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层建筑结构承重柱的设计选型(论文文献综述)
翟立祥,陈劲,程前,汤根春,魏阳红,吴嘉晟[1](2021)在《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杭州萧山机场配套高层宿舍楼项目设计中,为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及经济性的要求,采用了一种建筑布置灵活,结构体系经济合理,施工可靠高效的装配化式结构体系,既SPD板结合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本文首先介绍了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特点以及本项目的工程概况,结合建筑功能,创新性的将钢框架与交错桁架两种体系相结合用于高层装配式宿舍楼结构设计中,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使结构体系与建筑功能高度匹配,阐述了该体系在本项目中运用的特点。详细介绍该项目的结构设计参数、结构设计要点、建模电算要点、桁架节点验算、楼板相关验算等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王星凯[2](2021)在《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组织管理碎片化、建造方式粗糙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降低成本和建筑能耗,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用率,降低缺陷率和事故发生率的目标,发展以“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协同”为内核的装配住宅建筑,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业寻求创新变革的重要举措。由于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装配式住宅能否在我国实现规模化发展。因此对装配式住宅质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对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质量内外影响因素“4M1E”及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的质量影响因素从设计、生产运输和施工三阶段进行初步识别。为简化研究过程,以初步识别的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对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的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展开调查,以识别出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的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对问卷数据展开信度效度分析;为验证问卷数据的一致性,以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组间方差检验对问卷数据差异性程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人员对各项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有较好的共识;其后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数据展开分析,以识别出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的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并建立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清单。其后以实施阶段质量关键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ISM-MICMAC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于装配式住宅实际工程中,对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和驱动力-依赖性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表明实施阶段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按逻辑结构关系可分为直接层、核心层和基础层影响因素,按驱动力-依赖性作用机理可分为自治群、依赖群、独立群和联系群4个影响因素集群。最后根据实施阶段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和驱动力-依赖性作用分层级提出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控制措施。本文通过对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现阶段我国装配式住宅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其展开层级结构和作用机理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为我国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帮助。
李祎璇[3](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建筑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的浪潮下,现代木结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建筑设计师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节点设计作为彰显建筑品质的重要部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现代木结构建筑节点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木结构建筑材料的种类及特性入手,然后基于查阅文献、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总结出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并分析每种结构类型的特点。基于以上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继续归纳出木结构节点的类型,对每一类节点的细部构造、力学特征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由以上对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研究成果,提出在木结构建筑设计过程中构建建筑信息模型的需求性,以及利用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建模的适用性,初步提出木结构构件族库的规划原则,以及构件族的创建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Revit建模,进行节点设计,按节点在结构中的位置进行设计研究,并对节点的构造做法和特点进行说明,为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节点设计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Revit模型的构件族之间无法实现智能联动,故使用Dynamo for Revit可视化编程工具,以某一节点为例进行可视化程序设计,并达到了构件参数化驱动、构件智能联动的效果,弥补Revit应用于木结构建筑信息模型的短板,为Dyanmo的应用拓宽了思路。
金玉格[4](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于永康[5](2019)在《呼和浩特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模块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建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性得到了不断提高。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多项促进性政策和规范准则,致力于推动我国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建筑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多将装配式建筑技术与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房建设二者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推进我国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建筑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惠民政策的实施。然而我国各个地区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步阶段各不相同,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的发展与普及。本论文首先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通过模块化分级设计的方法,以呼和浩特市作为实践对象,并通过学习国内外有关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理论文献,然后实地调研学习我国发达地区的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公租房实例(以北京地区为主),再结合目前呼和浩特市现有公租房户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市现有装配式预制构件产业园发展现状和局限,提出适合呼和浩特市公租房居民需求、符合公租房户型设计规范标准、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相协调的装配式公租房户型设计要点和方法。本论文重点对装配式公租房户型的各个功能空间(客厅、卧室、卫生间以及厨房等)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对各个功能空间的预制墙体材料选择、窗墙开洞大小和位置尺寸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能够为本地区大力推进装配式公租房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依据,力争为今后呼和浩特市出台相关设计地方规范和标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尽可能缩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陈青长,刘金圣[6](2018)在《高层建筑外观形体比例对风载作用结构横向振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承受定常和周期风载的高层建筑为背景,研究外观形体比例对于结构物横向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将矩形截面的高层结构物抽象为一Euler悬臂梁结构,通过分析其本构关系建立动力学模型,采用Galerkin原理及振动理论得到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表明外观形体比例对高层结构在顺风向载荷作用下的振动有重要影响:在定常载荷作用下,结构物的顺风向位移随高层结构物的迎风面高宽比增大而增大;而在周期激励载荷作用下,结构物发生顺风向振动,结构的最大顺风向位移对结构物的外观形体比例敏感,却并不单调变化.
陈育民[7](2017)在《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房屋设计中的基础设计做了简述分析,对其注意事项、基本步骤做了重点分析,以保证房屋设计准确、房屋结构稳定以及工程质量安全。
宋燕[8](2017)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基础设计是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关键,于是本文研究了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陈浩[9](2016)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整体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房屋稳定性、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尤其是基础设计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屋建筑结构中基础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基础设计的选型和设计要点。旨在为提高我国房屋建筑的整体性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李臻葳[10](2016)在《CBD-Z14商务中心项目桩筏基础基于成本控制的结构选型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北京CBD核心区一个超高层项目基础结构的选型、设计优化过程,详细描述了从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角度如何进行结构选型及组织设计人员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现阶段国内超高层项目结构选型及优化设计过程,较少涉及成本、建筑功能需求等从投资方或开发商的角度上考虑的专业优化内容,而更多的偏重于从结构体系或局部片区的构件优化角度出发,且很少以不同结构体系间功能差异的角度出发进行选型设计。就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上下部不同结构体系间的契合程度对应建筑使用功能出发,参考并利用优化计算中多变量模糊计算的理论,简单介绍了从成本角度出发考虑选型、优化的基本思路。首先通过上部结构选型过程的简单论述,引入基础结构同上部结构的耦合选型过程。再通过描述主楼、裙楼区域的基础桩布置选型过程,建立优化方程,利用EXCEL设定手算表格,植入造价分析工程,进行多变量比较优化,最终在所有参数都满足的若干情况下,通过经济对比,选取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相对优化方案。同时,如何将设计环节中出现主观因素影响成本的“无效成本”降低,达到相对经济的目标即如何通过基础底板优化设计中出现的技术、经济博弈关系出发,通过数学方法快速清晰的测算如何经济最优,是本文重点介绍的方法。本文以正在建设中的CBD-Z14超高层项目基础选型及优化设计为例,类比了众多北京区域开发热度较高且较罕见规模的CBD项目超高层项目基础方案经济指标,对利用线性规划法从成本、建筑需求等角度出发的优化设计成果做出了基本比较评价。另一方面,基础部分的正确选型和优化设计水平,也直接体现了设计精细化水平及成本管理前瞻性的思路水平。故重视研究建筑基础部分选型和优化设计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国设计行业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领域中如何有效进行优化设计思路捋清。本文基于上述思路,借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成本同设计间的交叉问题出发,描述了成本-设计这一共同达到相对较优决策的基本过程。
二、高层建筑结构承重柱的设计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结构承重柱的设计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设计参数及依据 |
3 结构设计要点 |
3.1 桁架结构设计 |
3.2 梁构件设计 |
3.3 支撑构件设计 |
3.4 楼板设计 |
4 建模电算要点 |
4.1 YJK前处理参数设置 |
4.2 模型楼板设置 |
4.3 施工次序设置 |
5 桁架节点验算 |
6 楼板相关验算 |
6.1 SPD板竖向荷载作用下验算 |
6.2 SPD板水平荷载作用下验算 |
7 结语 |
(2)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装配式住宅质量影响因素及ISM—MICMAC模型理论研究 |
2.1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相关理论 |
2.1.1 装配式住宅特征 |
2.1.2 常见装配式住宅类型 |
2.1.3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 |
2.2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2.2.1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特征 |
2.2.2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识别设计 |
2.2.3 质量内外影响因素 |
2.3 质量影响因素数据处理方法 |
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
2.3.2 数据一致性分析方法 |
2.3.3 因子分析 |
2.4 ISM—MICMAC模型 |
2.4.1 ISM模型 |
2.4.2 MICMAC模型 |
2.4.3 ISM—MICMAC模型化步骤 |
2.4.4 ISM—MICMAC模型适用性分析 |
3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3.1 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的分阶段识别 |
3.1.1 设计阶段质量影响因素的识别 |
3.1.2 生产运输阶段质量影响因素的识别 |
3.1.3 施工阶段质量影响因素的识别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设计 |
3.2.2 参与调查人员背景资料分析 |
3.2.3 信度效度分析 |
3.2.4 数据一致性分析 |
3.3 质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因子分析 |
3.3.3 最终影响因素清单确定 |
3.3.4 最终影响因素清单分析 |
4 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ISM—MICMAC分析实证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质量问题分析 |
4.2 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ISM—MICMAC分析 |
4.2.1 确定模型构成要素及要素间二元关系 |
4.2.2 构造邻接矩阵 |
4.2.3 可达矩阵 |
4.3 建立影响因素的ISM模型 |
4.3.1 可达矩阵的区域划分与级位划分 |
4.3.2 ISM模型的建立 |
4.3.3 影响因素层级分析 |
4.3.4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
4.4 质量影响因素的MICMAC分析 |
4.4.1 构造MICMAC矩阵 |
4.4.2 影响因素集群分析 |
5 从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考虑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
5.1 针对基础层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
5.1.1 推进装配式住宅行业标准化工作 |
5.1.2 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 |
5.2 针对核心层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
5.3 针对直接层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
5.3.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
5.3.2 生产运输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
5.3.3 安装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BIM技术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木结构建筑的从古至今 |
1.1.2 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阐述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相关概念阐述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成果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现代木结构建筑构成元素及结构类型 |
2.1 现代木结构的构成要素 |
2.1.1 材性的建筑意义 |
2.1.2 木材的材料特性 |
2.1.3 现代木结构建筑所用的木材 |
2.1.4 钢的材料特性 |
2.1.5 木构节点所用钢材 |
2.2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类型 |
2.2.1 堆砌结构体系 |
2.2.2 杆件结构体系 |
2.2.3 板壳结构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节点类型 |
3.1 直接连接节点 |
3.2 间接连接节点 |
3.2.1 销式连接节点 |
3.2.2 托座式连接节点 |
3.2.3 植筋连接节点 |
3.2.4 点式连接节点 |
3.2.5 键连接节点 |
3.2.6 叠合式节点 |
3.2.7 穿套式节点 |
3.2.8 卡槽式节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技术的木结构节点信息模型构建及分析 |
4.1 BIM技术的特征及相关软件 |
4.1.1 BIM技术的应用价值特征 |
4.1.2 BIM技术的相关软件 |
4.2 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建构建筑信息模型的需求性分析 |
4.3 Revit Architecture建构木结构节点建筑信息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4.4 Revit应用于木结构节点设计的准备——创建族库 |
4.4.1 Revit建模设计基础 |
4.4.2 族规划及创建族库的必要性 |
4.4.3 族库开发的现状 |
4.4.4 构件元素的族库设计 |
4.5 基于BIM技术的现代木结构节点构造的设计分析 |
4.5.1 柱脚节点 |
4.5.2 梁柱节点 |
4.5.3 屋架节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Dynamo实现木结构节点Revit模型构件智能联动的方法研究 |
5.1 Revit应用于木结构建筑设计中的短板 |
5.2 Dynamo for Revit可视化编程工具的介绍 |
5.2.1 Dynamo的发展及应用 |
5.2.2 Dynamo for Revit的功能介绍和节点类别 |
5.3 以螺栓球连接节点为例进行Dynamo可视化编程设计 |
5.3.1 研究目的 |
5.3.2 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 |
5.3.3 详述螺栓球节点-木网架结构的Dynamo可视化程序设计流程 |
5.4 木结构螺栓球节点可视化程序运行演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6.2 未尽事宜 |
6.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2.1.1 研究范围 |
2.1.2 相关概念界定 |
2.2 SI住宅概述 |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
3.2.2 模块化设计 |
3.2.3 空间可变设计 |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
5.1.1 架空墙体 |
5.1.2 轻质隔墙 |
5.1.3 架空吊顶 |
5.1.4 架空地板 |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
6.2.1 项目设计阶段 |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
6.2.3 项目施工阶段 |
6.2.4 运营维护阶段 |
6.3 本章小结 |
7 案例分析 |
7.1 案例概况 |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
8.1.1 论文结论 |
8.1.2 论文创新点 |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5)呼和浩特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模块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内蒙古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1.1.2 呼和浩特市公租房发展现状 |
1.1.3 装配式建筑依托公租房建设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 |
1.3.1 国内相关研究发展 |
1.3.2 国外相关研究发展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装配式公租房相关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与范围界定 |
2.1.1 套型与户型 |
2.1.2 模块化 |
2.1.3 装配式建筑 |
2.1.4 公租房的定义 |
2.2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和公租房相关发展概况 |
2.2.1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2.2.2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2.2.3 国内公租房的相关政策及发展 |
2.2.4 国外公租房的相关政策及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公租房相关实态调研 |
3.1 呼和浩特市概况 |
3.1.1 研究范围限定 |
3.1.2 气候条件 |
3.1.3 经济条件 |
3.2 呼和浩特市现有公租房调查概况 |
3.2.1 调研目的及程序 |
3.2.2 调研小区概况总结 |
3.3 呼和浩特市现有公租房调查问卷分析与总结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研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3 家庭人口分析 |
3.3.4 户型调研舒适度分析 |
3.3.5 各功能空间的使用度统计与分析 |
3.4 呼和浩特市现有公租房户型评价分析 |
3.4.1 塞外安居新城小区 |
3.4.2 塞外安康新居小区 |
3.4.3 康居家园小区 |
3.4.4 祥和苑小区 |
3.4.5 阳光美居小区 |
3.4.6 呼和浩特市现有公租房问题总结 |
3.5 呼和浩特市现有装配式建筑产业园调研 |
3.5.1 园区调研总结 |
3.5.2 发展需求 |
3.6 国内发达地区装配式公租房现状调研 |
3.6.1 通州台湖公租房项目 |
3.6.2 通州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项目 |
3.6.3 郭公庄一期公租房项目 |
3.6.4 调研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模块化设计研究 |
4.1 装配式设计过程与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对比 |
4.2 呼和浩特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设计策略 |
4.2.1 人性化设计 |
4.2.2 模块化设计 |
4.2.3 平面规整化设计 |
4.2.4 地域标准性设计 |
4.3 呼市装配式公租房各功能空间模块设计 |
4.3.1 功能空间模块分类 |
4.3.2 客厅空间模块设计 |
4.3.3 卧室空间模块设计 |
4.3.4 卫生间空间模块设计 |
4.3.5 厨房空间模块设计 |
4.3.6 玄关模块设计 |
4.3.7 餐厅模块设计 |
4.3.8 阳台模块设计 |
4.4 呼市装配式公租房预制墙体模块设计要点 |
4.4.1 预制墙体材料选择 |
4.4.2 预制墙体尺寸模块设计原则 |
4.4.3 客厅空间预制墙体尺寸模块设计 |
4.4.4 卧室空间预制墙体尺寸模块设计 |
4.4.5 厨房空间预制墙体尺寸模块设计 |
4.4.6 卫生间空间预制墙体尺寸模块设计 |
4.5 呼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构造设计要点 |
4.6 呼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施工技术要点 |
4.7 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模块化设计 |
4.7.1 户型设计原则 |
4.7.2 零居室户型模块化设计 |
4.7.3 一居室户型模块化设计 |
4.7.4 两居室户型模块化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性项目应用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区位分析 |
5.1.2 项目周边分析 |
5.1.3 项目控制性指标 |
5.2 方案设计构思 |
5.2.1 方案总体设计 |
5.2.2 户型设计分析 |
5.2.3 建筑单体标准层设计 |
5.2.4 建筑单体立面设计 |
5.2.5 建筑单体剖面设计 |
5.3 方案效果图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图录 |
附录 C:表录 |
已发表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7)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类型 |
1.1 独立基础型 |
1.2 桩基础型 |
1.3 墙下条形基础型 |
1.4 箱、筏形基础型 |
1.5 桩箱基础型 |
2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方式多样化 |
2.1 合理选择建筑施工材料 |
2.2 增强平面图设计水平 |
2.3 提高基础设计选型 |
2.4 强化上部结构设计 |
2.5 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 |
3 结语 |
(8)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影响因素 |
1.1 施工条件 |
1.2 地质条件 |
1.3 上部结构 |
2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主要类型 |
2.1 独立基础设计 |
2.2 桩基础设计 |
2.3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 |
2.4 箱、筏形基础设计 |
2.5 桩箱基础设计 |
3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有效措施 |
3.1 精选建筑施工材料 |
3.2 提高平面图设计水平 |
3.3 提升基础设计选型 |
3.4 加强上部结构设计 |
3.5 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 |
4 结语 |
(9)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房屋建筑基础设计概述 |
2.1 设计原则 |
2.2 设计方法 |
2.3 影响因素 |
3. 基础设计选型和设计要点 |
3.1 独立基础设计 |
3.2 桩基础设计 |
3.3 箱形或筏形基础设计 |
3.4 墙下条形基础的设计 |
3.5 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基础 |
(10)CBD-Z14商务中心项目桩筏基础基于成本控制的结构选型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环境及行业需求 |
1.1.2 研究背景 |
1.2 项目环境 |
1.2.1 项目概况 |
1.2.2 项目定位 |
1.2.3 结构特点 |
1.2.4 参数取值 |
1.2.5 管理环境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基础优化设计过程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基础选型及优化设计思路 |
第2章 建筑上部结构选型过程及对应基础方案选型 |
2.1 建筑受力特点分析及经济指标分析 |
2.1.1 建筑整体受力特点分析概况 |
2.1.2 基础底板受力特点分析概况 |
2.2 上部结构方案选型过程 |
2.2.1 巨型柱框架体系 |
2.2.2 筒中筒结构体系及框架核心筒体系 |
2.3 主要构件选型—抗侧力体系 |
2.3.1 抗侧力体系概况 |
2.3.2 抗侧力体系整体工作原理 |
2.3.3 主要构件选型思路及结论 |
2.4 主要构件选型—重力体系 |
2.4.1 重力体系概况 |
2.4.2 组合楼板选型 |
2.5 基础选型 |
2.5.1 天然基础及条形基础 |
2.5.2 独立基础 |
2.5.3 筏板基础 |
2.5.4 桩筏基础 |
2.5.5 选型结论 |
第3章 基础底板优化设计及细部选型 |
3.1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概述 |
3.1.1 优化设计理论概述 |
3.1.2 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
3.1.3 桩筏基础优化中的主线—沉降计算及经济比较 |
3.2 主楼区域基础选型及技术优化 |
3.2.1 总体思路 |
3.2.2 桩筏基础中的优化联立方程组 |
3.2.3 优化工具 |
3.2.4 桩基尺寸及布置优化 |
3.2.5 桩筏基础厚度优化 |
3.2.6 主楼桩筏确定后的最终沉降验算 |
3.3 裙楼区域基础选型及技术优化 |
3.3.1 优化设计理论概述 |
3.3.2 优化方法-变刚度调平理论概述 |
3.3.3 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方法 |
3.3.4 主楼-裙楼变刚度调平优化 |
3.3.5 变刚度调平后的差异沉降验算 |
第4章 基础底板优化成果对比分析 |
4.1 优化指标评价 |
4.2 优化设计评价对象 |
4.3 优化设计评价 |
4.3.1 单方造价指标评价 |
4.3.2 承载力单方指标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高层建筑结构承重柱的设计选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体系设计方法研究[J]. 翟立祥,陈劲,程前,汤根春,魏阳红,吴嘉晟. 建筑结构, 2021(S2)
- [2]装配式住宅实施阶段质量影响因素分析[D]. 王星凯.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BIM技术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的设计研究[D]. 李祎璇. 天津大学, 2020(02)
- [4]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呼和浩特市装配式公租房户型模块化设计研究[D]. 于永康.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6]高层建筑外观形体比例对风载作用结构横向振动的影响[J]. 陈青长,刘金圣.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7]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J]. 陈育民. 居舍, 2017(32)
- [8]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研究[J]. 宋燕. 建材与装饰, 2017(44)
- [9]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探讨[J]. 陈浩.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6(34)
- [10]CBD-Z14商务中心项目桩筏基础基于成本控制的结构选型及优化设计[D]. 李臻葳. 清华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