.1.1 帝国情结
  • 1.1.2 帝国的内涵
  • 1.1.3 帝国的结构
  • 1.2 帝国的类型学分析
  • 1.2.1 农业帝国
  • 1.2.2 游牧帝国
  • 1.2.3 殖民帝国
  • 1.3 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
  • 1.3.1 帝国与多重边界
  • 1.3.2 两种帝国?
  • 第2章 国家与国家能力
  • 2.1 两种国家观:韦伯与马克思
  • 2.1.1 从权力到国家能力
  • 2.1.2 两种传统(一):韦伯的视角
  • 2.1.3 两种传统(二):马克思的视角
  • 2.2 国家能力:概念与结构
  • 2.2.1 国家能力:学术史回顾
  • 2.2.2 国家能力的“图钉式”结构
  • 2.3 国家能力的解释力
  • 2.3.1 国家能力的“缺陷”
  • 2.3.2 国家能力理论的优势
  • 第3章 从帝国到国家:多重边界到合一边界
  • 3.1 帝国的国家能力:以罗马帝国为例
  • 3.1.1 霸主阶段:从罗马到意大利半岛
  • 3.1.2 时间性帝国:迅速扩张
  • 3.1.3 走向空间性帝国:制度构建
  • 3.2 内源型国家:欧洲的经验
  • 3.2.1 “失败国家”带来的反思
  • 3.2.2 内源型国家的构建路径
  • 3.2.3 从分到合的逻辑
  • 3.3 外源型国家:现代性与国家形态转型
  • 3.3.1 现代性的冲击
  • 3.3.2 外源型国家构建的诸种路径
  • 第4章 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
  • 4.1 帝国、霸权与战争
  • 4.1.1 霸权与帝国:两种形态与逻辑
  • 4.1.2 帝国战争与霸权战争
  • 4.1.3 帝国之后:区域的兴起
  • 4.2 “东方问题”的几种解读范式
  • 4.2.1 马克思恩格斯解读“东方问题”
  • 4.2.2 文明冲突的范式
  • 4.2.3 地缘政治范式
  • 4.3 “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框架
  • 4.3.1 东方问题:内涵与本质
  • 4.3.2 东方问题的分期框架
  • 第5章 帝国、战争与边缘的形成
  • 5.1 三大帝国国家能力的变迁概述
  • 5.1.1 奥斯曼帝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 5.1.2 哈布斯堡帝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 5.1.3 俄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 5.2 三大帝国之间的战争
  • 5.2.1 文明的接触与对抗:奥斯曼VS.哈布斯堡
  • 5.2.2 自然边界的分割与土俄战争
  • 5.2.3 若即若离的俄奥联盟
  • 5.3 帝国边缘:形成与特征
  • 5.3.1 帝国扩张与边缘的形成
  • 5.3.2 边缘的内涵与特征
  • 第6章 霸权体系下的东方问题
  • 6.1 从帝国体系向霸权体系的转型
  • 6.1.1 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与扩张
  • 6.1.2 面向霸权:奥斯曼帝国的初次改革
  • 6.2 帝国战争与霸权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内外挑战
  • 6.2.1 来自边缘地区的冲击:希腊革命及阿里
  • 6.2.2 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回归均势
  • 6.3 欧洲霸权体系与东方问题的互动
  • 6.3.1 东方问题的“欧洲化”
  • 6.3.2 欧洲变局与近东危机
  • 第7章 区域崛起与东方问题的终结
  • 7.1 巴尔干民族国家的构建
  • 7.1.1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理论概观
  • 7.1.2 巴尔干的民族主义与国家:类型与历程
  • 7.2 巴尔干区域的构建
  • 7.2.1 巴尔干区域的初步构建与尝试
  • 7.2.2 战争与巴尔干区域的确立
  • 7.3 东方问题的终结
  • 7.3.1 南斯拉夫:次区域秩序的构建
  • 7.3.2 希土战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托克维尔的东方问题[J]. 宗教与美国社会 2016(02)
    • [2].马克思东方问题初探[J]. 法制与社会 2009(15)
    • [3].欧洲体系变革与“东方问题”的欧洲化[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4].21世纪初波兰的东方政策及其制约因素[J]. 俄罗斯学刊 2013(04)
    • [5].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的宗教理论研究[J].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2017(00)
    • [6].东方问题的若干探讨[J]. 黑龙江史志 2008(16)
    • [7].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问题”和“东方战争”的理论[J]. 贵州社会科学 2008(11)
    • [8].吕振羽与《新东方》[J]. 湖南社会科学 2014(01)
    • [9].俄罗斯地缘政治先驱丹尼列夫斯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J]. 俄罗斯学刊 2014(03)
    • [10].柏林会议与“东方问题”巴尔干化的起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1)
    • [11].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与维也纳体系的重组[J].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9(03)
    • [12].地上的乐园[J]. 读书 2012(12)
    • [13].日本间谍对晚清大势的分析[J]. 文苑(经典选读) 2012(05)
    • [14].德国与晚期奥斯曼帝国关系的演变[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5)
    • [15].近东危机与德国外交政策[J]. 改革与开放 2009(09)
    • [16].“东方问题”的本质与历史分期[J]. 历史教学问题 2015(05)
    • [17].国际关系视阈中的宗教因素——马克思《宣战》一文的宗教理论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 2016(04)
    • [18].一战对当代中东地缘政治的影响[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04)
    • [19].MEGA~1编辑出版工程的重要铺垫——梁赞诺夫的前MEGA~1时期[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2)
    • [20].东方研究中心[J]. 中国投资 2018(21)

    标签:;  ;  ;  ;  ;  ;  

    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