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诗:性灵主题与袁枚诗歌的审美特征

诗人之诗:性灵主题与袁枚诗歌的审美特征

论文摘要

著名诗论家、性灵说的主张者袁枚《小仓山诗集》存诗四千四百八十多首。在这些诗作中,既有诗学主张的明确表述,又有作诗审美经验的丰富记载。因此,按照诗歌题材的类别,提炼出诗学命题,并予以较为系统的剖析,当是解读袁枚诗歌美学思想的有效路径。袁枚强调诗歌要从本真的性情出发,他的那些表达诗学理论的诗作更是突出了一种“栖息于性灵”的诗歌本质观,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是真正的“性灵诗”、“诗人之诗”。袁枚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他的咏史怀古及人际交游类诗作则在个体生命的诗意感慨中自觉地选择了诗意的生存方式。袁枚思想有鲜明的两性色彩,他的吟咏女性的诗作则强调了性灵诗说的性别指向,借女性世界的“真”来批判男性世界的“伪”。袁枚以性情、自然释性灵,他的山水咏物诗作更是关注了自然物的个性,亦物亦人,诗人沉浸在回归自然的审美愉悦之中。袁枚思想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个性特征,而他的自嘲自赠类诗作更是强化了性灵思想的自我认识,由此可见其贯注主体精神的真诗标准、独葆性灵的真诗人标准,以及达到了诗与人为一的“完”之品格。为此,袁枚对其他一切不合“性灵”的诗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并对他的“诗人之诗”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由“性灵诗”的标准出发,他论诗尤为强调要回到经典本身的理念,对经典重新进行阐释,故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这种批判精神及思维方法既能证明提出“诗人之诗”的诗学史价值,也对我们为人治学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袁枚生平及著述
  • 二 袁枚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一章 栖息于性灵——从袁枚诗歌看其诗歌本质观
  • 一 言志、缘情至性灵:诗歌观念演变的历程
  • 二 性情以外本无诗:袁枚以性情说诗的内涵
  • 三 我不觅诗诗觅我:袁枚“性灵诗”的审美特征
  • 四 诗人之诗:袁枚毕生不懈的追求
  • 第二章 郁郁怀古心——由袁枚咏史怀古及人际交游诗看其诗意的个性
  • 一 浩歌寄惆怅:个体生命的诗意感慨
  • 二 便作诗人也一生:个体生命的诗意选择
  • 三 为念故人重:个体生命的真情归宿
  • 第三章 怀佳人兮不能忘——由袁枚吟咏女性诗作看其性灵说的性别指向
  • 一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二 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 三 千金尽买群花笑,一病才征结发情
  • 四 倚娇频索果,逃学免施鞭
  • 第四章 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咏物诗看其性灵说的自然旨趣
  • 一 同领春风各性情:自然物的个性化认识
  • 二 吾亦见吾性:自然物的人格化趣味
  • 三 富贵岂如闲有味:回归自然的审美心态
  • 第五章 无人独自语——由袁枚自嘲、自赠诗看其性灵思想的自我认识
  • 一 随意闲吟没家数:贯注主体精神的真诗标准
  • 二 随意闲行心自开:独葆性灵的真诗人准则
  • 三 自家心要自家安:诗与人为一的“完”之品格
  • 第六章 一真黜百假——由袁枚性灵诗说谈其思想的批判精神
  • 一 袁枚对当时各诗派的批评
  • 二 袁枚对其它诗学观念的反思
  • 三 袁枚诗学批判精神的意义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宋无诗”论关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述评——兼及“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J]. 中国韵文学刊 2020(02)
    • [2].论晚宋“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对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J]. 文学遗产 2015(01)
    • [4].人之诗[组诗][J]. 诗潮 2020(07)
    • [5].人之诗(组诗)[J]. 芒种 2020(10)
    • [6].文学观照的两个维度——略论钱钟书“诗分唐宋”说[J]. 科学中国人 2017(02)
    • [7].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03)
    • [8].论清代“学人之诗”的多重内涵与诗学意义[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9].诗到相嘲雅见知:论宋代交游文化语境中的“戏人之诗”[J]. 浙江学刊 2017(03)
    • [10].愚人之诗[J]. 广州文艺 2019(07)
    • [11].论陈寿祺学人之诗的特色[J]. 闽江学院学报 2013(06)
    • [12].唐宋之际“学人之诗”的传承与嬗变[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3].钱锺书论“学人之诗”与玄学派诗歌[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4].论晚清“新版”学人之诗[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15].论晚清学人之诗[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 [16].论郑珍的“学人之诗”[J]. 贵州文史丛刊 2011(01)
    • [17].孙星衍“学人之诗”成因探赜[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18].由“学人之诗”到“画人之诗”:论陈师曾诗[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9].论学人之诗[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0].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J]. 学术研究 2009(09)
    • [21].《只有河南·戏之国》序[J]. 书屋 2020(02)
    • [22].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与诗体革新[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3].论沈曾植的学人之诗[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4].“中规中矩渐趋跄”——翁方纲倡“学人之诗”的背景分析[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2)
    • [25].“好作幽苦语”的诗人之诗——黄景仁文学思想述略[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6].论晚清宿儒萧光远的学人之诗[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27].由苏入杜:论翁方纲学人之诗理论体系的建构[J]. 文学遗产 2020(04)
    • [28].20世纪学人之诗略论——兼议传统诗歌在现代的新发展[J]. 中国文学研究 2008(02)
    • [29].张英“诗人之诗”说与清初宗唐诗风[J]. 滁州学院学报 2020(04)
    • [30].学人之诗与肌理说辨析[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标签:;  ;  ;  ;  ;  

    诗人之诗:性灵主题与袁枚诗歌的审美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