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增长、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文化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就在此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大部分正在流失,众多民间艺术在不同程度的出现衰落现象。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际间达成了共识。之所以要保护他们,是因为这些文化遗产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进步。是培育后一代人的基础,是后人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和能源。这笔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调查和整理尤为重要,是一切工作地前提。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以下简称《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为线索和参照,对流行在吕梁地区汾阳一带的汾孝地秧歌进行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地秧歌的发展与表演形式做了大致的分析,并浅探索地秧歌其中所蕴藏的文化,以期作为《集成》的延续、补充和深入说明。汾孝地秧歌流行于以汾阳、孝义为中心的吕梁地区,故得此名。作为一种独具地方风韵的民间艺术,它吸收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精华,融汇当地人刚而不猛,柔而不软,刚中有柔,柔中藏刚的人文个性,化武术套路为舞蹈动作,寓和谐理念于腾跃,数百年来在汾阳及其周边传承不息,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汾孝地秧歌作为反应当地人民生活的民间艺术,它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当地人民生存状态和情感模式的表现,反应了一代代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延续下来的,穿越历史与时空的记忆和情感追求。近几年来,汾孝地秧歌慢慢开始消失,走向濒危,正值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地大力开展,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对汾孝地秧歌所流行的汾阳及周边城镇一带做了细致的搜集工作,在历时近一年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地秧歌的分类、艺术特点。本文在对汾阳周边的两种秧歌进行对比后,指出汾孝地秧歌中的舞蹈,更受到人民的热衷与青睐,表演形式更侧重于舞蹈的表演。同时,通过比较体现汾孝地秧歌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于其他秧歌的独特之处,并产生一些思考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综合运用了民族音乐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论,较深入地分析了汾孝地秧歌的生存环境,从地秧歌的功能和不同时期存在的多种姿态,反映出了地秧歌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近一年来对汾孝地秧歌的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对其存在的状态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那么,如何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开发和利用汾孝地秧歌,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还有待于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