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

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

一、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范晓鹏[2](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贾珂[3](2021)在《沪浙地区流动人口与传染病疫情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尹明国[4](2021)在《延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研究(1945-196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邢伟[5](2021)在《重庆市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治疗依从性、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刘逸凡[6](2021)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语言生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冠疫情期间,抗疫标语、防疫信息、疫情状况通报和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等各类公共场域中所发布、传播的疫情相关信息,均以语言为重要载体。从城市到乡村,从现实到网络,多语码的抗疫语言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受众提供了多元的语言服务,在高效传播疫情相关信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话语分析与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挖掘抗疫语言的使用与需求特征,构建出新冠疫情时期公共域的语言生态研究框架,包括抗疫语言的使用特征、需求状况及相关语言规划三部分。研究认为,新冠疫情期间在公共场域内形成了一套使用于公共语言空间中的、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语言符号系统——抗疫语言。抗疫语言虽不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但它是语言在新冠疫情时期公共场域中的具体运用,具有特定交际目的,即传播疫情相关信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呼吁号召群众行动。本研究通过收集典型的抗疫语篇,自建语料库,对相关语篇进行话语分析,发现抗疫语言在使用时,会受到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的影响,形成特定的体裁结构潜势,其体裁结构由三个必备语步和三个可选语步组成。抗疫语言整体生态较为和谐,其所产生的交际功能反作用于整个抗疫环境。在文化语境中,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在公共场域中彼此交融,互为补充。多种模态交汇融合,展现出“严肃认真、积极抗疫、全力以赴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识形态。在情景语境中,抗疫语言的话语范围在时间、地点与社会热点话题的选择上有其特殊性。抗疫语言的交际者包括抗疫信息发布者、抗疫事件主体以及作为抗疫信息接收者的广大群众,其话语方式特征明显,表现为篇幅短小、口语化表达、祈使句式的高频使用以及修辞手段的灵活运用。但与此同时,仍存在非生态的抗疫语言现象,主要包括不文明、不规范的抗疫信息和不真实、不可靠的疫情谣言两类。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在抗击疫情中有着突出表现的河南省为例,调查居民的抗疫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与语言需求。据调查显示,居民对抗疫语言的使用情况较为关注,青年对抗疫语言的关注度要大大高于中老年。居民在整体上具备基本的语码应用能力,部分居民尚不具备语码转换能力。半数以上居民具备疫情谣言的基本识别能力,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识别困难的情况。其中,含有绝对化词语的谣言类型最容易被误判作真,其次是常识无特征类,再次是无明确信息来源类和信息指向不明确类。此外,居民对方言融入抗疫语言的现象,持两极分化的态度,而对网络流行语的融入则较为支持。绝大多数居民肯定规范、文明使用语言在疫情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并对不规范、不文明的抗疫语言表示反感。居民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语码应用能力、信息解码能力以及面对不规范、不文明的疫情信息时的行为等对居民的抗疫语言情感倾向会产生影响。居民对于抗疫语言的生态状况较为满意,但仍有部分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包括语言技能需求、文明规范需求和辨谣辟谣需求三大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抗疫语言在公共语言空间的使用,以及作为受众的居民的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与语言需求,本研究最终着眼于语言规划,将抗疫语言资源类型划分为主体与派生两大类别,并将其资源配置方式根据配置主体的不同,分为官方主导式与民间主导式两种类型。研究表明,抗疫语言资源配置具有多模态、动员性和依附性三大属性特征。抗疫语言资源的自身价值(包括隐性的语言规范价值和结构借鉴价值,以及显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和抗疫语言规划主体身份的差异成为推动抗疫语言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素。在语言规划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从本体规划、地位规划和服务规划角度提出如下七点建议:关注语言文明与语言真实,建立专门机构规范化管理相关术语;在确保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重要语言地位的同时,加快建立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规范机制,提高手语、盲文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度与实用率;加大专业科普力度,提供防疫科普教育服务;扩大多语码覆盖面,提供抗疫语言技能培训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抗疫语言翻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专门语言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数字资源建设意识,建设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语料库。

刘超[7](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协同治理是当前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项治理模式。协同治理不仅可以将社会治理工作由政府单边行动转为政府和其他行动主体的联合行动,而且更突出强调通过增强各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一系列协同机制的设计,可以解决社会治理联合行动中多元主体协同增效的问题。2019年12月底,武汉市疾控中心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这次疫情体现出我国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治理效能,同时也暴露出在疫情防控初期信息不透明,资源整合和分配不合理,出现谣言等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可以使多主体共同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去,不仅可以提高疫情防控的效果,还能不断增强各行动主体的协同能力,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有益探索。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风险治理理论和优化理论,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探讨了当前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实践中涉及到的行动主体、协同行为、取得的经验以及协同治理优化的必要性和原因,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提出了优化路径。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多数行动主体的角色地位随着防控阶段和协同行为的不同而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地位相对稳定,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协同治理机制。协同行为在整个疫情防控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一方面协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不同防控阶段协同行为的频数是不同的,代表着每个阶段的防控核心任务是不断变化着的。本文总结了浙江省疫情防控所取得的经验,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协同主体具有相互依赖性、交互式的信息共享、大数据为防疫提供强有力支撑、落实责任分担和监督问责以及疫情防控彰显人文关怀;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必要性和原因,具体有协同治理的显着优势、行动主体的协同能力发挥不足、行动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差异、风险社会带来的结构性紧张以及行政生态环境尚不成熟;然后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经验、以及协同治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从制度设计、协同能力和社会信任三个维度来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以期多元行动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治理机制有序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

贺娅楠[8](2021)在《庆阳市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核算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H医院)和二级甲等医院(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分析成本构成及成本回收率,比较两所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总成本及成本构成比并分析原因,以期为临床护理成本管控和护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为护理成本研究提供方法学思路,为有关部门对护理成本定价提供依据。方法在核算单项目护理成本和标准护理频次的基础上,计算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具体核算步骤:(1)界定护理项目名称及内涵;(2)基于成本相对值法计算护理项目人力成本,包括护理项目相对价值比率、货币转换系数和护理项目操作时间;(3)界定护理项目的材料构成,核算材料成本;(4)通过专家咨询法界定核算项目和分摊项目,并将分摊项目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分摊至核算项目;(5)借鉴人员费用分配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将全院间接成本分摊至眼科护理单元和手术室护理单元;(6)将核算单项目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分摊人力成本和分摊材料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结果相加即为该项目的护理成本;(7)确定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的操作频次;(8)单项目标准操作频次与单项目护理成本相乘,继而累加不同护理项目,得到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的护理总成本。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的甘肃省某三甲医院(H医院)和某二甲医院(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病区护理项目分别为35项和34项;手术室护理项目均为24项。2.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核算护理项目分别为22项和21项,分摊护理项目均为37项。3.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总成本核算结果分别为609.08元和482.19元,临床实际收费分别为202.8元和91.8元,临床实际收费低于核算结果。4.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总成本回收比例分别为33.30%和19.04%,不同等级医院成本回收率不同,二甲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回收率更低。5.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构成比例显示,人力成本占比分别为76.65%和79.29%,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18.79%和17.76%,间接成本占比分别为4.56%和2.95%,两所医院成本构成比存在差异,但变化不大。结论1.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收费项目少于临床实际项目数,相关部门对护理项目定价时应重视护士的无形成本投入。2.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收费欠合理,有关部门应参考护理成本核算结果制定临床收费标准。3.两所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回收率低,尤其二甲医院,收费标准有待调整。4.两所医院护理总成本存在差异,缩短患者术前待床日,集中进行护理服务,以减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住院护理总成本。5.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构成比不同,体现了两所医院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材料成本分配及间接成本管控方面存在差异。

钟文[9](2021)在《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被誉为“中国发展奇迹”,与此同时,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国家制度变革、区域政策及科学技术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往往忽视了中国特色土地制度的重要作用。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引擎,尤其是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所酝酿的土地财政构成了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财政促使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源,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一次性的投资融资。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土地制度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产生了怎样影响?这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学术界进行专题研究。具体而言,我们关心的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产生了怎样影响?因为相对于其他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因素而言,土地财政是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关注了土地财政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影响效应及优化路径等内容,但缺乏土地财政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土地财政发展模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是什么?二是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产生了怎样影响?三是土地财政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四是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全面考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优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发展模式视角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的相关政策体系。本文首先对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行为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并做理论延伸分析;其次,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财政与区域协调发展有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找出中央政府的政策脉络;再次,本文就土地财政模式下的各种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检验是否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本文综合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剖析,在实证研究方面,以2002-2017年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建立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与调节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激励下的“以地生财”行为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二是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晋升激励下的“以地引资”行为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三是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具有机制变量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投资偏向与基础设施溢出效应两条路径的作用方向及作用力度;在案例分析方面,以2007-2017年浙江省与云南省各地级市为比较研究样本,对两省的土地财政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做了比较回归分析,以考察土地财政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既有正向效应,也存在负向效应,二者是非线性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对待土地财政发展应该具有区域差别化管理的理性态度,切忌一刀切;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目标有效调节了“以地生财”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存在,对“以地引资”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中介效应达到0.009。土地财政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但投资偏向效应也会引发区域发展差距扩大与地区收入差距恶化等问题,两大机制共同解释了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影响的29.63%。相关研究结论对完善国家土地财政经营策略、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具有重要政策启示:一是深入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改革。二是去除土地财政依赖的制度土壤。深化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三是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土地财政政策。制定区域差别化土地财政发展政策,充分释放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影响的红利效应。四是加快“后土地财政”发展方式转变,融入新时代发展战略框架。加强土地财政规模测算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的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研判精准度,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廖敏超[10](2019)在《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全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浙江省也同样面临,而衢州市在省内老龄化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做为民生工程越来越受到关注。老人平均寿命的增长,老龄人口基数的增大,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增加,与居家养老设施布局不平衡、配置不充分的矛盾充分显现。因此,以衢州市为例研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为居家养老设施提出规划策略,具有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省、市层面的养老背景,明确了相关的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论述进行整理,重点研究了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案例,提炼总结出对衢州实际借鉴的意义。其次,对衢州市中心城区的6个街道、31个社区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分级、服务内容、配置规模等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对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相关要素如人口密度、老龄人口分布、街区尺度、出行距离、存量土地等进行分析;对设施服务人群的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服务需求等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分级与空间布局、模式、服务内容、配建规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通过对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的研究,分析相关政策、规范、当前执行的技术规定与衢州实际的不适应性,提出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分级、内容、规模、模式等方面的建议。第四,研究并提出衢州居家养老分级体系、分类体系,并以三个街道为例进行实践探索,对空间挖潜型、拆迁改造型、新城建设型三个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本文分析了当前衢州市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的建议与策略,对优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配置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形态类似、人口规模相当的一些城市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二、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语言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冠疫情防控中的语言使用
    第一节 文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
        一、意义潜势
        二、体裁结构潜势
    第二节 情景语境中的语言使用
        一、话语范围
        二、话语基调
        三、话语方式
    第三节 非生态的语言现象分析
        一、不规范、不文明的疫情信息
        二、不真实、不可靠的疫情谣言
第二章 居民抗疫语言生态状况调查
    第一节 语言能力
        一、公共语码应用能力
        二、抗疫信息解码能力
        三、疫情谣言识别能力
    第二节 语言态度
        一、对不同语码的态度
        二、对语言文明的态度
        三、对疫情谣言的态度
    第三节 语言需求
        一、语言技能需求
        二、文明规范需求
        三、辨谣辟谣需求
第三章 语言规划视角下的抗疫语言
    第一节 抗疫语言资源配置
        一、抗疫语言资源类型
        二、抗疫语言资源配置的方式
        三、抗疫语言资源配置的特点
    第二节 抗疫语言规划的驱动要素
        一、内部驱动:抗疫语言资源的自身价值
        二、外部驱动:抗疫语言规划主体身份差异
    第三节 抗疫语言规划的实施路径
        一、抗疫语言本体规划
        二、抗疫语言地位规划
        三、抗疫语言服务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二、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状况分析—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
    (一)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整体状况
    (三)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经验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必要性与原因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路径
    (一)制度设计维度:理顺协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协同能力维度:提升协同主体的能力
    (三)社会信任维度:加强行动主体间的信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庆阳市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护理成本核算研究现状
        3.2 国内护理成本核算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操作性定义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3.1 界定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及内涵
        3.2 核算老年性白内障单项目护理成本
        3.3 护理项目标准操作频次
        3.4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总成本
        3.5 比较两所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2 研究工具
        4.3 质量控制
        4.4 统计分析方法
        4.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及内涵确定结果
        1.1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的确定
        1.2 老年性白内障新增护理项目内涵
    2 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2.1 单项目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结果
        2.2 护理项目材料成本核算结果
        2.3 分摊项目成本分摊结果
        2.4 护理间接成本核算结果
        2.5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单项目护理成本
    3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操作频次
    4 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4.1 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
        4.2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总成本
    5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构成比
    6 核算结果与临床实际收费比较
        6.1 核算项目与实际收费比较
        6.2 病种核算与实际收费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确定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的必要性
    2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分析
        2.1 老年性白内障病种单项目核算成本与实际收费比较分析
        2.2 老年性白内障病种护理成本与实际收费比较分析
    3 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比较分析
        3.1 护理总成本比较
        3.2 护理成本构成比比较
    4 单病种护理成本核算的实践意义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课题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我国护理成本核算研究现状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
        一、论文可能的边际贡献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重要概念界定
        一、土地财政
        二、地方政府行为
        三、区域协调发展
        四、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土地财政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土地财政研究综述
        一、国外土地财政相关文献梳理
        二、国内土地财政相关文献梳理
    第四节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研究综述
        一、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内涵研究
        二、关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三、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的问题研究
        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机制与制度框架研究
        五、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
    第五节 文献评述
        一、已有研究成果证实了土地财政问题的复杂性
        二、已有文献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土地财政、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制度安排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土地财政相关制度
        一、中国特有土地制度
        二、分税制改革制度
        三、政绩考核制度
    第二节 土地财政的规模与变化趋势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进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测度及变动趋势
        一、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测算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的“以地生财”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第一节 全文作用机制分析
        一、机制分析的逻辑主线
        二、“以地生财”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全样本回归分析
        二、分区域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以地引资”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第一节 “以地引资”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四、空间权重确定
        五、空间自相关检验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检验
        二、分区域回归检验
        三、中介效应检验
    第四节 全文作用机制检验
        一、研究设计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财政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浙滇比较分析
    第一节 比较区域选择
    第二节 浙滇两省区域内协调发展能力状况分析
        一、浙江省区域内协调发展能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二、云南省区域内协调发展能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第三节 浙滇两省土地财政规模测算与比较
    第四节 浙滇两省土地财政对区域内协调发展能力影响的分析与比较
        一、研究设计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深入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
        二、去除土地财政依赖的制度土壤
        三、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土地财政政策
        四、加快后土地财政发展转变,融入新时代发展战略框架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10)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框架
2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2.1 城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1.2 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
        2.1.3 城市人口与老龄化率
        2.1.4 养老服务设施的情况
    2.2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相关要素分析
        2.2.1 用地及人口规模情况分析
        2.2.2 老龄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
        2.2.3 街区尺度与路网密度分析
        2.2.4 小区管理与出行距离分析
        2.2.5 存量土地可利用情况分析
    2.3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分析
        2.3.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分级
        2.3.2 街道级设施现状及分析
        2.3.3 社区级设施现状及分析
        2.3.4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控制分析
    2.4 服务人群现状及需求分析
        2.4.1 年龄结构分析
        2.4.2 收入水平分析
        2.4.3 出行距离分析
        2.4.4 养老需求分析
        2.4.5 对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2.5 现状问题梳理
        2.5.1 空间布局不合理
        2.5.2 养老模式不复合
        2.5.3 服务内容不丰富
        2.5.4 配建规模不平衡
    2.6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3.1 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1.1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1.2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1.3 适宜衢州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汲取
    3.2 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研究
        3.2.1 美国剑桥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研究
        3.2.2 上海静安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研究
        3.2.3 适宜衢州居家养老设施体系的经验汲取
    3.3 本章小结
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研究
    4.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层级划分研究
        4.1.1 相关政策要求分析
        4.1.2 相关规范要求分析
        4.1.3 其他城市层级划分研究
        4.1.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距离与层级分析
        4.1.5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基础与层级分析
        4.1.6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层级划分建议
    4.2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研究
        4.2.1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分析
        4.2.2 衢州市居家养老人群的需求分析
        4.2.3 衢州市分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设置分析
        4.2.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建议
    4.3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模研究
        4.3.1 相关政策要求分析
        4.3.2 相关规范要求分析
        4.3.3 其他城市配建指标分析
        4.3.4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规模分析
        4.3.5 服务内容引导下的设施配建规模分析
        4.3.6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规模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级与分类研究
    5.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5.1.1 布局均衡原则
        5.2.2 布点方便原则
        5.2.3 统筹共享原则
        5.2.4 持续发展原则
    5.2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级空间布局研究
        5.2.1 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建议
        5.2.2 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建议
        5.2.3 小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规划建议
    5.3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类规划策略研究
        5.3.1 居住区类型划分研究
        5.3.2 空间挖潜型规划策略研究
        5.3.3 拆迁改造型规划策略研究
        5.3.4 新城新建型规划策略研究
    5.4 规划实践探索
        5.4.1 空间挖潜型街道实践探索——以府山街道为例
        5.4.2 拆迁改造型街道实践探索——以信安街道为例
        5.4.3 新城新建型街道实践探索——以新湖街道为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1
附录二:问卷调查表2
附录三:问卷调查表3

四、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沪浙地区流动人口与传染病疫情的时空关系研究[D]. 贾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延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研究(1945-1965)[D]. 尹明国. 延边大学, 2021
  • [5]重庆市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治疗依从性、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邢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6]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语言生态研究[D]. 刘逸凡. 扬州大学, 2021(01)
  •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D]. 刘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庆阳市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研究[D]. 贺娅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土地财政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 钟文.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 廖敏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1997-1998年衢州市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