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以南京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李平华
导师: 陆玉麒
关键词: 三角洲经济顶点区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形成机制,空间定位,双核结构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将流域地貌学中三角洲顶点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地理研究中,提出三角洲经济区同样具有顶点,这一顶点是包括三角洲自然顶点在内的一个区域,本文将其定义为“三角洲的经济顶点区域”。在三角洲的经济项点区域,通常会出现一个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即“三角洲的顶点城市”。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主要以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为案例,通过历史演化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流域经济空间格局中顶点城市的区位特征、形成机制、空间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1)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大江、大河三角洲,尤其是国内三角洲的实证对比分析,证明了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存在具有广泛性。对国内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的分析表明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共性和规律性。 (2)以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为例,追溯南京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素,本文将其归结为交通、军事(地形)、经济三方面,而南京在这些方面具备的优势归根结底来自于其顶点城市的区位特征。这一分析体现了三角洲顶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三角洲顶点城市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历史悠久、是区域政治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流域内最大的或重要的河港城市:全流域意义的中心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区位独特性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上。 (4)三角洲顶点城市具有空间同构性,处于不同等级、规模和地位的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区域意义也不相同。流域和三角洲规模越大,经济地位越重要,顶点城市所能服务的区域范围就越大。另外,三角洲顶点城市是一个经济地理范畴内的概念,该城市不一定正好处于三角洲的自然顶点区位,即三角洲自然顶点与经济顶点不具备完全吻合性。 (5)流域内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主要归结为四类:上游中心城市、中游中心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门户城市。这一空间定位模式尤其突出并明确了三角洲顶点城市和门户城市的城市区位与职能特征。 (6)以长江流域为例,流域双核结构具有干流、支流等不同的层次、等级性,同时体现了流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是理想的流域双核结构空间组合。以三角洲顶点城市和门户城市所构成的双核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组合,这一双核结构在三角洲发挥着经济发展主要驱动轴的作用。 (7)国内三角洲区域开发以内力为主,顶点城市—门户城市组合而成的双核结构形成过程伴随着三角洲自然环境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顶点区域城镇萌生期、顶点城市竞争期、三角洲城镇快速发展期、门户城市产生与双核结构形成期、双核结构发展与成熟期。在内河航运向海运转变过程中,三角洲与区外交流的门户由顶点区域转移至沿海地区,三角洲顶点城市地位逐渐下降,以至落后于门户城市。以外力为主的三角洲双核结构中,顶点城市没有经历地位下降和功能转换的过程,而是在发展之初就受到门户港口城市的冲击。 (8)在三角洲顶点城市功能定位中,面临着将区位、政治、文化、科教等非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主要问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目
表目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论文设计
三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流域中心城市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一 中心地理论的补充与应用
二 流域中心城市相关研究
三 相关研究评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背景
一 三角洲顶点城市形成的自然背景
二 三角洲顶点城市形成的经济背景
三 三角洲的顶点城市及其研究前景
四 实证案例的选择
五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实证分析
一 珠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广州
二 赣江入湖三角洲顶点城市——南昌
三 韩江三角洲顶点城市——潮州
四 沂沭河三角洲顶点城市——连云港
五 国外三角洲顶点城市
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
一 长江流域经济区的自然与经济特征
二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与社会经济变迁
三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化
四 秦淮河流域空间结构演化
五 长江三角洲顶点区内的竞争与南京胜出
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机制与基本特征
一 流域内区域中心城市的水水交汇区位特征
二 南京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力机制
三 南京城市功能的演变过程
四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机制
五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基本特征
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在流域中的空间定位
一 流域内四类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
二 三角洲顶点城市地位、功能的转变
三 长江流域双核型空间结构
四 长江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
五 流域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中的新型组合类型
六 顶点城市-门户城市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形成
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于顶点城市区位的南京城市功能定位
一 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支撑
二 长江三角洲区域竞合关系分析
三 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区域背景
四 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评述
五 南京城市功能定位战略
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南京都市圈的重构
一 都市圈相关研究综述
二 不同范围的南京都市圈评价
三 构建成长三角形态的南京都市圈
四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与都市圈建设
五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二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一 攻博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清单
二 攻博期间发表代表性论文清单
发布时间: 2005-11-14
相关论文
- [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 王维工.东华大学2003
- [2].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 黄明华.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 俞勇军.南京师范大学2004
- [4].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D]. 苗建军.四川大学2003
- [5].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 裴瑱.复旦大学2005
- [6].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吴超.中山大学2005
- [7].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 王雷.四川大学2005
- [8].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D]. 王成金.南京师范大学2005
- [9].现代港口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建勇.上海海事大学2005
- [10].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左继宏.武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