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黄牡丹居群特征及种子生物学研究

大花黄牡丹居群特征及种子生物学研究

论文摘要

大花黄牡丹分布在我国西藏东南部,育种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本文初步分析了大花黄牡丹的生境特点和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研究出切实可行的种子萌发方法,从而为大花黄牡丹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开发利用、引种驯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本结论如下:(1)大花黄牡丹种群中,由于人为破坏,幼苗严重不足,种群的维持依赖于老龄个体。老龄个体主要依靠萌蘖枝自身更新,维持种群数量。(2)大花黄牡丹株高与株龄成正比,株高150cm以上植株在居群中所占比重较大。(3)大花黄牡丹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为集群型。(4)林芝居群五个调查点之间,大花黄牡丹植株和生境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及植株不同器官间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各营养元素的含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分组变量为林芝居群和山南居群时,Na和Mn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花黄牡丹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土壤pH值范围5.48-8.05,有机质为5.69的瘠薄土壤上,仍可正常生长。(5)当种子含水量降至6.38%时,其活力丧失。(6)外种皮物理特性上的透水障碍和透气障碍并不是导致休眠的主导因素。(7)种子各部分抑制物质的测定:大花黄牡丹种子的胚、外种皮、内种皮中均有抑制白菜种子萌发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溶于水及甲醇,但不能溶于乙醚、石油醚,内、外种皮中的抑制物质对大花黄牡丹种子的萌发仅有轻微影响,胚内的抑制物质在胚根伸长之后消失,可能与大花黄牡丹的下胚轴休眠有关系。(8)种子适宜萌发条件:10-15℃,500ppm赤霉素全黑暗条件下,两个月后生根,将生根种子放置在室外自然条件下沙藏越冬,两个月后取出在温室内栽培,一个星期左右种子即长出地上部分,总共仅需四个多月,而大花黄牡丹在自然条件下萌发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赤霉素、6-BA、乙烯利三种激素混合处理无效果,混合处理反而影响了赤霉素的作用。用硫酸酸蚀种皮,不能促进种子萌发,反而使种子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胚乳发霉,影响成活率。(9)大花黄牡丹种子存在双胚的现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大花黄牡丹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 1.1.1 形态特征
  • 1.1.2 地理分布
  • 1.2 大花黄牡丹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地位
  • 1.3 濒危植物的致危因素
  • 1.3.1 濒危植物的内在致危因素
  • 1.3.2 濒危植物的外在致危因素
  • 1.3.3 野生牡丹的致危因素
  • 1.3.3.1 种子的休眠现象
  • 1.3.3.2 繁殖方式
  • 1.3.3.3 遗传多样性偏低,进化潜能丧失
  • 1.3.3.4 自然因素的影响
  • 1.3.3.5 人为因素的影响
  • 1.4 大花黄牡丹的保护现状
  • 2 大花黄牡丹居群特征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影响
  • 2.2 调查方法
  • 2.2.1 样地设置
  • 2.2.2 群落结构调查
  • 2.2.2.1 植物群落组分种群的重要性评价
  • 2.2.2.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评价
  • 2.2.3 种群结构调查
  • 2.2.3.1 种群年龄结构
  • 2.2.3.2 种群高度结构
  • 2.2.3.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2.2.4 植株与土壤养分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
  • 2.3.1.1 植物群落组分种群的重要性
  • 2.3.1.2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2.3.2 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
  • 2.3.2.1 种群年龄结构
  • 2.3.2.2 种群高度结构
  • 2.3.2.3 空间分部格局
  • 2.3.3 植株与土壤的养分分析
  • 2.3.3.1 林芝居群样地间养分含量比较
  • 2.3.3.2 林芝、山南居群间养分含量比较
  • 3 种子生物学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子形态与质量
  • 3.1.1.1 蓇葖果形态
  • 3.1.1.2 种子形态
  • 3.1.1.3 种子千粒重
  • 3.1.1.4 种子安全含水量的测定
  • 3.1.2 种子结构与休眠
  • 3.1.2.1 种子各部分所占比例
  • 3.1.2.2 种皮结构
  • (1) 外种皮厚度
  • (2) 种皮解剖结构的观察
  • 3.1.2.3 种皮透水性试验
  • 3.1.2.4 种皮透气性试验
  • 3.1.3 激素处理与萌发
  • 3.1.3.1 赤霉素处理
  • 3.1.3.2 三种激素混合处理
  • 3.1.4 种子发芽抑制物质的生物鉴定
  • 3.1.4.1 外种皮、内种皮、胚、胚乳抑制物质提取
  • 3.1.4.2 种皮水浸液的生物鉴定
  • 3.1.4.3 种皮内抑制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生物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种子形态与质量
  • 3.2.1.1 蓇葖果和种子形态
  • 3.2.1.3 种子千粒重和安全含水量
  • 3.2.2 种子结构与休眠
  • 3.2.2.1 种子中各部分所占比例
  • 3.2.2.2 种皮结构
  • 3.2.2.3 种皮透水性
  • 3.2.2.4 种皮透气性
  • 3.2.3 激素处理与萌发
  • 3.2.3.1 赤霉素处理结果
  • 2.3.2 三种激素混合处理结果
  • 3.2.4 种子发芽抑制物质的生物鉴定
  • 3.2.4.1 外种皮、内种皮、胚、胚乳抑制物质提取
  • 3.2.4.2 种皮水浸液的生物鉴定
  • 3.2.4.3 种子的内种皮和外种皮进行提取分离解剖和生物鉴定
  • 4 研究展望和保护建议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大花黄牡丹居群特征及种子生物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