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功能

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功能

一、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赵波[1](2021)在《大厂煤矿机械化改造中的井田开拓方式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辽阔,资源类型丰富且多样,其中具有庞大的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炭是目前我们不可取代的重要能源之一。煤炭开采时,根据不同煤层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开采。在保证采矿安全前提下,优化整个矿井、采区和巷道的布置,最大的提高矿井产量,选取优化适合的井田开拓方式对煤炭的开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厂煤矿机械化改造中的井田开拓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煤矿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综合比较研究煤矿的地质构造情况、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通过查阅和参考国内外大量煤矿的井田开拓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着作后,通过实地踏勘、基础理论分析和基础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提出了两种开拓方式,探讨了两种开拓方式的优劣,提出适合本矿井的开拓方式。在通风与安全方面,本文根据机械化改造后的开拓方式,重新计算了矿井的总需风量,同时按照矿井实际提出预防瓦斯爆炸、粉尘、井下火灾、水灾、顶板垮塌等事故的对策措施。在“六大系统”方面,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大厂煤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方案。

张蒙[2](2020)在《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高层建筑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消防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亟待需要开展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研究。传统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研究具有不直观、难定量、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模拟效率难以适应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作为集成工程所有参数化信息的新技术,能够为火灾发展和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提供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模拟环境,有助于直观深入地分析火灾发展情况和人员疏散过程。因此,基于BIM技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为目标,在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和BIM模型应用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Pyrosim和Pathfinder仿真模拟软件相结合,以某19层高层建筑工程为依托,在假设第5楼层起火的情景下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分析不同建筑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建筑结构优化方案,最后综合提出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BIM模型和Pyrosim软件进行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利用Revit核心建模软件构建高层建筑的BIM模型,根据对国内典型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假设第5楼层发生火灾事件的情景,通过Pyrosim软件提取BIM模型信息,设置模拟分析基本参数,构建出相应的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2)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通过对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进行界定,高温临界值为65℃、CO浓度临界值为1600ppm、能见度临界值为4m,以此为依据计算得高层建筑的可用安全时间为368.7s。在假设的火灾情景下,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常规状态下疏散总用时为406.5s,难以实现全体人员安全撤离,整体疏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分析了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在分析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消防电梯、消防楼梯、楼梯间堆积物和安全出口四种不同建筑因素下的人群疏散过程进行模拟,比选出最优的疏散参数。参考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从应急安全疏散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方案显示在50%的人员使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消防电梯开关门时间3.0s、安全出口宽度为3.0m、消防楼梯为平行双跑类型和建筑内无堆积物情况下疏散效率最高,能够实现全体人员的安全疏散。(4)提出了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对策。从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及疏散人员的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及措施,完善高层建筑消防预警管理体系,优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强化人员的应急疏散自救能力,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效率。

李雯[3](2020)在《低影响开发下城市道路的设计及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模拟》文中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内涝愈加严重,传统道路设计需要进行改造来适应已发生的变化。在系统梳理低影响开发和雨洪控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以西安市某东-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域道路现状及改造需求,基于LID典型措施提出了研究区域的道路LID改造方案,设计了研究区域的道路LID雨水系统;采用SWMM模型,对设定的多个情景方案,分析了不同情景方案下城市道路LID前后的降水径流过程,对比分析LID参与前后径流控制效果和洪峰削减效果,明确了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进而可为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低影响开发和雨洪控制的综合基础理论。从传统城市道路建设方式和雨水系统两方面阐述了传统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办法;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技术、以及海绵城市道路LID要求,概括了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洪控制基础理论。从SWMM模型概述、模型结构功能、模型计算原理和模型构建过程,概述了 SWMM模型在低影响开发和雨洪控制的应用。(2)设计了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水系统。通过梳理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的7个典型措施,从设计内容、设计路径和径流控制方式3个方面,对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进行了设计。根据降雨流量选择适合的雨型,结合场地条件,确定了雨水渗透排水系统、雨水滞留系统及雨水排放系统的类型和尺寸,并对不同的雨水径流提出不同的控制方式。针对西安市某东西方向道路建设的实例,分析了该道路现状及改造需求,为其设计低影响开发措施布局,对该道路的人行道路面、非机动车道路面和绿化带提出具体的改造方案,人行道路面和非机动车道路面均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但其路面结构组成不同,绿化带采用下沉式绿化带等。基于改造方案,从雨水收集系统、生态处理设施和溢流段雨水出口,构建了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3)模拟了多情景下城市道路LID的降雨径流过程。针对研究区域构建了 SWMM模型,基于SWMM模型设定了 12种不同的情景组合。不同的情景组合下,模拟了城市道路LID改造前后的径流过程。从地表径流过程分析可以获得,城市道路在未采用LID时,地表径流、入渗量、地表蓄水均随重现期的增长而增大,不同雨型对各径流结果影响不大;对于管道过流过程来说,3年和5年重现期的120分钟降雨雨型的排水需求均可得到满足,而在10年重现期下,存在溢流情况和管渠超载情况;对城市道路采用LID改造后,不同雨型同一重现期下,对地表径流最大值影响不大,对管渠最大流量存在影响;在同一雨型不同重现期下,3年重现期下,能够缓解地表积水,但是在5年、10年重现期下,人行道均有积水产生;同一雨型同一重现期下,增加LID措施后,道路表面径流流量明显减小、道路积水缓解明显,同时道路设置LID措施后可以消减洪峰流量。

王中君[4](2020)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哈尔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自然资源,在人口增长、城市化的共同推动下,世界水需求急剧增长,全球水危机日益严峻。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需水大幅增加,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水资源管理落后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及水资源安全风险加剧。因此,以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显得尤为重要,也对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往研究没有全面考虑城市水资源系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动态复杂性,使得传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局限性,本研究考虑了水资源管理中的多重不确定性,构建新的适用于动态且持续的水资源长期规划数学模型,以便为管理者在不同规划时期提供实时合理的优化配水方案。首先,在传统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Inexact two-stage stochastic programming,ITSP)模型的基础上,将城市降雨-径流中存在的信息不确定性考虑其中,引入线性部分信息(Linear partial information,LPI)理论分析流量概率分布,建立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Interval Twostage Partial Information Programming Model,ITPM);其次,考虑到水资源长期规划问题中管理过程的时间动态性,将ITPM与多阶段随机规划(Multistage stochastic programming,MSP)方法耦合建立了区间多阶段-部分信息模型(An inexact multi-stage interval-parameter partial information programming model,IMIPM);最后,将新建立的模型应用在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在不同规划时期把多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供给到多需水部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果表明:(1)与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型相比,ITPM模型能有效处理不确定条件下的随机问题和区间问题,通过该模型分析哈尔滨市水资源配置得到4种流量水平分布情景,克服了降雨-径流等不确定性因素对配水系统收益的影响,能有效平衡经济效益和缺水惩罚风险。(2)在ITPM模型的基础上加入MSP方法得到的IMIPM可以同时处理降雨-径流信息的不确定性、水资源长期规划中时间序列的动态性以及以联合概率和区间值表示的其它不确定性。根据哈尔滨市水资源和气候特点将规划时段分为夏半年和冬半年,通过模型得到每个时段的最优解,从而取得全规划期的最优配置策略。(3)在两种模型下哈尔滨市的配水趋势是相同的,都应保证先决用水需求,在满足用户基本用水后,根据配水利益及最大用水量约束将剩余水量依次分配给生活、工业、生态和农业用户。此外,根据两种模型结果显示管理者能根据发生不同来水量水平的概率来预测选择积极或保守的配水方案,增加了决策的灵活性。总之,将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多阶段随机规划以及线性部分信息理论耦合用于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对传统模型的改进和发展,得到的优化配置方案以区间形式给出,更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水资源管理情况,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空间和技术支持,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化共同发展。

唐浩阳[5](2020)在《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文中提出由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数的日益快速发展,国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也导致了对国内度假酒店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仅在2011至2016年间,国内酒店达到了250%的增长。在酒店建筑,特别是五星级酒店设计中,电气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绿色建筑电气方面。酒店建筑电气设计的考虑因素很多,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酒管需求、旅客体验等方面,包括酒店建筑的特殊性、功能性、多样性及高标准、高要求等特性,包括用电负荷大、供电距离长、供配电系统复杂、电气防火要求高等特点。这些因素,使酒店建筑工程电气系统设计增加了难度。结合建筑工程的固有特性,从建筑工程电气供配电系统需要出发,讨论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考虑业主投资及日后运营成本等因素,从实际工程案例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进行论述。本文的工程设计对今后类似的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涵盖了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节能相关措施包括设备的选型、控制方式及节电系统的方案;能耗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通过负荷计算确定建筑物变配电室的位置,配电系统形式及各方案的造价比较;设计动力系统设备采取的起动方式、对照明系统进行光源对比,确定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光源并应用智能控制方式,利用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的节电方案。通过本文的五星级酒店电气设计,总结国内酒店建筑电气设计中关于绿色节能的相关设计要点,为同类国内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提供一个可靠、安全及节能的参考案例。

董洋洋[6](2020)在《基于供需耦合分析的洮儿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下,中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洪水资源化是在水资源短缺与供需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所提出的构想,中型流域由于需要具体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间的问题,使得洪水资源利用成为难题,安全、高效地利用洪水资源有利于缓解流域水资源紧张形势。本文以洮儿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洮儿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紧张形势为背景,进行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及预测,并基于水资源时空差异性的耦合分析进行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制定,这对更好地进行流域水资源规划、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以用水结构和供水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洮儿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针对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提出基于水资源供需分析的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其次,基于对洮儿河流域1958-2018年气温、降水和径流的时空演变趋势分析和流域产流区的划分,可发现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对河川径流减少有一定影响,且察尔森水库以上区域为主产流区;同时采用典型年法计算了不同水平年洮儿河流域可供水量,丰水年(P=25%)可供水量为31.05×108m3,平水年(P=50%)可供水量为27.07×108m3,枯水年(P=75%)可供水量为19.78×108m3。然后,以2015年为现状年,计算不同水平年洮儿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和经济社会需水量,并对2030年需水量进行预测。当P=25%时,洮儿河流域需水量为28.99×108m3,当P=50%时,洮儿河流域需水量为30.47×108m3,当P=75%时,洮儿河流域需水量为31.80×108m3;对于2030年,当P=50%时总需水量为33.00×108m3,当P=75%时总需水量为35.05×108m3。基于对不同水平年流域供需水的状况分析,提出解决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的供需耦合分析方法。最后,基于水资源时空差异性进行流域供需水耦合分析。结合流域地形地貌、水利工程等现状选取镇西站为控制断面,进行不同水平年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制定:三年一遇(P=33.3%)来水情况下总引水量5.04×108m3;十年一遇(P=10%)来水情况下总引水量8.42×108m3;二年一遇(P=5%)来水情况下总水洪量8.54×108m3。

陈志明[7](2020)在《高速铁路路基荷载作用下坎儿井地基安全临界埋深研究》文中指出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灌溉结构,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伊朗等干旱地区。随着现代交通与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高铁将穿越坎儿井地区。由于坎儿井暗渠的存在,使得高速铁路的路基沉降规律更为复杂,甚至超过规范要求。同时,暗渠的存在将加剧沿线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影响线路的平顺性,最终对路基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然而国内关于高速铁路穿越坎儿井地区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较少,基于暗渠截面形式、深度、孔径及线路交角的坎儿井分类尚无明确界限,同时尚无可供工程应用的坎儿井暗渠临界深度相关研究。因此,坎儿井暗渠深度对无砟轨道高铁路基的变形及稳定性分析需要更系统性地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坎儿井暗渠临界深度,以指导坎儿井地区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因此,针对坎儿井暗渠对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及沉降的影响,亟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依托德-伊高速铁路项目,结合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通过Plaxis 3D数值计算,分析了暗渠对路基沉降、暗渠周围塑性区分布以及剪切应变的影响,确定了暗渠临界深度判断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参考暗渠截面形式、深度、孔径及线路交角,对坎儿井进行了分类。针对暗渠深度将坎儿井分为浅层坎儿井、中浅层坎儿井及深层坎儿井,针对暗渠与线路交角将坎儿井分为平行跨越坎儿井、斜交跨越坎儿井及垂直跨越坎儿井,针对暗渠半径大小将坎儿井分为大面积坎儿井及小面积坎儿井。(2)在综合考虑坎儿井功能和路基面沉降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坎儿井地基暗渠临界深度的评判标准。利用Plaxis 3D计算了坎儿井暗渠未支护时的路基沉降规律、暗渠塑性区分布规律以及剪切应变规律,结合临界深度评判标准,得到了暗渠未支护时临界深度为14m。并结合采空区临界深度计算公式得出了暗渠临界深度为15m,与数值仿真计算得到的临界深度符合得较好。(3)研究了暗渠与线路交角对临界深度的影响。利用Plaxis 3D建立了三维仿真模型,研究了交角的三维效应,并得出了临界深度与交角的关系,暗渠与线路交角分别为0°、30°、60°和90°时,暗渠临界深度分别为14m、13m、8m和7m。(4)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了暗渠半径、暗渠截面形式、路基填高和土性参数对坎儿井暗渠临界深度的影响。研究了坎儿井地区暗渠半径、暗渠截面形式、路基填高和土性参数与坎儿井暗渠临界深度的关系。暗渠半径越大,暗渠临界深度越大。城门形暗渠的临界深度大于圆形暗渠。路基填高越高,暗渠临界深度越大。地基土黏聚力越小、内摩擦角越小,暗渠临界深度越大。(5)研究了坎儿井暗渠对无砟轨道高铁路基的影响。利用Plaxis 3D计算了暗渠支护加固后,暗渠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对比了暗渠支护前后路基沉降规律、暗渠塑性区分布规律与剪切应变规律。并计算了支护前后暗渠安全系数分别为1.2和2.9,得到了暗渠支护形式。

李溦[8](2020)在《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雄安新区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级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当地水资源禀赋差、水资源短缺,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雄安新区内白洋淀水面萎缩严重且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影响雄安新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城市因水而兴,水资源在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根据雄安新区未来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要求,分析研判雄安新区现状及未来水资源承载状况,提出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对于保障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专题5“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风险评估与监控预警”,开展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提升途径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广泛收集与整理雄安新区基础资料,掌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状况;系统梳理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分析总结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驱动因素,分析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和谐论”中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对雄安新区现状(201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为“超载”,超载的主要原因为雄安新区水资源自身禀赋条件差、开发利用率高而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等,以及出现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较差等生态环境赤字现象。(2)根据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和生态格局,综合考虑雄安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人口增长不确定性)、生态环境修复目标不同等因素,设置“低目标”与“高目标”用水情景,其中低目标情景为人口 250万、白洋淀水位6.5m且水面面积约300km2、环淀河流形成“蓝色的河”,高目标情景为人口 500万、白洋淀水位7m且水面面积350km2、环淀河流形成“流动的河”,分别预测了未来(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城镇综合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根据雄安新区已有供水工程及有关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规划,预测了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当地水、外调水及城市再生水3类供水水源;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拟定水资源配置原则,对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确定了雄安新区河道内、河道外用水量,综合评估雄安新区未来不同用水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结果表明,未来(2035年)雄安新区低目标情景需水总量7.22~7.72亿m3,高目标情景需水总量11.51~12.51亿m3,可供水量9.0~10.6亿m3,未来低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尚不能满足,缺水量1.91亿m3,用水缺口主要为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为满足雄安新区未来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考虑未来雄安新区水资源量与质目标要求,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出了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与措施建议。其中工程措施方面,结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有关规划,进一步挖掘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可利用水源,提出了南水北调东中线新增供水、河湖生态补水、海水淡化等4种可能途径,分析了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提升后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可满足高目标情景需求,且留有余量。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与建议,为保障雄安新区优美水环境、良好水生态提供参考。

陈圆月[9](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李华煜[10](2019)在《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将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行业间的用水竞争将更加剧烈。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增强流域内水资源整体调控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而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等目标,最终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承载力增强,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遏制的趋势,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浑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浑河流域水资源实际情况,分析了建设水资源调度系统的必要性,构建了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初步实现了系统功能:(1)介绍了浑河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梳理了浑河流域河流、水库、汇水区、水文站等实体数量、位置及相互关系,对浑河流域进行概化,同时配置了对应的算法,完成了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的构建。(2)结合浑河流域实际调度工作,提出浑河流域建设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并设计了符合浑河流域实际调度工作需求的4个模块(数据维护、水资源分配、水资源调度情势、常规调度),并对系统内各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数据维护主要用于基础数据录入与维护功能,具体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取用水户、取用水源和水源地等基础数据录入和维护;水资源分配主要用于浑河流域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核定及执行监管;水资源调度情势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结合地理信息,以文字、表格、图像等方式将与调度方案有关的信息全部展示出来;常规调度模块主要用于在正常情况下,基于流域内来水预报和各行政区的需水量方案,对流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以不同方式对水库进行调节,在满足各行政区用水量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3)对系统界面进行了可视化设计,利用系统模拟了2025年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通过来水预报、用水申报、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三方面对系统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二、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大厂煤矿机械化改造中的井田开拓方式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井田开拓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井开拓现状
        1.2.2 我国矿井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1 井田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分布及范围
        2.1.4 气象及地震
        2.1.5 井田经济及煤炭开发情况
        2.1.6 水源、电源及通信情况
    2.2 地质特征
        2.2.1 井田地质构造
        2.2.2 井田地层
        2.2.3 煤层特征及煤质
    2.3 开采技术条件
        2.3.1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2.3.2 工程地质条件
        2.3.3 环境地质
    2.4 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倾向和地温
        2.4.1 瓦斯
        2.4.2 煤层瓦斯压力及透气性及其他参数
        2.4.3 煤层自燃倾向性
        2.4.4 煤尘爆炸性倾向性
        2.4.5 地温
第三章 井田开拓优化设计
    3.1 井田境界及储量
        3.1.1 井田境界
        3.1.2 矿井储量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1 矿井工作制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3.2.3 矿井服务年限
    3.3 井田开拓
        3.3.1 影响本井田开拓的主要因素
        3.3.2 工业场地位置的优化选择
    3.4 开拓方式优化设计
    3.5 井筒
    3.6 井底车场及硐室优化设计
        3.6.1 井底车场形式及空重车线长度
        3.6.2 井底车场硐室名称及位置
    3.7 大巷运输及设备
        3.7.1 运输方式的选择
        3.7.2 矿车
        3.7.3 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3.7.4 整流设备选择
    3.8 盘区布置及装备
        3.8.1 采煤方法
        3.8.2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支架选型
        3.8.3 工作面的循环数、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
        3.8.4 盘区布置
第四章 通风与安全
    4.1 矿井通风
        4.1.1 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4.1.2 风井的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
        4.1.3 矿井风量计算
    4.2 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4.2.1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4.2.2 粉尘的综合防治
        4.2.3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4.2.4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4.2.5 防止顶板垮塌措施
        4.2.6 矿山救护
        4.2.7 其他
    4.3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4.3.1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
        4.3.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4.3.3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4.3.4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4.3.5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4.3.6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
        2.1.1 高层建筑起火原因
        2.1.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2.1.3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性
    2.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
        2.2.1 人群疏散行为特征
        2.2.2 人群疏散难点分析
        2.2.3 人群疏散时间计算
        2.2.4 仿真模拟常用技术方法
    2.3 BIM技术概述
        2.3.1 BIM技术发展历程
        2.3.2 BIM技术应用特征
        2.3.3 BIM技术与消防安全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Pyrosim的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
    3.1 某高层建筑BIM模型构建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3.1.3 BIM协同建模方法
        3.1.4 BIM模型构建过程
    3.2 高层建筑BIM模型准确度管控
        3.2.1 准确度管控原则
        3.2.2 准确度管控内容
        3.2.3 准确度自检结果
    3.3 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3.3.1 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3.3.2 火灾仿真情景假设
        3.3.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Pathfinder的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1 高层建筑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确定
        4.1.1 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
        4.1.2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分析
        4.1.3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4.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模拟基础
        4.2.1 疏散模拟基本原理
        4.2.2 人员行为模式选择
        4.2.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4.3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3.1 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4.3.2 人群疏散基本假设
        4.3.3 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分析
    5.1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
        5.1.1 消防疏散通道的通畅性
        5.1.2 安全疏散时间的充足性
        5.1.3 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备性
        5.1.4 人员疏散环境的安全性
    5.2 不同建筑因素下的疏散情况分析
        5.2.1 消防电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5.2.2 消防楼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5.2.3 堆积物的疏散影响分析
        5.2.4 安全出口的疏散影响分析
    5.3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方案验证
        5.3.1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5.3.2 高层建筑结构参数优化
        5.3.3 优化前后疏散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
    6.1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安全管理
        6.1.1 消防安全预警管理体系
        6.1.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检查
        6.1.3 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系统
        6.1.4 应急疏散长效培训机制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6.2.1 建筑结构优化原则
        6.2.2 建筑结构优化策略
    6.3 高层建筑人员应急疏散培训
        6.3.2 消防灭火器材使用
        6.3.3 疏散人员自救常识
        6.3.4 疏散人员路径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低影响开发下城市道路的设计及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文献计量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低影响开发及雨洪控制的基础理论
    2.1 传统城市道路雨洪控制
        2.1.1 传统城市道路建设方式
        2.1.2 传统城市道路雨水系统
    2.2 城市道路LID雨洪控制
        2.2.1 海绵城市的理念及技术
        2.2.2 海绵城市道路LID要求
    2.3 城市雨洪模型
        2.3.1 模型结构功能
        2.3.2 模型计算原理
        2.3.3 模型构建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LID雨水系统设计及实例
    3.1 城市道路LID典型措施
        3.1.1 透水路面
        3.1.2 排水管道
        3.1.3 生态雨水口
        3.1.4 开孔路缘石
        3.1.5 生态树池
        3.1.6 生物滞留设施
    3.2 城市道路LID雨水系统设计
        3.2.1 设计内容
        3.2.2 设计路径
        3.2.3 径流控制方式
    3.3 城市道路LID改造实例验证
        3.3.1 研究区概况
        3.3.2 道路现状及改造需求
        3.3.3 道路LID措施布局
        3.3.4 道路LID改造方案
        3.3.5 道路LID雨水系统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SWMM模型构建及降雨径流过程模拟
    4.1 LID城市道路SWMM模型构建
        4.1.1 基础数据收集
        4.1.2 子汇水区划分
        4.1.3 排水管网概化
        4.1.4 模型参数设置
        4.1.5 研究区降雨设计
        4.1.6 情景方案设置
    4.2 城市道路LID前径流过程模拟
        4.2.1 不同雨型不同重现期下地表径流分析
        4.2.2 同一雨型不同重现期下管道过流模拟
    4.3 城市道路LID后径流过程模拟
        4.3.1 不同雨型同一重现期下径流分析
        4.3.2 同一雨型不同重现期下径流分析
    4.4 城市道路LID径流控制效果
        4.4.1 径流控制效果分析
        4.4.2 洪峰削减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哈尔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2 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1.1 区间线性规划
        2.1.2 两阶段随机规划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
        2.2.1 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2.2.2 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建立及应用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气象条件
        3.1.3 哈尔滨市水资源状况
    3.2 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建立及求解
        3.2.1 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建立
        3.2.2 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求解
        3.2.3 哈尔滨市水资源配置相关参数
    3.3 模型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区间多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建立及应用
    4.1 区间多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建立及求解
        4.1.1 区间多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建立
        4.1.2 区间多阶段-部分信息模型求解
    4.2 哈尔滨市水资源配置相关参数
    4.3 模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设计意义
    1.2 国内外工程设计现状比较
第二章 工程设计任务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设计范围
        2.2.1 设计分界点与设计分工
        2.2.2 电气专业的设计内容
        2.2.3 项目设计总体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配电系统设计
    3.1 负荷等级及负荷计算
        3.1.1 负荷等级确定
        3.1.2 工程项目负荷计算
    3.2 变压器系统的负荷计算
    3.3 无功功率补偿计算
    3.4 三相平衡
    3.5 谐波治理
    3.6 配电方式、保护选择及线缆选型
        3.6.1 配电方式
        3.6.2 配电线缆
        3.6.3 利用BIM技术优化管线路由问题
    3.7 变配电房位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节能措施及照明系统设计
    4.1 设备选型
        4.1.1 干式变压器
        4.1.2 电动机
        4.1.3 变频装置
        4.1.4 节电装置
        4.1.5 计量管理方式
    4.2 照明系统设计
        4.2.1 光源选择
        4.2.2 照明控制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酒店能耗管理系统设计
    5.1 楼宇设备管理系统
    5.2 能效管理系统
    5.3 BAS系统与FAS系统的结合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供需耦合分析的洮儿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影响
        1.2.2 供需水平衡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
    2.3 水文情况
    2.4 生态环境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6 小结
3 洮儿河流域供水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
        3.1.2 累积距平法
        3.1.3 有序聚类法
        3.1.4 滑动T检验法
    3.2 气温时空演变特征
        3.2.1 气温时间变化特征
        3.2.2 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3.3 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3.3.1 降水年际变化特征
        3.3.2 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
        3.3.3 降水年内变化特征
    3.4 径流演变趋势
        3.4.1 径流趋势演变特征
        3.4.2 气温和降水对径流的影响
        3.4.3 划分产流区
    3.5 可供水量计算
    3.6 小结
4 洮儿河流域需水分析
    4.1 生态环境需水计算
        4.1.1 河道生态基流
        4.1.2 河道外生态需水计算
    4.2 经济社会需水计算
        4.2.1 生活需水
        4.2.2 工业需水
        4.2.3 农田灌溉需水
        4.2.4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4.3 需水预测
        4.3.1 生活需水预测
        4.3.2 工业需水预测
        4.3.3 农田灌溉需水预测
    4.4 供需平衡分析
    4.5 小结
5 洮儿河流域水资源耦合分析
    5.1 水资源时空差异性
        5.1.1 水资源时间差异性
        5.1.2 水资源空间差异性
    5.2 供需水耦合分析
    5.3 不同频率下水资源利用方案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高速铁路路基荷载作用下坎儿井地基安全临界埋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坎儿井起源及构造
        1.2.1 坎儿井起源
        1.2.2 坎儿井构造
    1.3 国内外坎儿井情况
        1.3.1 国内坎儿井情况
        1.3.2 国外坎儿井情况
    1.4 坎儿井研究现状
        1.4.1 坎儿井及其类似地基分类研究
        1.4.2 坎儿井衰退研究
        1.4.3 坎儿井加固研究
        1.4.4 坎儿井地基数值模拟
    1.5 溶洞、采空区研究现状
        1.5.1 模型试验
        1.5.2 数值模拟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德伊高铁沿线坎儿井分类概况研究
    2.1 概述
    2.2 德伊高铁沿线坎儿井具体参数
        2.2.1 坎儿井交角
        2.2.2 坎儿井暗渠深度
        2.2.3 坎儿井暗渠截面面积
        2.2.4 坎儿井暗渠形状
        2.2.5 坎儿井暗渠支护情况
    2.3 地质构造
    2.4 德伊高铁气象、水文地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德伊高铁坎儿井临界深度的仿真分析
    3.1 临界深度确定方法研究
        3.1.1 临界深度公式研究
        3.1.2 暗渠临界深度判断准则
    3.2 数值仿真模型
        3.2.1 软件简介
        3.2.2 模型建立
        3.2.3 计算工况情况
    3.3 模型边界验证
    3.4 暗渠与线路交角90°仿真分析
        3.4.1 沉降结果
        3.4.2 塑性区结果
    3.5 暗渠与线路交角60°仿真分析
        3.5.1 沉降结果
        3.5.2 塑性区结果
    3.6 暗渠与线路交角30°仿真分析
        3.6.1 沉降结果
        3.6.2 塑性区结果
    3.7 暗渠与线路交角0°仿真分析
        3.7.1 沉降结果
        3.7.2 塑性区结果
        3.7.3 破裂面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伊高铁坎儿井临界深度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交角对临界深度影响分析
        4.1.1 沉降对比
        4.1.2 塑性区对比
        4.1.3 破裂面对比
    4.2 暗渠半径对暗渠临界深度的敏感性分析
        4.2.1 沉降对比
        4.2.2 塑性区对比
        4.2.3 破裂面对比
    4.3 暗渠形状对暗渠临界深度的敏感性分析
        4.3.1 沉降对比
        4.3.2 塑性区对比
        4.3.3 破裂面对比
    4.4 路基高度对暗渠临界深度的敏感性分析
        4.4.1 沉降对比
        4.4.2 塑性区对比
        4.4.3 破裂面对比
    4.5 土体参数对暗渠临界深度的敏感性分析
        4.5.1 沉降对比
        4.5.2 塑性区对比
        4.5.3 破裂面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德伊高铁坎儿井支护加固措施
    5.1 计算工况
    5.2 C25混凝土支护计算结果
        5.2.1 沉降结果
        5.2.2 塑性区结果
        5.2.3 破裂面结果
    5.3 不同混凝土板参数结果对比
        5.3.1 沉降结果
        5.3.2 塑性区结果
        5.3.3 破裂面结果
    5.4 安全系数计算
    5.5 工程对策
        5.5.1 不同工况下安全临界深度
        5.5.2 工程加固措施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8)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雄安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2 经济社会
    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2.3.1 水资源量
        2.3.2 供用水
        2.3.3 开发利用状况
    2.4 水环境状况
        2.4.1 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
        2.4.2 水质现状
    2.5 水生态状况
        2.5.1 河道干涸断流情况
        2.5.2 白洋淀生态状况
        2.5.3 地下水超采状况
3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3.1.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
        3.1.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3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3.2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2.1 评价结果
        3.2.2 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1 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介绍
    4.2 雄安新区未来用水需求预测
        4.2.1 未来水平年与设计标准
        4.2.2 需水情景拟定
        4.2.3 需水量预测
    4.3 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预测
        4.3.1 供水范围与供水对象
        4.3.2 未来水资源可利用量
    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4.1 未来水资源供水工程布局
        4.4.2 水资源宏观配置原则
        4.4.3 水资源宏观配置方案
        4.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及保障措施
    5.1 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1 未来水资源量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2 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5.2 未来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措施
        5.2.1 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5.2.2 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分析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3.1 工程变更概述
    3.2 WSR方法论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6.1 协同管理介绍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10)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3.1 水文
        2.3.2 气象
    2.4 社会经济
    2.5 水利工程
    2.6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6.1 水资源分区
        2.6.2 水资源量
        2.6.3 水资源可利用量
        2.6.4 水资源开发利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构建
    3.1 数据汇集
    3.2 网络概化图构建
    3.3 实体算法配置
    3.4 水文站网配置与管理
    3.5 模型成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设计依据及约束
        4.1.1 需求规定
        4.1.2 环境要求
    4.2 体系结构设计
        4.2.1 功能部件划分
        4.2.2 部署设计
    4.3 功能部件设计
        4.3.1 数据维护
        4.3.2 水资源分配
        4.3.3 水资源调度情势
        4.3.4 常规调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
        5.1.1 总体框架
        5.1.2 技术架构
    5.2 系统可视化设计
        5.2.1 数据维护
        5.2.2 水资源分配
        5.2.3 水资源调度情势
        5.2.4 常规调度
    5.3 系统功能实现
        5.3.1 来水预报
        5.3.2 申报用水量核定
        5.3.3 供需平衡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厂煤矿机械化改造中的井田开拓方式优化设计研究[D]. 赵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 张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3]低影响开发下城市道路的设计及对降雨径流的影响模拟[D]. 李雯.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哈尔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王中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D]. 唐浩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供需耦合分析的洮儿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D]. 董洋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高速铁路路基荷载作用下坎儿井地基安全临界埋深研究[D]. 陈志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李溦. 郑州大学, 2020
  • [9]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浑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李华煜.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8 M供水综合管理系统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